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導致了當前社會對音樂樂器頗為熱衷,其中音色柔美且莊嚴的巴松管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不少人都嘗試著進行巴松管的學習。在使用巴松管進行演奏時,吐音的速度最為關鍵,且采取雙吐演奏這一技巧具有較高的難度,需要學習人員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夠熟練掌握。本文就巴松管雙吐的演奏技巧進行探討,并分析了提升演奏技巧的方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巴松管;雙吐;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1.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039-02
【本文著錄格式】年年意達.淺談巴松管的雙吐演奏技巧[J].北方音樂,2020,04(08):39-40.
在大管演奏中,巴松管是一種較為關鍵的形式,在對其進行演奏時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不但要求演奏者必須有效控制自己的呼吸,還要綜合運用手指、唇及舌頭等身體部位。當前大部分人員在進行巴松管演奏時,往往只注重呼吸的合理運用,忽視了其余身體部位的綜合運用,且大部分演奏人員對于巴松管的演奏技巧也并不能夠全面的了解。因此,深入探討巴松管的雙吐演奏技巧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巴松管雙吐演奏技巧
(一)優化訓練流程,夯實演奏基礎
對雙吐彈奏法來說,主要讓舌頭與大管哨片相接觸,可以實現發音的目的,并通過氣流堵住的方式獲得吐音的效果。將雙吐演奏法運用到巴松管演奏過程中,應該提前確定要采取的策略,這樣演奏的質量才能實現提升。為了保證吐音的效果,演奏者要保持激進、穩定的高壓氣速,這樣演奏者吐音的質量方可得到保障,若是氣息松散無力,就不能在呼吸上做到有力控制;若是演奏者氣息吹奏不合理,呼吸方法不正確,也不能達到改善吐音效果的目的[1]。對此,演奏者要在日常訓練中關注呼吸這一塊,通過加強長音訓練保證吐音更加穩定與準確。此外,吐音的時候,演奏者舌頭與舌尖哨上的哨片應減少接觸,微微抬起舌頭的位置,盡量維持在較為自然、松弛的狀態,在“苦”與“吐”等音節上要反復多次訓練。對于吐音與發聲訓練的過程中,演奏者還要深入而細致地分析舌頭位置、狀態和發音位置,這樣才能逐步實現發聲質量的提升,保證獲得清楚、干凈和優美的吐音效果。在剛開始訓練的過程中,先要緩慢地吐氣,之后再轉變為快吐,通過采取起吹的方式,讓吐氣能夠連續進行。這樣可以讓舌尖周圍吐氣氣壓不受影響,當哨片下沿部位與舌頭接觸以后,在哨片與苗頭的風管應該防止進入氣流,這時候舌尖將為氣流的進入產生較大的阻礙,其相關的哨片則不能出現振動,從而發聲將結束。在舌尖與哨片下沿相脫離后,哨片與苗頭的風口位置有氣流進入,促使哨片振動發聲。隨著演奏者舌頭與哨片接觸時間的減少,相互脫離的時間將延長,發音也隨之變長,否則發音會變短[2]。
(二)強化演奏訓練,鞏固演奏技能
在熟悉基礎演奏技巧與流程后,還要強化演奏的訓練,這樣才能在演奏技能上實現鞏固與提升的目的。初次在哨片上進行訓練時,嘴巴中必須熟讀“吃苦”二字,并對“吐”與“苦”分開作出訓練,先對8個“吐”字進行訓練,之后連續的再吐8個“苦”,練習中要借助耳朵判斷前后力度是否一致。利用口、舌、腹部和氣在雙吐上加強控制,這樣吹奏出的音節才更有彈性,并顯得圓潤動聽、鏗鏘有力。熟讀“吐”與“苦”的時候應該領會其中的技巧與方法,在“吐”與“苦”力度上應維持一致的力度[3]。雖然剛開始訓練難度比較大,但是通過大量耐心的練習,在吹奏“吐”與“苦”上將變得更加簡單。接下來要選擇大管加強訓練,在F等容易發聲的音節開始練習,在大管上可以輕松演奏出來,也容易掌握與理解。之后,在練習中要逐步對音域朝兩邊拓展,這樣的方法有利于演奏者對雙吐的訓練,并讓手指與舌頭實現更好緊密的配合。
(三)明確個中要素,提升演奏效果
演奏者訓練中若是對舌頭的控制不到位,將為吐氣速度帶來不利的影響。舌頭與手指會出現不夠協調的情況,這將為吐氣質量帶來較大的影響,要選擇節拍器進行改善。現在很多演奏者在雙吐演奏速度上能夠獲得較高的速率,同時也存在較慢的速率,在速度上控制效果不好,不利于吐氣質量的提升。面對著這樣的情況,演奏者要借助四分音符等于60的速度加強練習,之后提高至70、75的四分音符速率,這樣演奏者的舌頭控制能力才能獲得提高。
二、巴松管演奏策略
(一)保證巴松管口型的正確性
對于初次接觸巴松管的學生來說,剛開始練習時需要在口型上保持準確性,這樣才能保證將高質量的音色演繹出來,演奏者也能結合具體需要靈活對音量大小、發聲音色等作出改變。通常來說,口型調整無法通過語言進行恰當的描述,要求演奏者借助唇部與周圍的肌肉精準的演繹出音符,對其中的口型來說,并非簡單地注意嘴巴形狀,也并非是嘴巴處于運動或靜止等狀態。在巴松管演奏的時候,口型是其中的要點,但是口型變化屬于非常復雜的過程,演奏者進行吹奏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面部表情、唇部肌肉等控制。對于各種節奏與情感的樂曲來說,口型變化也要引起高度重視,才能確保演奏的音色力度維持彈性,并獲得更為寬泛的音域。
在口型方面,很多演奏者把口型定義為嘴巴肌群的運動情況,把和演繹音色相關內容轉成一種演奏的技巧。通過掌握口型變化基本理論,正確的口型主要包括以下兩點:即正確的口動作與正確的口型運動技巧。在口型運動技巧上,需要注意維持口型的形狀。演奏者為了有效的運用口型運動技巧,應該加強口型耐力與演奏音色等訓練,只有反復加強訓練演奏者才能掌握正確的口型。
(二)學習巴松管口型技巧
為了提升巴松管演奏效果,需要了解唇部運動的各種技巧。表演者要掌握正確的演奏口型,并在演奏的過程中避免口型出現改變,對此演奏者在學習中應該掌握以下動作要領:第一,唇部肌肉應該自然朝里,避免將過多管體包裹在內,當然也要注意不能包裹太少,對最適宜的包裹形狀來說,應該在上下牙的牙尖交界位置固定巴松管,確保面部肌肉能夠自然發力,這樣唇部肌肉處于運動狀態后可以獲得來自外力的支持。此外,演奏者還要將嘴巴自然地向下拉,在上下唇的位置放置哨片,確保哨片與上下唇能夠實現緊密的接縫,防止發生漏氣的情況,維持自然的狀態。
通常來說,演奏中音色強弱的調整不用對嘴型進行調整,演奏過程中應該關注在長期訓練過程中,將逐步提升對唇部運動的控制效果[4]。在巴松管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必須具備對不同口型進行演繹的能力,同時加強不同口型演奏時的技巧訓練。巴松管這一樂器特色比較顯著,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和寬泛的音域,演奏時只需要利用一個巴松管樂器,就能夠將多個重要角色演繹出來,分析其原因可知,主要是巴松管的音域包括三個半八度。演奏者為了把音樂準確地進行表達,應該提高對口型變化的重視程度,不能演奏出錯誤的音色。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應該對口型的本質有充分的掌握,只有在嘴型肌肉上作出適當變化,才能達到有效調節的目的。演奏者在訓練的時候,需要對基本動作與音域范圍作出分類,并逐步作出拓展。如在演奏低音域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哨片振動頻率的控制,將節奏放緩,讓雙唇始終處于放松的狀態。而在演奏高音的過程中,必須讓雙唇緊緊包裹上牙,和牙床的結合要保持密切,并將下巴拉平,適當將口角的緊張度放松。
(三)加強巴松管正確口型的培養
對巴松管的演奏訓練來說,經常發生唇部肌肉疲勞的情況,這個屬于正常現象,特別是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這種現象將變得更加頻繁,表明表演者在唇部肌肉的控制能力上還有待提升。要想順利解決這個問題,演奏者就要在唇部肌肉上加強訓練,在長音上作出演奏,保證氣息控制效果得到提升,這樣能夠消除演奏期間唇部肌肉出現的疲勞感。此外,在巴松管演奏期間若是對自身肌肉運動技巧掌握不到位,對于各音區進行演奏的時候,無法讓肌肉得到有效轉變,要想讓肌肉得到放松,也容易產生這類情況,如鼓腮部何輕咬哨片等,只要發生了這些情況,就需要演奏者在日常訓練中加強控制,保證第一時間糾正該問題[5]。通過教師的正確指導,學生才能對正確口型概念與技巧有充分的掌握,保證自身巴松管演奏水平不斷提升。在巴松管演奏的時候,對氣息的控制效果也直接關系著對音樂作品的演繹,這表明口型與氣息是兩個重要的內容,演奏者需要在這些方面加強訓練,讓自身唇部肌肉得到有效控制,采取正確口型使自身作品演繹得到控制,最終才能將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準確表達出來。近年來,學習巴松管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管弦樂曲,不僅音色優美,音域也非常寬廣。為了將巴松管的音色完美地演奏出來,需要我們加強對氣息的控制,掌握正確的口型,做到靈活運用,讓口型和氣息能夠實現完美結合,提升巴松管的演奏水平。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近年來巴松管在人民群眾中受歡迎程度越來越高,進行巴松管演奏學習的人數也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在演奏學習過程中卻暴露出了各式各樣的問題,諸如演奏時只注重呼吸的合理運用,忽視了其余身體部位的綜合運用、對巴松管專業演奏技巧不夠了解、巴松管口型不夠正確等問題。因此,應當對巴松管的專業演奏技巧進行充分的了解,掌握正確的口型,重點學習雙吐演奏技巧,這樣才能夠在進行巴松管演奏時游刃有余,進而演奏出更為美妙的樂曲。
參考文獻
[1]楊光.巴松現代派作品《Interférences Ⅰ》作曲手法與演奏技巧解析[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8(4):91-103.
[2]李寒光.巴松管的雙吐演奏技巧分析[J].北方音樂, 2018,38(19):75.
[3]黃祎.對巴松音色和音樂表現形式的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10):13.
[4]蘇楊.論巴揚演奏的技巧設計與應用——以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為例[J].音樂生活,2016(10):80-81.
[5]許昊洋.從理論角度闡述巴松管對于不同時期作品的表達——以古典主義時期莫扎特《降B大調協奏曲》第一樂章和浪漫主義時期韋伯《F大調協奏曲》第一樂章為例[J].戲劇之家,2016(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