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新 張元鋒 關吉臣
摘? 要:為了較好地適應學生教育教學實習活動,并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結合運動訓練學理論原理,選取訓練課為觀摩內容。由于觀摩在課程計劃中所占比例有限,大多數觀摩活動準備不足,只是到運動場館簡單走一遭,并無法實現活動設置的初衷。本文將觀摩活動歸為兩種形式,系統地分析整理了每種形式的特點、應用范圍、各自的注意事項,以利于指導觀摩活動,并取得應有的效果,為運動訓練課程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實習;訓練課;觀摩活動;組織形式
運動訓練學是研究運動訓練規律及行為的科學,是體育學科中重要的基礎學科,并成為許多專業的核心課程,因此它也成為擁有從事體育教學訓練志向的學生們(準教師)必修的課程[1]。體育教育實習是成為一名體育教師的必需的實訓環節,訓練課是訓練學理論指導實踐的最直接體現,能夠為將來教學訓練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而獲取第一手材料至關重要,組織觀摩訓練課是一種常見且行之有效的途徑[2]。觀摩課程中的組織形式指的是實施過程中按計劃、目標組合隊伍的構成方式,主要分為個人觀摩與集體觀摩兩種模式。
一、個人觀摩
(一)形式特點
個人觀摩通常是個體行為,可以是研究需要,某些環節或階段需要獲取直接經驗,也可以是依據個人興趣愛好對比賽或訓練的整體研究,實施前并不需要完整的思路,完成后另對結果進行整理與總結。
(二)適宜觀摩的內容
戰術訓練與實施:教練員布置戰術以及中間暫停重新布置,容易近距離聆聽,特別是通過快速分析討論后,隊員場上執行力、組織狀態等容易直接洞悉。
體能訓練過程:體能訓練是一個長期過程,觀摩時可向教練員事先了解訓練周期、階段,還可以參閱教練員的訓練計劃,近距離觀察、了解運動員練習反應,結合訪談了解運動員心理狀態等。
技能表現:不建議技能研究采用個人觀摩,開放性技能就更不適合。由于技術實施中,動作完成時間通常較快,技術結構要素又比較多,在觀察一個動作時,經常會顧此失彼,借助器械或做統計就更難以實施了。
(三)實施階段
如果學習階段或研究過程需觀摩,要找準觀察點、觀察時機。最好采用“總—分—總”思路,首先帶著研究課題,再將課題分成環節,最后再將環節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組合在一起[3]。
1.技術觀摩
每次課可以重點觀察某一名運動員或者該名運動員的一個動作環節。
一節籃球訓練課,對后衛隊員進行觀察,一般看其助攻數、失誤數、協防數、犯規數、造犯規數、籃板數、得分數、搶斷數等,對結果的整理,會發現他是一個什么風格的后衛,組織型還是攻擊型、防守能力如何、大局觀如何,得到的是對于他的整體評價。
同樣是這節籃球訓練課,另一名觀摩者觀察的也是這名運動員,他考察的是技術細節,僅僅看他的傳球,就可以忽略其他的表現。除助攻數與失誤數的傳統統計外,看的是傳球的手法運用,直傳還是擊地,突分還是掩護傳切,非常規傳球如背后、空接、胯下等手法運用。
做這種觀摩,實施前做好記錄表格,對其細節表現進行賦值統計,如每個手法分成五檔分別為5分,最后求其平均分,得出對該名運動員這一技術的評價。
2.戰術觀摩
重點考察某一種或某一類戰術的實施,如只觀察進攻或只是防守,只觀察后衛或只是中鋒,只觀察領先一方或落后一方等。
一場足球比賽,陣型是4—4—2、3—5—2還是4—5—1,進攻時如何推進,長傳沖掉還是兩翼齊飛,全攻全守還是防守反擊,發起點在哪里,是控制中場層層滲透,還是拉開空間下底傳中中路跟進;防守時如何收縮,是區域聯防還是重點盯防,中后衛出擊時哪一側補防,協防出現空當后如何填補。同樣做好記錄準備,簡單記錄并做出評價,如此會發現運動隊的技術風格、戰術素養等。而對某名運動員的觀察,得出的卻是他的戰術意識、技術運用的合理性、大局觀以及戰術體系中的作用。
3.體能訓練觀摩
體能主要的外在表現為身體素質,運動中主要表達方式為速度、力量、耐力,無論哪種表達形式,訓練中方法與手段的采用、負荷的安排是最重要的環節。
方法與手段的采用:途徑與辦法是訓練思路,大同小異,提示觀摩者對方法研究需要時間,短時間沒有區別。身體練習采用要看能否支撐訓練方法,能否產生適應性變化,能否有利于運動員正常健康發展需要,并且能否及時改變,便于多角度地刺激機體以適應訓練需要。
負荷的安排:負荷安排首先理解負荷構成,即負荷量、強度以及間歇。訓練中結合訓練任務觀察負荷量與強度及間歇是否合適,間歇時間采用最好的觀摩方式是深入現場,查看運動員練習前后脈搏,觀察運動員練習后身體反應、脈搏恢復情況,記錄練習組數、次數[4]。同時要連續觀摩以分析負荷安排的合理性以及負荷后效的表現。
二、集體觀摩
(一)形式特點
集體觀摩通常是有組織的,并且有事先規定的任務,即使是自由觀摩結束之后也會將各自的感想進行描述,這本身也是一種無形的任務。它的效率較高,但通常最終的結果是集體的智慧與思想,在歸納總結的環節上缺少思維過程的完整性與價值觀的統一性。
(二)適宜觀摩的內容
根據集體觀摩的特點,在觀摩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課題、作業,進行有計劃的實施。
技術觀摩:可以根據任務再細分小組,每組獨立工作,最后將結果進行篩選與對比,這樣也會更客觀、全面地進行分析。
戰術觀摩:可以同時分析戰術行為表現。如同時觀察防守、進攻,更重要的是有觀察攻守轉換的,類似于成功率這類可用數據表述的戰術實施,操作起來極為方便。
體能訓練:觀摩便于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運動員的相同訓練過程進行觀察,有利于橫向比較相同負荷情況下運動員的不同反應。
(三) 實施階段
集體觀摩通常是有計劃的短期行為,不適宜長期應用,同時多人進入訓練或比賽現場也會影響到比賽或訓練的正常進行。
由于小組人員數量足夠,對技術各構成環節可以同時進行并各有側重,各司其職,這樣就可以通過一次觀摩較全面掌握技術整體表現。
1.技術觀摩
一節籃球訓練課,分成兩個大組,每組觀察一個隊,每大組再分五個小組分別負責1~5號位隊員,每個小組再分若干組,分別就其不同環節表現進行觀察統計,如果人員足夠多,還可以再分組,有針對性地測重某個人,然后就可以按照個人觀摩的實施辦法展開了。
2.戰術觀摩
一場足球比賽,同樣分成兩個大組,每組負責一個隊,同時觀察進攻、防守,另有觀察各個位置隊員的小組,除了觀察到他在集體戰術中的表現,個人的戰術特點也能清晰地觀察到,同時隨著場上比分的變化,雙方教練員采取什么樣的改變,包括場上隊員的表現都能夠發現,因此通過集體觀摩最后匯總得到的信息,全面地反映一支隊伍的戰術執行力,教練員的戰術指導思想,隊員們的戰術意識、戰術行為的表現等多方面的因素。
3.體能觀摩
對一名隊員進行觀察時分成小組,分別觀察他完成動作的質量,動作是否到位,節奏是否穩定,以及命中率、失誤率,跑動是否積極,身體姿態是否變形,間歇結束后心率指數回落狀況,借以反映隊員是否適應測練方法、手段、負荷。對整個隊伍觀察,也可以分成小組,每組負責一人,再細分成各種指標觀察組,最后得出全隊的體能訓練狀況,并且還可以對不同隊員進行同步比較。
總之,集體觀摩是一個完整事件,實施之后可能很快就會有觀摩的結果,通常是以完成觀摩作業的形式作為結束,一般是以個人或小組按事先布置的任務進行總結[5]。
三、兩種形式的選擇
采用哪種觀摩方式當然與課程的安排有關,在常規的教學時段中通常是在教師組織下統一進行,這種觀摩就會采用集體形式。但是對于這門學科教學與學習特點,課外觀摩更有必要,絕大部分觀摩都發生在課外。
(一)各自優勢的體現
個人觀摩由于參與的人數少,所以比較容易選擇合適的觀摩角度與位置,尤其現場觀摩比賽時,對觀眾基本不產生影響。個人觀摩最后總結時,無論是分階段還是對過程總體觀察,最終的結果統計與結論的總結都是由一個人完成的,充分體現了一個人的思維,較好地反映了研究者的總體設計[5]。
集體觀摩通常會有行動的負責人,統一協調與管理相關事宜,如聯絡運動隊、與場館溝通,包括隊伍集散等。一般情況下負責人有群眾基礎、威望較高,這樣與觀摩場館有事先的溝通,有利于觀摩的開展。
(二)細分觀察環節
時間的影響:個人觀摩可以長期進行,一方面目的明確,另外也方便縱向跟蹤,同時長時間接觸也容易與運動員產生感情,更容易得到真實的信息與心理狀況的反應。集體觀摩不適宜長期進行,因為隊伍組成中,每個成員有各自的學習與工作任務,另外興趣愛好也不盡相同,因此很難長期接續。
任務的影響:如果觀摩時間出現在競賽組織、運動隊管理或者一些社會學相關課程上,通常采用集體形式,因為這是對于整個過程的宏觀掌控,所以每個人觀摩之后都有自己的感悟,同時觀摩的角度也會全面,回來后能夠集中討論,效果就會更明顯。而采用個人觀摩就會顧此失彼,得到的信息也會很分散。
(三)實踐中兼容并蓄
個人觀摩與集體觀摩只是在組織形式上有所不同,并不是互相抵觸的存在,在操作過程以及實施特點上是沒有差別的,在實際工作中根據需要是完全可以兼容并存的,而且效果更好。
個人觀摩中,可以邀請伙伴共同參與,尤其是技術細節、戰術細節的數據統計中更是必要的,只不過最后由觀摩主體一個人來匯總。集體觀摩也可以細分成小組或者個人,只不過統計結果是對某一環節的總結,最后由集體觀摩的組織者再進行匯總。
四、結語
教育實習中,觀摩是獲取第一手感性材料的重要途徑,按需求對觀摩進行組織分類,再對每一種形式進行相應梳理,使學生們在實施前做好相應準備,實施中避免一些不合適的操作,能在有限的觀摩時段中順利地完成任務,有效地獲得預想的效果與必要的信息。
因此在實訓應用中,尤其運動訓練學這類課程中掌握各種觀摩的組織形式有利于課程的學習,有利于知識的廣泛融合與拓展,更有利于準教師們順利地適應將來的工作崗位,也充分地體現了運動訓練學理論指導實踐的鮮明的學科特征。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15-20.
[2]季瀏,胡增犖.體育教學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31-133.
[3]方關軍.論觀摩課的價值意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29:3-5.
[4]呂憲軍,王延玲.基于教學目標的教學策略[J].教學理論實踐,2014(34)26:47-49.
[5]王有升,蘭玉萍.同伴學習中教學相長[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2:62-68.
基金項目:研究生“運動訓練”融合課程構建(編號:SJGY201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