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你千遍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三月,浪漫的季節,醉人的詩篇……”小時候,聽鄰家阿哥阿姐唱這首歌,喜歡卻似懂非懂;師范時,哼唱這首歌,思慕神往,浪漫唯美;而今,再聽這首歌,百般咀嚼,千番回味,愈發喜歡留戀了。語文課,我心中的語文課,不就是這樣層層朗讀,千遍也不厭倦嗎?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材
一、 讀你模糊的輪廓
輪廓,是構成圖形或物體外緣的線條。語文課,讀出輪廓,是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懂課文內容,讀出大致的人物形象。這看似簡單,實則要千錘百煉。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能做到這樣不添字、不漏字、正確流利、聲音響亮的朗讀,即使教師,焉能幾人?因此筆者教學每篇課文,都讓學生充分朗讀,直至學生讀懂了意思,讀出了感覺。
例如《鄭成功》一文,作為激勵,也作為喚醒,更作為挑戰,問同學:誰來當今天的朗讀者,為大家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一聽說當朗讀者,他們都躍躍欲試,競相舉手。一次次挑戰,一個個評價,文章已讀得非常熟練,再問:讀完課文,你對鄭成功有哪些了解?
生:鄭成功是民族英雄,福建省南安縣人。
生:荷蘭侵略者強占了我國的寶島臺灣,鄭成功非常憎恨這伙強盜,就帶領他的軍隊收復了寶島臺灣。
生: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后,大力發展生產,興辦教育。
師:文中有一個自然段概括了你們所說的內容,哪一段?
生:最后一個自然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偉大功業,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師:請你們到文章中具體找一找哪些地方寫他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很多學生此時已是三讀、四讀全文,很快提煉出主干,人物的輪廓和文章的脈絡在初讀強化中逐漸清晰起來。
學生在感情朗讀中,對《鄭成功》這篇課文的理解更深入、全面了,有對課文內容的整體理解把握,有對人物形象的情感態度,有對文章結構的認識……模糊的輪廓清晰了,淺表的理解變得深入了,外在的感情開始與課文中的人物共鳴了。
二、 讀你精致的面容
面容,原指人的容貌、相貌,泛指事物的外觀,文章的面容指文章描寫的事物所呈現出的景象、狀態等。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生動感人的形象、震撼人心的場面、自然優美的景致、如詩如畫的意境,只要走進文字,或酣暢淋漓地放聲朗讀,或淺斟慢酌地輕聲慢品,便能讀出它生動可感的畫面。
《安塞腰鼓》是一篇奔放著生命、涌動著激情、釋放著力量的散文,作家劉成章借對氣勢磅礴、充滿生命力的安塞腰鼓的描寫,贊美了黃土高原人憨厚樸實、悍勇威猛、樂觀向上的生命特征。教學時,語言帶入:這里沒有杏花春雨,沒有小橋流水,只有奔騰的黃河、溫暖而又貧瘠的土地,今天讓我們踏上這片曾孕育出橫掃六合的秦朝的神奇土地——安塞鎮,去聆聽那從2000多年前的戰場就傳來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放聲朗讀,說說你感受到這是怎樣的安塞腰鼓。
生:豪放、火烈、壯闊、氣勢磅礴、驚心動魄……
師:難怪劉成章一次又一次發出贊嘆“好一個安塞腰鼓!”,到文章探尋,究竟安塞腰鼓好在哪兒?
生:好在豪放火烈的場面。
生:好在沉重巨大的鼓聲。
生:好在茂騰騰的后生。
生:好在變幻的舞姿。
師:好一個安塞腰鼓!這腰鼓總有一處震撼你!讀出你心中的安塞腰鼓!
生:但是,看!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這層層遞進的句式,這投入、忘我的安塞腰鼓!
生: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這異彩紛呈的畫面,這充滿著速度、力量與激情的腰鼓!
生: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這強烈鮮明的對比,這生命強盛的安塞腰鼓!
……
沒有講解分析,只有痛痛快快的朗讀,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安塞腰鼓的面容便愈加清晰、有活力了!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三、 讀你鮮明的個性
徐世榮先生對講解和朗讀的理解深刻而獨到。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
小學課本中很多寫人的文章,人物性格十分鮮明,如《螳螂捕蟬》中的吳王與少年、《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林沖棒打洪教頭》中的洪教頭與林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讀好對話,這樣就把握住了人物性格,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以《負荊請罪》為例,上課伊始,我告訴學生:這節課,讓你們演一個歷史小話劇,怎樣才能演好它?
生:要讀好人物對話。
生:要關注人物表情、動作。
生:要體會人物心理,感受內心情感。
師:好,按你們說的,關注表情、動作、對話、心理,自己練讀或同桌互讀,分角色朗讀都可以,開始吧。
學生專心致志。
表演中,師穿插提問:韓勃,你和藺大人說話,為何這樣委屈、生氣、不滿呀?
生:藺大人職位比廉將軍高,卻處處害怕處處避讓他。
生:廉將軍一再擋我們的道,但藺大人不僅有意避讓,還好幾天不敢上朝,我能不生氣嗎?
學生義憤填膺。
師:藺大人,您的門客這么生氣,您咋一點也不氣呀,您真害怕廉將軍嗎……
在讀、演、議、評中,顧全大局的藺相如、知錯就改的廉頗,呈現在讀者面前。學生在對話表演中也走進了文本,實現了與文本作者心靈之間的溝通與對話。誠如葉圣陶先生所言,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這就是說,書是讀懂的,不是講懂的。課堂上要通過多讀讓學生理解、積累和內化語言。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教科書編者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要精心設計并組織好多種形式的朗讀,達到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
四、 讀你真摯的情感
文章不是無情物。任何一篇文章,打動人的一定不是它華美的辭藻,而是深遠的意境,真摯的情感,詩人白居易也曾說: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材中,有很多流淌真摯情感的文章,如《秋天的懷念》《月光啟蒙》《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等,教學中,仍須讓學生潛入文本,讀出文字背后的情感。
在我執教《秋天的懷念》時,引導學生體會史鐵生雙腿癱瘓以后的痛苦和母親對我疼愛的時候,先引讀:
師: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
生: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師:聽著收音機里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
生: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
師:當母親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我又會喊著——
生:不,我不去,我活著有什么勁!
師:這時,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師:同學們,關注這幾個動作“撲”“抓”“忍”,母親想撲下去的是什么?牢牢抓住和死死忍住的又是什么?
生:母親要撲下去兒子想死的念頭。
生:母親要牢牢抓住我,怕我輕生。
師:請再讀讀這句話,母親“忍”住的是什么?
生:作為一個母親,兒子的暴怒與痛苦,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實際上她內心比兒子更痛苦,母親忍住這痛苦。
師:聯系上下文,再讀這句話,還有什么?
生:“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疼得她整宿整宿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母親忍住自己的病痛。
生:鄰居把她送到醫院時她是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她的病已經進入晚期了,母親忍住自己的痛苦。
師:帶著你們的感受,讀:咱娘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于永正老師說: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讀是架設在作者與學生情感之間的橋梁,一堂娓娓動聽、聲情并茂的朗讀課,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讓課堂充滿情趣!當然,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是融合了思想、智慧、體驗、想象、靈性、情感的讀,是多元感悟的讀、是個性飛揚的讀、是融會貫通的讀、是出神入化的讀。
語文課程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語感,朗讀是形成語感的重要途徑。中國傳統語文教育非常重視朗讀,清代曾國藩在談到讀書之法時曾說:“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打開語文課本,就像是走進一座美麗的百花園。一篇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典范,富有文化內涵,朗讀起來,既能感受到語言的節奏美、韻律美,又能豐富語言積累,從而形成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多讀多寫”,是對以往知識課程本位的一種否定,是對過去教材煩瑣分析的摒棄,意在讓學生在讀寫的實踐中形成語文素養。其中“多讀”就包含要求學生多朗讀。新課標重視朗讀,這也是由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決定的。漢語具有重意會輕分析,重感悟輕理性,重積累輕規則等特點,語言能力的獲得須要靠大量的閱讀來形成。例如,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古詩詞,這一類課文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朗讀。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詩詞的語言特色,理解詩詞的獨特意蘊。
新課標小學語文教材在對課文的理解上,多采用“體會”“感受”“理解”等要求,體現了對語言的感知、領悟等直覺能力的培養。朗讀是達成這些要求的有效的路徑。通過朗讀,口誦心惟,聲情并茂,學生眼、口、耳、腦齊參與,感知語言的形式美、內蘊美,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積累,達到“語用”的目標。
語文教學,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作者簡介:
許娜,江蘇省蘇州市,蘇州高新區實驗小學校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