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三國演義》歷史人物中,謀士賈詡堪稱謀略過人,從權善政,在群雄割據的年代中,左右逢源,最終脫穎而出,成為東漢末年杰出的謀略家,也饋予后人一節意義深遠的思想政治課,他被贊頌為“三國時代一等一的奇才、怪才和鬼才”。
關鍵詞:《三國演義》;賈詡;謀士
東漢末年,政黨顛覆無常,中原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最終激起了黃巾起義,以致朝野崩離,漢室搖搖欲墜,群雄崛起。此時,在武威姑臧的賈詡嶄露頭角。據史冊記載:賈詡,字文和,出生于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西涼人士,他足智多謀,善識時務,具備較高思想政治悟性。
一、 投奔曹操前的賈文和
(一)險中生智,力保性命
賈詡舉孝廉后被朝廷任命為郎官,后因病辭官歸家,路上遭遇反叛的氐人,與其同行的數十人皆為氐人所抓。賈詡為脫身,便對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逼鋵崳Z詡并不是段颎的外孫,生死攸關時,急中生智,狗急跳墻,以求自保罷了,生命安危才是頭等大事,至于是否真是段颎的外孫,已暫置之度外。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偛荒馨装妆粡姳I活埋為上。可見,賈詡身上洋溢著一股西涼匪霸之氣,揮灑著臨危不懼的過人膽量和勇氣,這才稱得上真正的猛士悍將,同時善于“說謊”和機警靈敏是謀士們的重要技能之一,賈詡已都具備了。
(二)審時度勢,舍小取大
漢獻帝初平三年,司徒王允用連環計聯合呂布發動宮廷政變,殺死董卓,自然董卓的親戚和部將死劫難逃。此時,謀士賈詡為求自保,便鎮定分析當前形勢,直言:“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力勸:“不若誘集陜人并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币粫r間,長安腥風血雨,朝野大亂,尸積滿道,許多百姓流離失所,導致東漢末年又一次陷入了混亂的狀態。
最后論功行賞,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堅決不受。于是拜賈詡為尚書典。賈詡頗有自知之明,因自己的一句話,已葬送不計其數無辜的生命,心里確實不是滋味。
審視客觀情況,賈詡鎮定自如,審時度勢,從權善變,從容鎮定,力挽狂瀾,化險隘為干戈,無不呈現其獨特的謀慮和見解,可見他的膽識和睿智。
(三)運籌帷幄,專業過硬
建安三年五月,劉表派荊州軍占據安眾,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后,速行北撤。張繡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也,追必敗?!睆埨C不聽,強行追擊,俗話道:“不聽謀士言,吃虧在眼前?!惫徊怀鲑Z詡所料,張繡兵敗,狼狽而歸。賈詡再進諫說:“促更追之,更戰必勝。”得勝后,張繡百思不得其解,便問其戰勝“奧秘”,賈詡說得條條是道。繡乃服。
“繡乃服”,簡單三字深度概括出張繡對賈詡佩服得五體投地,張繡回到營寨,恐怕也得再三打量一番,以確定賈詡是人?是鬼?對戰爭形勢揣摩得透徹見底,對曹操作戰計劃了如指掌,進而,第二次偷襲曹軍成功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曹操此戰役甘拜下風,張繡獲得意外的驚喜,而這一切都在賈詡的運籌帷幄之中,對賈詡而言,這只是小菜一碟。
總而言之,這次“曹劉之戰”,賈詡的作戰謀略盡顯《孫子兵法》之妙,盡現“姜太公”之謀,盡露“張良、陳平”之智,體現出謀士的專業技術過硬,他的出色表現關乎戰爭成敗得失,這也正是謀士的專業價值所在。
二、 投奔曹操后的賈文和
(一)官渡獻策,厚積薄發
建安五年秋冬之際,曹操與袁紹戰于官渡。后曹軍軍糧將盡,情況危急,操便問計于賈詡,賈詡說:“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惫惶熘懿僖?,堅持數月,此時,許攸聞其家屬犯法下獄,憤然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后來袁軍大敗,官渡之戰成為一個轉折點,自此后曹操逐漸稱霸中原。
賈詡的“四勝論”,對袁、曹雙方統帥政治才能進行精確的對比分析,準確精辟,大大堅定了曹軍必勝的信心,在官渡之戰中演繹著何等重要的角色??芍^,賈詡善于揣摩人心,思慮周全,判斷準確,出謀獻策,真是盡顯出色戰略家的風范,令人欽佩。
(二)離之而已,四字撥千斤
建安十六年,以驍將馬超、韓遂為首的西涼聯軍,聚集10余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為其父報仇。但馬超畢竟有勇無謀,受挫后,提出劃河為界的議和條件。賈詡出雙計謀:其一為表面上假意應允,麻痹對方,實際積極準備,伺機殲敵;其二為“離之而已”。
“離之而已”,四字撥千斤,此計謀一出,與上司曹操想法一拍即合,兩人會意大笑,曹操依計行事,馬超與韓遂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再奇兵出擊,大敗西涼兵團,進而為曹操鞏固了中原的政治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賈詡不失時機地凸現自我的價值所在,進而才能在曹操集團內站穩腳跟,不然,必被“炒魷魚”。賈詡做到了,將他的聰明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他能立足于客觀形勢,高瞻遠矚,料敵決勝于運籌之中,適當的建言獻策,真不愧是曹操帳下的“五大謀士之一”。
(三)深謀遠慮,諫君毋戰
曹操破荊州,欲乘機順江東下。賈詡勸阻說:“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大敗而歸。
從此事中,我們體會到賈詡的謀略和智慧并重,他擅于洞察當前形勢,胸懷遠見的眼光,高瞻遠矚。當時反對曹操和曹丕東征的人為數不多,賈詡就是其中一個,歷史是最好證明其謀略正確與否的標準,赤壁之戰,曹操華容道狼狽而歸;東征戰東吳,曹丕亦慘敗而返,這就是活生生的論據。后人賦予賈詡為“奇才、怪才和鬼才”,可見并不為過,事實勝于雄辯,難怪陳壽在《三國志》中將其和荀攸一起評論道:“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三、 賈文和乃真的謀士
(一)順勢而為,識時務者乃俊杰
易中天教授說:“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這才是大智慧?!蔽屹澇纱擞^點,賈詡懂得中庸思想精髓。曹操是著名的多疑之人,殺掉的文臣甚多——孔融、楊修、荀攸等,而賈詡在曹營中奮戰幾十年,卻安然無恙,混得如魚得水,深得曹氏父子的信任重用,官至太尉,后來功成身退,真可謂是奇跡。
其實,賈詡是一位很有理想抱負的謀士,面對戰亂局勢,他尋找著像“周文王、劉邦、劉秀”等霸王,進而施展才華。他先跟隨李催、郭汜,但賈詡深知此二人是虎狼之徒,并非賢主,不愿與其同流合污,便離開,投奔老鄉段煨,他感到段煨雖是漢朝忠臣,但氣量小,疑心重,也果斷離開,投靠張繡,跟張繡共事,也覺得張繡并非稱霸天下的主子,于是說服他一起投奔曹操,為自己找到最終歸宿,展示才華謀略的大舞臺。回眸歷史,賈詡的抉擇是明智的。
百姓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痹谶@個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殘酷無情的戰亂時期,只有識時務者,才會脫穎而出成為俊杰。
(二)明哲保身,珍愛生命
知人者自知,賈詡具備識主、擇主、防主的智慧,功成身退,這有其過人之處。對比之下,田豐忠而見謗,信而見疑,最后自刎于監獄中,沮授、審配、逢紀等都沒有好下場,因為袁紹做事優柔寡斷,好謀不斷;陳宮機智過人,深有策略,可惜呂布有勇無謀,最終下邳落馬;楊修才思敏捷,知識博學,而又自恃其才,清高傲物,暗助曹植奪位,遭受曹操嫉恨,只尋個人頭落地。
俗話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辟Z詡的聰明之處在于善于洞悉人性,猜透領導主子的心思,特別是對曹操,謹慎行事,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出謀劃策,如曹袁赤壁之戰,曹馬西涼之戰;有時又急流勇退,氣節深沉,當曹操問賈詡關于立太子的事,賈詡沉思許久答:“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曹大笑。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該出手時,就退而避之,此乃賈詡的高明之處也。
賈詡有范蠡、張良般的智慧——春秋末年的勾踐滅吳后,范蠡便泛舟五湖,做到“功成身退,智以保身”,晚年過起了平凡的生活;張良助劉邦滅楚后,果斷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性,靜居行氣,最后得以善終。可見,他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掌握了人性的本質和規律。賈詡引以為鑒,做人盡量低調,緊口閉眼,謹慎處事,以防德高望重蓋過上級,以免重蹈覆轍,招來殺身之禍,此乃大智慧也。
(三)遵守規則,淡泊明志
回溯歷史,晚年的賈詡為人處世是相當“低調”的,奉行沉默是金的策略規則,因為他深懂“槍打出頭鳥”的道理,所以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避免曹操猜嫌,慎防“小不忍則亂大謀”,招來不測之禍。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他擔任太中大夫長達20年沒有晉升,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辟Z詡謹慎遵從其歷史規律,他們不為世俗聲名所累,知進知退,善于入世,更善于出世,既擅于輔佐君主,成就自己理想抱負,又善于安排后世,力求功成身退的大謀略家。因此,我不得不為賈詡具有超群的計謀和獨到的慧眼,而歡呼鼓掌,只要學會賈詡的處世之道,成功就在不遠處與你招手了。
誠然,處在漢末亂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謀士階層不得不倚仗“權術以躋身”,鄙人覺得,我們不能完全用今天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千年前的古人。
靜下心,再研討三國,謀士賈詡身上呈現的遵循社會規則意識,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珍愛生命的價值觀。他具備較高的政治抱負和理想追求,擁有過硬的謀士專業技術,愛崗敬業,運籌帷幄,善識時務,最后明哲保身,功成身退,這無不給現代人為之敬仰與學習。
參考文獻:
[1]羅貫中.古典名著《三國演義》[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45).
[2]陳壽.三國志·魏書·賈詡傳[M].廣東旅游出版社,2009(119).
[3]張志江.賈詡形象分析[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5).
[4]劉勉之.論官渡之戰中賈詡[J].廣州日報,2009-06-28.
[5]老子.中國古代經典集萃《道德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26).
作者簡介:
陳煒,小學語文一級教師,廣東省珠海市,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格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