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國產網生紀錄片立足于將“中國故事”“文化自信”與影視作品相結合,不斷推陳出新拓展受眾圈層,轉換語態向潛在年輕受眾靠攏。文章通過分析B站自制紀錄片在題材類型、表現與敘事方式以及技術手段等方面的年輕化表達方式,以探求國產網生紀錄片在創新性傳承中華文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關 鍵 詞】國產網生紀錄片;B站;年輕化表達;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李帆,陜西廣播電視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18年度專項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8JK0056);陜西廣播電視大學科研創新團隊(TD2019003)資助。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9.023
一、 國產網生紀錄片:轉換語態向年輕受眾靠攏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素材,以真人真事為對象,以表現真實為本質進行藝術加工和展現并引發人們思考的藝術形式。同時,紀錄片也被稱為“國家相冊”,是承載文化傳播和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承擔著講述中國故事,展現文化自信,傳播正能量的責任,是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近年來,國產網生紀錄片快速發展,產業化程度不斷加深,多維度驅動產業發展,逐步形成以電視臺為主力、以新媒體為重要支撐的產業格局。國產網生紀錄片在展現中華文化內核的同時,一改“嚴肅的藝術形式”的表現方式,通過轉換語態不斷發掘年輕一代的潛在受眾。據統計,截至2019年6月,10—39歲的群體占整體網民的65.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高達24.6%[1],90后和00后成為互聯網時代的話語主體,也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
以年輕一代為主要受眾群體的B站等新媒體平臺紛紛入局,以時代為背景,以文化為內核,以技術為手段推陳出新,改變了傳統紀錄片“高端小眾”的表達方式,主動迎合新時代受眾的審美風格,建立與年輕受眾相匹配的溝通體系,不斷向年輕受眾進行文化滲透。受眾群體的年輕化也為紀錄片拓寬內容領域提供了新動力,擺脫了傳統嚴肅解說類氣質的網生紀錄片開始探索更大的表意空間,用年輕化的表達方式讓中華文化“活”起來。
文化自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而國產網生紀錄片是當代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動、鮮活、有效的文化創新方式;由于年輕受眾逐步成為網絡空間話語權的主導者,在建構中華文化自信話語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文化自信視域下國產網生紀錄片的年輕化表達方式進行研究。
二、 國產網生紀錄片的年輕化表達路徑
為適應年輕受眾個性自我、娛樂先行、興趣消費的人群特征以及碎片化、互動化、沉浸式的內容消費習慣,以B站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在紀錄片內容生產上以貼近年輕人生活且具有煙火氣的題材為主,通過情景化的表現手法將抽象的精神內涵具象化,以沉浸式與交互式的技術手段創造新的內容消費體驗,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網生紀錄片。
1.主題具有獨特包容性,消除了代際隔閡
傳統紀錄片受傳播渠道和平臺特性的限制,大多選擇宏觀的大國題材,人物和事件的表現傾向于大而全。B站作為中國年輕受眾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其自制紀錄片在主題選擇上呈現明顯的視角年輕化、議題現代化特點。貼近尋常人家生活的題材能令受眾感同身受,在傳播上具有更強的包容性,且消除了代際隔閡。
B站的年輕受眾受教育程度較高,視野開闊,生活節奏快,在內容消費上更強調獲得感、好奇心和同理心。符合年輕受眾興趣的美食類、歷史類、知識文化類以及自然類紀錄片是B站發力的重點,在類型上以代入感較強的觀察型和參與型紀錄片為主。據統計,B站2019年出品了16部高品質的紀錄片,涵蓋自然地理、美食、科技、萌寵等多種類型。其中高口碑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以貼近年輕白領生活的街頭燒烤為主題,沒有濾鏡的加持與處理,有的只是撲面而來的人間煙火,以充滿中國本土“深夜食堂”的煙火氣息調動受眾的情緒,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同類型紀錄片中脫穎而出。同類型的《生活如沸》《大學美食圖鑒》等紀錄片,也以貼近年輕受眾生活的觀察視角走近受眾,除了展現真實的食物,還展現食物背后所承載的平凡人生的酸甜苦辣,讓受眾在體會唇齒間快感的同時塑造出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精神內核。
受眾在內容消費過程中對知識的訴求和焦慮,也給知識文化類和歷史題材類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可能。B站2019年推出的知識文化類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以相對小眾的題材擊中受眾知識焦慮的痛點,以新鮮有趣的視角和講述點燃了受眾對書籍的興趣和熱愛,獲得了豆瓣評分9. 2分的高口碑;《智慧中國》則深入我國最頂尖的科研機構與科技企業,展現科研國家隊是如何通過科學來創造智慧生活甚至改變人類未來的。B站不斷推出高品質題材的自制紀錄片以吸引年輕受眾,在保證原生內容風格多樣化的前提下扭轉了“泛娛樂化”的標簽。
2.具象化表現抽象的精神內涵,尋找文化自信的本源
文化自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堅守文化自信需要捍衛我們的信念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民族大義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等,都是個體、民族和國家賴以維系的精神動力。但其精神內涵和本源往往是抽象化的,難以在受眾心目中形成感性的認識,甚至造成“信仰很遠”的錯覺。因此,在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B站通常會在百姓生活中選擇尋找接地氣的情景,用情景化的設置將抽象的精神內核具象化表現。
情景化設置是B站自制紀錄片年輕化表達的一個明顯特征,即通過將紀錄片的人物和故事置于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將文化內核具象展現。如《我們的國家公園》通過真實的故事、精美的畫面以及足夠的深度和廣度,來展示國家公園文化,傳播國家公園理念,彰顯國家公園價值,從而激發普通民眾對國家公園的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懷;《舞臺上的中國》聚焦音樂、舞蹈、雜技、戲曲等中國傳統舞臺藝術,讓觀眾感受在“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帶動下,傳統藝術是如何持續發揮其獨特魅力的;《派出所的故事2019》將鏡頭對準上海市基層派出所的日常工作,每一期通過不同的主題展現基層民警工作中不為人知的一面。
紀錄片情景化處理,有力地推動了敘事節奏,聚焦了內容主題。盡管主旋律和正能量仍然是當下國產網生紀錄片的內容核心,但其表達形式卻不拘一格,“小人物、小切口,大情懷”的敘事方式備受年輕受眾的歡迎,客觀冷靜的鏡頭背后充滿了溫度和煙火氣。
3.視角轉換實現圈層突破,激發圈層間的化學反應
隨著知識水平與社會閱歷的增長,在B站亞文化社群成長起來的受眾群體,開始不自覺地尋找個人社會角色并逐漸向主流過渡,主動接觸符合自己社會角色和生活狀態的文化圈層。而B站多元化、大眾化、主流化的轉向,對年輕受眾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自信建構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對于具有知識焦慮的圈層人群。
紀錄片相較于其他信息形式,具有知識濃度高、內容層次深、認知成本低等優勢,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專業知識,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知識的需求。如《人世間》等醫療類紀錄片,積極傳播科學專業的理念,通過紀實的手段讓受眾換位思考,積極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B站自制紀錄片的年輕化表達,還表現在不斷突破年齡圈層和專業知識壁壘,以拓展受眾,激發圈層間的化學反應。互聯網正逐漸解構紀錄片原本“深奧”“高格調”的教科書形象,原本冗長晦澀的傳統影像形式也因與互聯網的跨平臺、碎片化、互動化相融合而重新煥發光彩。B站自制紀錄片正不斷打破其內容邊界,突破泛娛樂化的定位進行內容的守正和創新,逐步彌合代際之間文化理解與溝通的分歧。《我在故宮修文物》《超級工程》《歷史那些事》等一系列看似不符合年輕受眾喜好的文化類紀錄片紛紛在B站走紅,恰到好處的玩味巧妙地表達了創作者敘事內容中的深意,調節了影片氛圍,有利于形成主題交流圈,實現圈內傳播效應。
B站自制紀錄片帶來的“視角轉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內容制作方向,其獨特的內容生態極具有包容性,每個受眾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情感連接。貼合生活、真情實感、見微知著、專業嚴謹,針對內容類型和受眾需求調整講述視角,通過鏡頭語言實現圈層突破,這些都為B站紀錄片的價值內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沉浸式與交互式觀看方式,創造新的內容消費體驗
彈幕是影像制造者與觀看者共同創造的話語,是對影像本身的解構,對影像意義空間的拓展。彈幕已成為B站的標配,成為受眾參與互動的重要方式。對受眾而言,彈幕是一場無關時間與空間的狂歡;對平臺而言,彈幕有助于及時了解受眾反饋,直觀感受受眾的愛憎。例如,在《人生一串》的結尾,受眾紛紛在彈幕留下“多謝款待”以表達影片帶給自己的心靈慰藉。“有內味”“名場面”“注入靈魂”等彈幕幫助內容進一步發酵,增強了觀看的沉浸感和受眾的群體認同感,讓受眾產生集體情感共鳴。受眾通過發彈幕和留言等方式進行交流,紀錄片通過這些方式了解受眾的審美趣味和價值理念。這種互動方式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成為一個重要的篩選機制,通過受眾篩選的影片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流量傾斜和資本青睞,從而倒逼紀錄片創作理念和制作方式優化升級,形成新的網生紀錄片內容生態。
交互式的觀看方式還營造了平臺與受眾平等交流與互動表達的自由空間。首先,彈幕與紀錄片共同完成了二次創作,受眾通過發彈幕和紀錄片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其次,彈幕的出現還會影響紀錄片創作的思路。在《人生一串》第二季和《歷史那些事》第二季的制作中,創作者有意識地留出彈幕氣口,這是傳統紀錄片無法實現的表達方式。
此外,彈幕還可以對紀錄片內容進行修正。如在《歷史那些事》第一季第一集中,有一幕是蘇東坡拿線裝書,彈幕中提到,那個時代沒有線裝書,且明朝文人不披發等。紀錄片經過彈幕的發酵,增強了沉浸感、互動性和趣味性,形成獨特的“化學反應”,創造了新的內容消費體驗。
三、國產網生紀錄片的年輕化表達營銷策略
國產網生紀錄片要實現長足發展,需要在保證內容品質的前提下,形成可持續的商業變現能力和內容價值衍生。首先,視頻受眾細分化趨勢明顯,基于興趣推薦的分發機制為各類內容提供了生存空間。B站的算法機制和興趣推薦使其內容與受眾精準匹配,實現“千人千面”的效果。靠一部紀錄片贏得所有受眾的時代已不復存在,B站為自制紀錄片個性與共性的平衡提供了解決之道,互聯網的“長尾效應”也為紀錄片的小眾化、個性化表達提供了可能,使其可以更好地通過共振效應鎖定不同圈層的目標受眾。
其次,優質受眾群體塑造了高度包容、健康穩定的社區生態。在某一圈層的內容生態中,內容創作者和受眾不斷尋求平等的對話空間。從傳播手段上看,貼片、硬廣這種單刀直入的營銷方式早已過時,有趣有料的營銷內容更能擊中年輕人的痛點。如B站自制紀錄片《寵物醫院》《歷史那些事》《派出所的故事》等成為觸達年輕人的營銷王牌,吸引了肯德基、小米、華為、雅詩蘭黛等眾多品牌。
再次,形成多層次的精品內容和良好生態。B站通過優質紀錄片尋找計劃、自制和購買版權以及聯合出品等方式,打造屬于自己的紀錄片傳播品牌,以多種布局來尋找和發掘更多優質紀錄片資源,構建了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紀錄片內容生態,并通過這種布局尋找與中國普通人的心靈世界息息相關的作品,講好中國故事,發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2],通過精品內容生態引導年輕受眾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和民族觀。傳達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引導年輕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也是B站具備較大商業潛力的基石。
四、結語
文化自信來自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并傳遞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代代相傳、綿延不絕,通過不斷變遷的載體,以不同的展現形式得以表達和傳承,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國產網生紀錄片不斷改革和創新其表現形式,挖掘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向年輕受眾靠攏,在加強年輕一代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話語構建與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網信網. CNNIC發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EB/OL]. (2019-08-30)[2020-03-23]. http://www. cac. gov. cn/2019-08/30/c_1124939590. htm.
[2]金惠敏. 文化自信與星叢共同體[J]. 哲學研究,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