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來軍 保建云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提出,既是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又是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且被寫進了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成渝雙城“東進西拓”且彼此串聯已成發展戰略的科學選擇和實踐建設的大勢所趨,川渝兩地近期不斷以充滿新意的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由過去的“框架協議”“備忘錄”轉向了更多的“具體方案”“具體項目”。
成都實施的“東進”戰略引導著重大項目布局不斷往東朝著重慶方向延伸,今年成都市兩會也特別強調要走好“東進”路;渝西片區成為重慶工業化、城鎮化最活躍的區域,其“西拓”朝著成都方向發展的趨勢明顯,東進西拓,相向發展,“雙星”輝映,充滿著無限生機和光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提出,必將深度推進雙城以及雙城支撐的經濟圈的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國家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地位,具體表現為如下五個方面:
國家在西部地區布局的具有全國影響的高質量經濟增長極
成渝雙城經濟圈覆蓋四川省和重慶市的主要核心城鎮,是我國西部地區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流動和集聚程度最高的核心經濟增長地域,在我國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
四川是我國西部地區排名第一的人口大省和國內生產總值大省,重慶則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中央直轄市,又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僅是西部地區的核心經濟增長地域,也是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區、京津冀一體化經濟區、長江中游經濟圈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國家戰略經濟區。
根據2020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字,2019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40005萬人,國內生產總值為990865億元,四川省2019年年末戶籍人口9099.5萬人,國內生產總值46615.8億元,重慶市2019常住人口3124.32萬人,國內生產總值為23605.77億元。可見,2019年四川省戶籍人口占全國的比重約為6.5%,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為4.7%,重慶市常住人口占全國的比重為2.23%,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為2.38%??傮w而言,2019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所在的四川省和重慶市總人口占全國的比重大約8.7%,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大約為7%。從人口規模和國內生產總值兩個指標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都具備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中心的稟賦條件。
國家在西部地區打造的具有全國影響的高質量科教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的核心動力或者第一動力,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宏觀經濟與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在我國西部地區,重慶和成都的人口規模和國內生產總值都排名前兩位,兩座城市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也在西部地區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根據成都市統計局2020年3月28日發布的數據,2019年成都市年末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149家,比上年新增1036家,增長33.3%;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9471.8億元,增長10.8%。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研究與實驗發展、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2.7%、24.8%、22.0%。新興工業產品增產增量,太陽能電池、城市軌道車輛產量分別增長103.0%、70.4%。網絡零售新業態加快發展,限額以上企業(單位)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777.8億元,增長15.0%。根據重慶市統計局2020年3月20日發布的數據,2019年全年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5.0%和19.2%。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分別增長16.0%、7.9%、10.3%和7.8%。全年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8.0%,占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比重為6.8%;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6.9%,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39.0%。全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實現網上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3.5%,高出非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速8.6個百分點。
可見,成都和重慶作為西部地區的兩座科技中心城市,能夠被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西部地區高質量科技創新中心城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備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質量科技創新中心的條件。
國家在內陸地區打造的具有全國影響的高質量全面深化改革新高地
我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并最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制定和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在若干重點地區或者說若干核心增長地域取得戰略突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持續不斷的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改革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因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能夠成為國家在西部地區打造的具有全國影響的高質量改革新高地,在國家的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扮演著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區、京津冀經濟區同等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可以成為我國推動內陸地區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區,在西部內陸地區的改革舉措,率先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先行先試,率先取得突破,率先積累經驗,率先取得成效,為我國內陸地區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經驗;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可以成為我國改革的重點地區,在創新創業、教育科技、企業產業、區域發展、管理治理等方面的改革著重推進,為新時代全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新動力;三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可以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興試驗區,一些在全國還沒有推行的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可在成渝雙城經濟圈進行試驗,取得積極成效后,向全國其他地區推廣,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國家全面深化改革試驗的典范區域。
國家在內陸地區打造的具有全國影響的高質量全方位內陸開放新高地
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必須以高質量的全方位開放為引領和重要推動力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能夠成為引領我國內陸地區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改革開放以來,成都和重慶始終是我國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兩座核心城市和前沿城市,在我國內陸地區對外開放中扮演著引領者和推動者的重要角色。根據成都市政府發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成都市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822.7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其中,出口總額3309.8億元,增長20.6%;進口總額2512.9億元,增長12.3%。深化“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進出口總額1714.2億元,增長23.0%,占全市的比重為29.4%;對歐盟、東盟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36.5%、20.6%。貿易結構持續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532.9億元,增長19.8%。根據重慶市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重慶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5792.78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出口3712.92億元,增長9.4%;進口2079.86億元,增長13.8%。按美元計算,貨物進出口839.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出口537.99億美元,增長4.8%;進口301.65億美元,增長9.0%。
國家還在成渝地區布局有兩個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四川自貿區和重慶自貿區都是國家于2017年3月批準設立。其中,四川自貿區涵蓋成都天府新區片區、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川南臨港片區3個片區,總面積119.99平方公里。此外,宜賓市也成為四川自貿區的重要協同改革發展區域,進一步擴大四川自貿區的地域范圍,進一步增強四川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力度。重慶自貿區范圍為119.98平方公里,包括兩江片區、西永片區、果園港片區3部分。由此可見,成都和重慶在我國西部地區扮演著不可替代的對外開放角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能夠成為我國內陸地區高質量開放的新高地。
國家在內陸地區打造的具有全國影響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我國制定和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備打造具有全國影響乃至全球影響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條件。根據成都市統計局2020年3月28日發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成都市年末市轄區幅員面積367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949.6平方公里,共有鋪裝道路面積1.3億平方米,成都市自來水供水總量11.8億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6.8億立方米,成都市污水處理率95.7%。年末天然氣用氣人口781.7萬人,天然氣輸供氣38.7億立方米,城市氣化率98.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527.2萬噸,無害化處理率100%,成都市全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空氣質量指數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數)287天,比上年增加15天,首次消除重污染天氣,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5.6%、6.5%。地表水斷面Ⅰ-Ⅲ類占比90.7%,比上年提升15.2個百分點,縣城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根據重慶市統計局3月20日發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重慶全市自然保護區58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完成營造林面積約42.67萬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50.1%,重慶全市的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晝間達標率為99.2%,全市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2.0分貝,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64.6分貝,重慶城市區域噪聲總體水平等級為二級,評價為較好,重慶市道路交通噪聲總體水平等級為一級,評價為好,重慶市環境空氣質量滿足優良天數316天,與上年持平,重慶市主城區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下降5%。上述情況表明,成都和重慶在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上具備了優良的環境條件。
而且,其他很多城市也具備了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優良條件。比如宜賓,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除成都、重慶以外的重要中心城市,生態環境優良,根據宜賓市統計局4月14日發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末宜賓市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面積420平方公里,宜賓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373平方公里。有國家級自然公園1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0個、省級生態鄉鎮73個,有省級濕地公園4個,省級生態縣(區)5個,省級生態園林城市(縣城)3個,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省級生態園林城鎮3個,省、市級生態小區131個,市級以上生態村1750個。可見,通過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能夠將其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核心經濟區域,能夠成為國家在西部地區布局的具有全國影響的高質量經濟增長極、國家在西部地區打造的具有全國影響的高質量科教創新中心、國家在內陸地區打造的具有全國影響的高質量全面深化改革新高地、國家在內陸地區打造的高質量全方位內陸開放新高地、國家在內陸地區打造的具有全國影響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可以把高質量經濟增長極、高質量科教創新中心、高質量全面深化改革新高地、高質量全方位內陸開放新高地和公園城市示范區這五個方面定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取向,以此進一步深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定位、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
作者
羅來軍 ?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保建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方案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