楊鑫 曹順順 吳磊 何金蓉 李欣


摘要:從普惠金融的三個維度出發,以攀枝花地區為例采用抽樣調查方式,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進行調研。結果發現區域普惠金融的發展受內、外部因素的影響較大,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中受到金融機構分布不合理以及村民金融知識匱乏等因素的制約,金融法律法規的健全完善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有正向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攀枝花市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普惠金融攀枝花金融發展
一、引言
在現代的金融市場中,隨著社會的進步,金融供給日益增加。我國政府對普惠金融的發展更加重視,并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支持政策。農村普惠金融的普及,也加強了金融服務在農村的發展與建設,使其具有方便性以及可接觸性,在加速農村農業發展、加強農村建設與促進農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農村金融支付體系建設、農村征信體系建設、農村金融放貸的全面化普及打下了堅實基礎。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在當前城鄉二元分割體制下,廣大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資本加速向城市集聚與配置,農村金融在許多板塊因要素流失、市場分割、供給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下表現出一種“真空”的狀態。尤其在貧困偏遠的農村地區,“貸款費用高”“貸款程序繁”“貸款意識弱”等金融現象普遍存在,這些現象已成為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作為中國西部的移民城市,攀枝花市農村金融市場在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后,已初步形成了以商業銀行為主導,以農村信用網點和服務點為核心,以自由借貸、抵押貸款等為主要形式的民間金融大量并存的多元化市場格局。但在空間范圍上卻仍未實現金融服務對偏遠農村地區的全覆蓋,同時還存在產品類型較為單一、服務效率低下等諸多不足。鑒于攀枝花市普惠金融的代表性與象征意義,通過對攀枝花地區進行抽樣調查,有利于初步了解普惠金融在整個西部地區的發展現狀,分析普惠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建議。這一舉措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調研分析,能夠充分了解到普惠金融在攀枝花發展成效與瓶頸因素,并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案,從而有利于普惠金融在攀枝花農村地區實現優化發展,增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帶頭作用。二是通過普惠金融的發展,推動農村金融與農村產業結構的深度融合,促進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實現有效互動與良性循環。三是從微觀層面了解資源型城市的農村居民對于金融產品的需求狀況與特征,厘清農村金融供給側與市場端之間的匹配關系,為建立農業生產周期、農民經濟收入水平、農村經濟結構的金融產品服務體系提供相應的啟示。
二、數據來源與方法說明
本文的數據來源在空間范圍上覆蓋了攀枝花東區、西區、米易、仁和大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鄉鎮農村,其中還包括河谷地帶、靠近城郊、高山少數民族地區。通過進行實地走訪與隨機入戶調查,累計發放了調查問卷310份,順利回收307份,其中有效問卷303份,有效率為97.74%。通過向被調查者發放調查問卷,以選擇題的形式直接搜集基礎數據,并通過對隨機調查問卷的考察和分析,以部分單位的數量特征去推斷總體的數量特征,并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作為相應評價,從而獲取對攀枝花市普惠金融的初步認知與整體性把握。
三、攀枝花市普惠金融現狀分析
(一)使用情況維度
1.賬戶和銀行卡的使用情況(見表1)。
農村普惠金融離不開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有利于促進農村金融發展。隨著對數字貨幣探索的不斷深入和推廣,有利于進一步規范農村地區的電子支付行為,也為數字貨幣的使用創造良好環境和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進一步調查發現,受訪者中52.4%的人有過民間借貸或銀行信貸經歷,47.6%的人未有過。普惠金融目的是為了提供普惠性服務,消除金融上的歧視。數據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普惠金融在扶持農村弱勢群體降低農戶貧困發生率方面的促進作用尚有待提高。考慮到深度貧困階層的異質性,由于進入門檻偏高、抵押產品缺失,其助力作用則更加有限。
2.電子支付使用情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網絡支付方式層出不窮,支付寶、微信、云閃付等支付方法的崛起,使得非現金支付結算量迅速增加。從問卷調查數據得出:進行數字支付或接受數字支付頻率,僅有3人未使用過數字支付,偶爾支付占52人,經常支付占238人,有意愿支付,商家不支持為0。由此說明,我市農村數字支付普及程度較高。
3.個人信貸情況。民問借貸是民間金融活動,在金融機構較少的農村地區催生了該項借貸活動的發展。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以貨幣或其他有價證券為標的物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經可得數據分析,在我市55.54%的人曾有過民間借貸行為,44.46%未有過民間借貸行為。
4.保險購買情況。保險意識低,購買人數少。農村居民對商業保險了解不夠,投保意愿相對較低,購買了商業保險的人數僅占3.82%,剩下的96.18%未購買商業保險。保險的作用在于分散風險和轉嫁風險,特別是對抵抗風險能力本身較弱的農村居民具有更大的意義。但經調查發現,農戶對保險的認知存在著一些偏差,往往過度強調保險的收益性而忽視了其對抗風險的能力,商業保險業務下沉到農村的程度也不夠,使商業保險在農村的接受度較低。
(二)可得性維度
網點可得性(見表2)。關于辦理業務是否方便,從受訪群體中得知,金融服務網點占52.3%,是業務不方便的主要原因。其次為辦理業務等待時間長,服務網點少。攀枝花市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且服務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也為完善攀枝花市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指明了方向。
(三)質量維度
1.金融知識和金融行為。73.8%的人未接受過金融知識的教育和學習,僅有26.2%的人了解過一定的金融知識。在了解金融知識及金融產品方面,54.55%通過電視節目所了解,18.18%通過報紙雜志,45.45%通過網絡,18.18%通過銀行、證券機構、政府等相關部門所了解。金融知識普及程度低仍是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阻礙條件之一。我市政府在金融服務硬件設施完善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金融知識的宣傳,培養農戶的金融素養和信用意識,為金融服務在農村的廣泛應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