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芝
摘要:高校歷史教學對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和人生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影響。然而,在當下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故而,教學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時,應該做到以保證學生了解歷史基礎知識為前提,再進行教學手段的優化創新。進而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不但能掌握歷史文獻知識內容,還能提升自身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養。本文主要圍繞在當今社會環境下,教師該如何實現高校歷史的基礎固守與培育革新教學。
關鍵詞:高校歷史;基礎固守;培育革新;教學方法
開展高校歷史教學課堂,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學生普遍從初中開始學習歷史,多年的歷史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了解中國過去的情況。學生也能在不斷地歷史文化積累中,提升自己對祖國的愛國情懷。大部分高校學生是成年人,學生的三觀也正趨于成熟。在這個階段,高校學生心智較為成熟,社會認識已在逐漸形成。加強歷史教育,對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具有積極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考慮高校學生歷史學習的實際狀況。并且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優化自身的歷史教學模式。
一、高校歷史教學現狀
近幾年,國內各高校的教學管理開始面向社會實際需求進行轉變。社會需求與高校教育相互影響。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有助于加快高校的教學模式轉變。高校教學方針的轉變方向也以社會需求為依據。為了學生日后的發展,高校的歷史教學應該做出一定的改變。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無法將課程內容與自身相聯系。高校教師講解歷史課程時,只是將自己對當時歷史情況的分析講解出來。卻忽視學生的看法,不鼓勵學生發表意見。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高校學生學好歷史。作為高校歷史教師,應該多吸取學生意見,使歷史教學符合當下學生的需求。
二、優化措施
(一)重視學生歷史的自學能力培養
在當代高校歷史教育中,不僅要加強教師的教學效果,也要重視學生的歷史自學能力培養。歷史教師應該吸收優秀教學經驗,對自身歷史教學手法進行改良。同時,高校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歷史文獻,使其歷史學習能力得以提升。高校教師在實際歷史課堂中,普遍只是將課程要求的內容傳達給學生。學生也只閱讀書本上現有的歷史資料。這種學習方法不利于歷史學習,知識內容也無法形成整體結構。對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研讀中外歷史文獻資料。學生在大量閱讀中,可以積累歷史內涵,有助于歷史學習。教師在學生初期閱讀時,應該給予指導,幫助學生了解閱讀歷史資料的方向。學生在對歷史課程的大量閱讀后,可以使書本中的內容變得更加具體。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高效學生的歷史學習。
(二)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國內歷史教學大部分以死記硬背為主。教師將知識點標記出來,學生只要將考點記下來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這種教學手段不利于學生的長久發展。對此,高效教師應該改變歷史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學習小組和多媒體教學設備來輔助教學。在直觀的將歷史展現給學生后,鼓勵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學生在分組討論時,可以增多思路,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歷史創新思維。在分析、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對歷史的了解更加深刻。這種學習方法有助于使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學生能夠更輕松的掌握其中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擴散。學生可以在相互討論中,發現課本中沒有的內容,增加了學習歷史的趣味性。由此可見,集思廣益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的歷史學習。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良性的歷史學習方法。
(三)樹立正確的三觀
高效學生思想更為成熟,學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歷史知識多且復雜,有對當今社會有利的事件,自然也存在不正確的歷史走向。在實際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客觀的思考。在歷史學習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全面了解歷史后再做出評價。凡事皆有正反面,在全面了解后做出的評價,更真實客觀。這種科學論證的學習態度,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具有積極影響。同時,歷史的學習是有相連性的。在實際高效歷史教學中,應該將歷史事件穿插起來,進行系統的學習。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可以分析出歷史事件對當下的影響。這對學生利用歷史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具有積極作用。另外,教師在高校歷史課堂上,應該尊重學生的看法。學生在全面了解史料記載后,會出現一些不同的認知。在學生與教師探討中,有助于使歷史教學質量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進行有效的高校歷史教學,不但要加強原有的學習效果,也要進行教學手段創新。具體表現為:高校歷史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自己學習歷史的能力,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歷史文獻查詢和閱讀。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歷史知識,加深對歷史的了解。作為高校教師,應該明確自身在歷史課堂中的位置,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做出正確引導。高校學生在革新后的歷史教學中,逐漸形成良性的學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思維形式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魏志罡.高校歷史教學存在的困境及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5(05):48-50.
[2]程少華.高等學校歷史教學改革淺析[J].才智,2016(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