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馨 滕立英


[摘要]目的:探究互聯網延續性護理對乳腺癌患者術后的身心康復和遵醫行為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筆者醫院護理部治療的82例行乳癌根治術患者,隨機分為互聯網延續性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比較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院外鍛煉依從性、生活質量、遵醫行為和術后希望水平。結果:出院1個月、3個月后,互聯網延續性護理組患者的院外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互聯網延續性護理組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生活質量、采取的積極行動(P)評分及遵醫行為指標均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對于常規護理,互聯網延續性護理對患者的術后康復有更好的效果,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互聯網延續性護理;常規護理;乳腺癌根治術;功能鍛煉;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8-6455(2020)05-016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continuous nursing on physical and mental recovery and doctor-compliant behavior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82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ho underwent radical mastectomy between January 2017 and January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net continuous nursing group and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the level of postoperative hop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after discharge from hospital, the score of compliance of patients in the internet continuous nurs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physic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positive action (P) and the indexs of compliance behavior of patients in the internet continuous nurs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routine nursing, the internet continuous nursing has better effects on patients'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is conducive to pati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internet continuous nur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radical mastectomy; functional exercise; quality of life
乳腺腫瘤現在作為臨床常見疾病,已位居城市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治療方式均為手術切除[1]。雖然病死率已呈不斷下降趨勢,但乳腺癌術后恢復時間較長,手術也影響了患者的生理外形,使得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患者在出院后的專業指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需求量也日益加大[2]。互聯網延續性護理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專業也更及時的出院后護理和專業幫助[3]。通過即時的網絡信息溝通,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身體健康,讓患者減少入院就醫次數,降低患者復發率,對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調整,也降低了患者入院治療的成本[4-5]。因此互聯網延續性護理作為一種新型、快捷、有效的護理模式,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存[6]。本研究基于經過互聯網延續性護理干預的患者的回顧性分析,對本護理方法的開展情況和方法進行討論,意在研究本方法的實用性和局限性,并提出相應修整方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筆者醫院護理部治療的82例行乳癌根治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35~70歲,女81例,男1例,并將患者隨機分為互聯網延續性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每組41例。常規護理組:均為女性,平均年齡為(50.41±8.67)歲;浸潤性導管癌23例,單純癌7例,乳頭狀癌10例,髓樣癌1例。互聯網延續性護理組:女性40例,男性1例,平均年齡為(52.56±6.22)歲;浸潤性導管癌20例,單純癌10例,乳頭狀癌9例,髓樣癌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癌型分類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均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方案已經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年齡大于18歲乳癌根治術后患者;②意識清楚,有理解和溝通能力;③會使用移動電話、微信和搜索引擎功能;④小學以上文化程度,能夠用普通話進行交流。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血液系統及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感染免疫系統疾病者;②妊娠期女性;③患有心血管等嚴重器質性疾病;④運動系統功能障礙導致無法正常使用智能手機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常規護理組:行常規延續隨訪,主要包括電話通話隨訪和家庭上門隨訪。首先,在患者出院3d后電話隨訪詢問患者情況,主要對患者的自我感覺和實際恢復情況進行詢問和指導并進行記錄,每周隨訪1~2次,主要內容為術后康復療程跟蹤指導和心理干預;在此基礎上,實行家庭上門隨訪,由專業護理人員每周上門1次,通過面對面溝通,實地指導患者的康復訓練,聯合家屬,樹立患者康復信心[7]。
1.3.2 互聯網延續性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建立六人為主的護理小組,包括腫瘤外科護士2名,護士長1名,主治醫師2名小組和互聯網運營專員1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經過全組建議討論、查閱中外文獻等方法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的案例進行分析。主要通過微信和醫院官網論壇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8]。在微信方面,首先將患者集中到微信互助群組,通過患者之間的交流由醫生發現并集中問題,對于患者的主要問題進行答疑和指導,并針對大部分患者的心理狀況提出建議,小組專業人員每天保持在線群聊3h,接受有關問題的咨詢,在線指導、答疑,針對問題做好記錄。當有患者出現負面情緒時群內要保持熱情積極的氛圍;另外,建立微信公眾平臺,小組集中組織患者病歷資料和內外文獻,及時發布乳腺癌恢復的相關知識,建議患者和家屬一起閱讀,內容包括乳腺癌患者術后恢復的成功案例,術后的用藥方法,國內外最新的康復方法等[9]。在醫院官網設立專區論壇,由醫生和專業人員進行維護,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答疑,由管理人員將干預內容在論壇上傳送,形式包括文字、語音對話、視頻、圖片等。
1.4 觀察指標
1.4.1 功能鍛煉依從性: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的功能鍛煉依從性,由患者填寫功能鍛煉依從性量表,量表滿分為30分,得分<10分為依從性差,得分11~20分為依從性中等,得分20分以上者為依從性好。
1.4.2 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由美國芝加哥醫學中心研制的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 breast 4.0, FACT-B),總分300分,從患者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因子、信仰因子四個方面評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狀態越好。
1.4.3 遵醫行為:根據記錄患者按時服藥、按時鍛煉、按時復診、合理飲食行為情況,回顧性分析患者的遵醫行為。
1.4.4 Herth希望水平:使用評價患者希望的工具中最常用的為Herth希望量表,其中包括患者對現實與未來的積極態度(Temporality and future,T)、采取的積極行動(Positive readiness and expecttancy,P)、與他人保持的親密關系(Interconnectedness,I)3個方面,總分12~48分,12~23分為低水平,24~35分為中等水平,36~48分為高水平。
1.5 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SPSS 18.0進行處理,遵醫行為等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院外功能鍛煉依從性、生活質量、Herth希望水平評分等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兩組比較,配對t檢驗進行術前術后比較,不同時間點功能鍛煉依從性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院外功能鍛煉依從性比較:出院時,兩組患者院外鍛煉依從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1個月和3個月后,互聯網延續性護理組患者院外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分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互聯網延續性護理組患者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社會因子評分和信仰因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互聯網延續性護理組患者按時服藥、按時鍛煉、按時復診、合理飲食行為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Herth希望水平比較:術前,兩組患者T、P、I評分及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互聯網延續性護理組P評分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兩項指標評分及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國內乳腺癌術后乳房重建手術早就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近年來,大多數的綜合醫院就開展乳房重建手術而言已經非常成熟,乳房重建手術規模迅速提升,重建技術日趨完善[10]。但經歷過乳腺切除手術的患者,除了身體的痛苦以外,大多數患者都會有各種消極心理問題,嚴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乳房的切除,會讓患者感覺失去身體重要一部分,開始懼怕周圍的眼光,社會適應能力下降。另外,部分患者也會擔心安全性,認為自己康復渺茫,悲觀絕望,喪失了治療和生存的信心[11]。互聯網延續護理定義為一系列護理服務,目的是為了確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護場所及同一健康照護場所內轉移時,也能夠獲得從醫院到家庭的協作性與連續性的護理,通過互聯網的及時性和靈活性,醫患溝通沒有地域的限制,成本也變得更低[12]。
由研究數據所知,經過互聯網延續護理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及生活質量總分都相對于常規護理組有明顯提升。互聯網延續護理具有“三多”的優勢,即維度多、機構多、專業多,另外,既往研究提出“4C”延續護理模式,即延續性、協調性、協作性和全民性[13]。除了電話和家庭隨訪以外,本研究還加入了互聯網延續護理,以微信和論壇為主,整合醫療團隊資源,對出院后的患者進行了完整且及時的護理。微信現在廣泛應用于當代社會中,微信用戶大多都是手機用戶,保證了溝通的及時性,而且微信是一個十分具有私密性的通信工具,功能齊全,很多患者用微信不但可以與醫生進行一對一溝通,語音通話、圖片來往,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回復關鍵詞就可收到相關專業信息。微信具有用戶基數大,傳播迅速化的特點,微信用戶的快速增長,更多的乳腺癌術后患者也更加依賴于能與醫護人員進行即時性溝通,為乳腺癌術后護理知識的迅速傳播提供了條件,從而使患者遵醫行為得到了保證。另外,通過微信群組的方式,能讓病友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和經驗上的交流,既可以讓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支持,也有助于其在交流中得到幫助,加上醫護人員每天3h的專業指導,讓患者無需入院也可以掌握康復方法,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功能鍛煉依從性等指標[14-15]。
另外,通過官網論壇的開通,患者可以通過發帖和閱讀官網權威資訊的方式,增加對疾病和恢復期知識的了解。在線學習和交流論壇是用于經驗交流和知識共享的重要學習環境,建構一個和諧、有序和高度自治的在線學習論壇可以更有效地促進患者的康復知識的學習,并能通過權威的公告增加患者康復信心[16]。Herth希望水平可以有效的提示患者的希望值,保持希望是確保乳腺癌術后患者恢復的重要因素,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可以促使患者克服困難,減輕痛苦,緩解應激狀態。從本研究的調查可知,在經過了互聯網延續護理的患者,Herth希望水平比常規護理患者顯著提高,通過互聯網延續護理,加強了醫患和患者之間的溝通,讓患者重新對生活充滿希望,而這一點也是增強患者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17]。
但通過本次研究,也發現了互聯網延續護理的一些局限,例如因為公眾號平臺充斥著各類良莠不齊的健康咨詢公眾號,各類失實和侵權的內容肆意傳播,使患者受到誤導;另外也有部分中老年患者對互聯網的接受度并不高,對本研究的發展也造成了限制[7]。面對這種情況,筆者也積極引導建立以正規醫療機構為核心力量的微信平臺,提高公眾號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構建醫院—社區—家庭相結合的健康管理體系,發動患者家屬,以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擴大患者接受面[18]。
綜上所述,互聯網延續護理在醫護人員和患者的交流和指導中,患者不僅獲得了來自專業人員的的技術支持,了解疾病和康復的正確方法,也有助于緩解其焦慮和抑郁情緒,增加對生活的信心,同時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對患者的恢復起到了良好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鶴瑋,賈杰.徒手淋巴回流在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8,33(2):244-248.
[2]李惠萍,楊婭娟,蘇丹,等.不同預防行為對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的預防效果Meta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8,45(5):949-960.
[3]李鳳蓮,路潛,趙權萍,等.乳腺癌術后患者上肢周徑與淋巴水腫相關癥狀關系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8,33(12):1-4.
[4]杜華,韓仁芳,潘發明,等.乳腺癌術后病人的體像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18,32(12):1848-1854.
[5]王藝璇,李惠萍,丁曉彤,等.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風險預測模型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6):740-743.
[6]孫宇光,沈文彬.積極應對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8,38(11):1276-1280.
[7]韓靜,劉均娥.團體心理干預在乳腺癌患者心理調適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5):608-613.
[8]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7年版)[J].中國癌癥雜志,2017,27(9):695-759.
[9]寇紅艷,花霞,宋玉蓉,等.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延續護理在腸造口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7,32(6):944-947.
[10]俞梅,覃應蓮,牙愛萍,等.基于微信的中醫護理技術延續護理干預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出院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9, 33(4):679-681.
[11]朱思悅,桂莉.青年乳腺癌患者心理護理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34(23):58-60.
[12]李帆,孫鴻燕,官莉,等.延續護理APP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8):1642-1644.
[13]劉波,顏波兒,毛依芬.延續性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及心理狀況的影響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7,32(7):777-778.
[14]Slocum E,Craig A,Villanueva A,et al.Parity predisposes breasts to the oncogenic action of PAPP-A and activation of the collagen receptor DDR2[J].Format:AbstractSend to Breast Cancer Res,2019,21(1): 56.
[15]Tveitaras MK,Selheim F,Sortland K,et al.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plasma and lung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metastatic development in a huma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xenograft model[J].PLoS One,2019,14(5):e0215909.
[16]Yao Y,Li J,Hu H,et al.Ultrasound-guided serratus plane block enhances pain relief and quality of recovery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Eur J Anaesthesiol,2019,36(6):436-441.
[17]何欣,楊婷婷,高陽陽,等.乳腺癌患者心理韌性及其心理干預方式的研究進展[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8,44(2):455-460.
[18]張飛艷,宋麗華.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狀況及其心理干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7,24(3):212-216.
[收稿日期]2019-06-03
本文引用格式:信馨,滕立英,王素巍,等.互聯網延續性護理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身心康復及遵醫行為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20,29(5):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