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直以來,寧波始終把促進就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特別是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和影響,寧波扛起“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擔當,創新實施“甬上樂業”行動計劃,推動全市就業形勢保持穩定。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7.6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07%,繼續保持低位。
鍛造“甬上樂業”之城的具體實踐
抓制度強配套,促進就業政策措施積極有效。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將提升就業質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連續多年將大學生等群體就業創業列入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統籌各方資源,全力促進就業。精準推出多元就業政策。先后出臺9個就業政策文件,形成了貫穿勞動者職業生涯各個環節的政策體系。創新實施失業保險援企穩崗政策,兩年累計為12.36萬家次困難企業返還24.93億元,惠及職工182.62萬人次。網約車貸款貼息、工傷保險先行、穩就業白名單制度等寧波特色政策,走在全省全國前列。著力強化就業統籌協調,成立市、縣兩級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壓實齊抓共管責任。加大穩就業考核力度,提高穩就業在區縣(市)目標考核中的權重,將穩就業納入市級機關目標管理考核體系。構建多部門參與的就業形勢分析研判機制,建立“周會商、月分析、季通報”會商研判制度,健全就業風險防范應對機制,做到上下聯動、左右協同、整體推進。
抓統籌強攻堅,復工復產用工保障及時到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及時出臺“就業工作11條”“用工保障13條”“支持外貿企業10條”等系列政策措施,以最快速度推進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9項政策落地。在全省率先開展“十省百城千縣”專項行動,市縣聯動派出103個人社小分隊分赴12個省55個市67個縣,打通來甬返崗“綠色通道”。開通“寧波歡迎你”返崗專列,政企聯動“包車包機專列”接回外來務工人員14.13萬人。主動公開人社政策咨詢、職工心理疏導等服務電話206個,設立18條用工服務專線,選派400余名干部聯系重點企業開展“三服務”活動1000余次,實打實幫助企業解決工資支付、維權保障等人社領域困難問題2200余個。線上“不收費”線下“不見面”招聘服務等創新做法18次登上央視新聞。
抓重點兜底線,重點群體就業保障扎實有力。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深入實施青年就業啟航計劃,新開發1500個基層崗位,國有企業50%新增崗位和事業單位50%空缺崗位用于招錄高校畢業生。建成大學生就業實踐基地1000余家,連續31年舉辦“畢洽會”,連續6年舉辦中國寧波青年大學生創業大賽,創新開展大學生就業之星、創業新秀等評選活動。著力加強就業困難人員和農民工等群體就業援助。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發放失業補助金2232.77萬元,始終保持全省領先。常年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活動,全市公益性崗位常年不少于6000個,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建立退役軍人“六位一體”就業幫扶機制,殘疾人就業率全省第一。堅決打贏就業扶貧攻堅戰。在全省率先實現對口地區建檔立卡人員同等享受寧波就業困難人員政策待遇,并創新實行不超過2萬元/人的吸納就業扶貧崗位補貼,開發“愛心崗位”超1萬個。請在甬務工人員擔任“招聘紅娘”,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扶貧及穩定就業工作。建立統一城鄉失業保險制度和就業援助制度,實現城鄉勞動力同等享受就業創業服務,農民合同制職工與城鎮職工同等參保繳費和享受待遇,促進婦女、殘疾人、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平等就業。創建“無欠薪寧波”,創新開展千家企業萬名員工問卷調查,建立“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處置”的勞動關系糾紛風險隱患處置閉環,寧波“調處十法”獲全省全國推廣。
抓平臺增活力,創業帶動就業成效明顯。積極優化創業環境。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例年均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積極引導社會資本轉化為促進創新創業的產業資本。截至9月底,全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已投資項目261個,投資額2.58億元,引導社會資金投資32.7億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3億元,連續7年領跑全省;全市共有創業實體11.7萬家,帶動就業50.7萬人。推進創業型區縣(市)建設,以鼓勵創業促進就業為目標,構建市縣聯動的創業服務生態圈。創新打造“日有創客咖啡、周有創業沙龍、月有創業集市、年有創業大賽”創業服務品牌。打造服務體系完備、孵化模式新穎的創業孵化服務平臺。目前,全市共有市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20家,其中國家級2家;有市級以上眾創空間79家,國家級28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近250家,種子基金逾4億元,服務創客或創業團隊近6500個。
抓能力促提升,職業教育培訓質量不斷提高。發布全國首部技能培訓地方立法《寧波市職業技能培訓條例》,先后出臺了30余項配套政策。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累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32.83萬人次,涉及資金1.3億余元。職業教育投入不斷加大,高職院校年生均經費達到1萬元以上,全市中職學校生人均經費基本達到普通高中生人均經費的1.5倍。建成以1家綜合性公共實訓中心、5家區域性公共實訓基地、5家專業性公共實訓基地為核心的“155”公共實訓中心。扎實推進技能創業孵化平臺建設,“技能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鏈條初步建成。全市300余家民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每年培訓超10萬人次。成功舉辦首屆浙江省職業技能大賽,寧波獲得半數以上競賽項目冠軍,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出臺“以工代訓”政策。大力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精選100余家合作企業,共3200人參與學徒制培養。積極推進產教融合,12所技工院校與626余家企業開展深度校企合作,覆蓋大部分規上制造企業。積極探索“互聯網+”遠程職業培訓新模式,申請開展線上培訓的企業418家,培訓人數45000人,涉及資金3100萬元。
抓質量提效率,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深入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簡流程資料,創新“一件事”便民服務,確保群眾聽得懂、看得明、算得清。建立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實現全市83個鄉鎮、72個街道、680個社區和2477個行政村服務網點全覆蓋。推進“互聯網+就業創業”,建成全省首個人社智慧中心,統一全市就業創業業務經辦,實現就業創業公共服務“網上辦、移動辦、自助辦、就近辦”。大力推進數據共享和應用,在全省率先實現畢業生就業協議網上鑒證,創新啟用就業創業電子證、電子簽章、電子檔案和電子監察等數據手段,實現就業創業服務全流程信息化的新格局。強化服務精準供給。全市各級人力資源市場年均服務用人單位超19萬家次,提供崗位超315萬個次。針對今年疫情影響,創新推出線上招聘、不見面求職等6大服務。召開“甬上樂業”2020寧波就業創業服務交流大會,創新區縣(市)長和人社局長“直播帶崗”活動,寧波城市熱度和穩就業基礎全面提升。
關于做好穩就業工作的若干思考
今年以來,盡管全市就業大局經受住了疫情最嚴重階段的沖擊和影響,但受國際疫情和國內經濟形勢影響,全市穩就業工作仍面臨壓力,就業結構性矛盾化解任重道遠。為此,我們必須持續做好穩就業工作。
一要穩住市場主體這個“主力軍”。一是強化政策穩存量。強化政策儲備,落實失業保險費返還等減負政策,延長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實施期限。對中小微企業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并穩定就業的企業給予補貼。二是深化服務助發展。聚焦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和挑戰,全面了解企業生產經營、員工構成、受疫情影響以及享受政策等情況,針對性開展“三服務”活動。三是營造環境擴增量。不斷精簡和規范前置審批事項,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加快政府數字化轉型,推進“一窗通辦”“網上辦”“掌上辦”,打造“無證件(證明)辦事之城”,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活力。
二要扭住重點群體就業這個“主攻點”。一是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加強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失業青年的就業援助服務,確保新引進大學生13萬人以上。二是把農民工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抓緊抓實。深入開展就業困難人員分類幫扶,完善支持靈活就業政策措施和權益保障辦法,確保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6萬人以上。三是不折不扣完成就業扶貧協作任務。加大建檔立卡人員穩就業力度和企業外出招聘、第三方機構代招等激勵力度,鼓勵寧波企業吸納對口地區貧困勞動力來甬就業。
三要抓住人力資源產業這個“主優勢”。一是著力提升供求質量。聚焦“246”“225”等現代產業體系人才需求,持續深化“我選寧波”品牌,高標準舉辦人力資源服務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加快優秀人才集聚。二是著力把控供求平衡。優化市、縣兩級人力資源市場主平臺資源,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高質量舉辦各類人力資源招聘對接會,加強企業用工余缺調劑,做好職工轉崗幫扶。三是著力加強供求匹配。深化“人力資源+資本+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精準發布企業、單位用工招聘信息,提升供求匹配效力。
四要守住防范失業風險這個“主陣地”。一是倡導“雙愛”促和諧。指導企業建立內部勞動糾紛協商化解機制,鼓勵企業與職工通過協商、調解等柔性方式化解勞動糾紛。建立入企聯系服務對接機制,指導企業通過協商薪酬、調整工時等措施穩崗留人。二是研判分析除隱患。完善勞動力和就業崗位調查機制,加強就業形勢監測,定期會商研判。對可能出現規模性裁員的企業,指導制定裁員安置方案。三是健全機制守底線。開展線上“云維權”,充分發揮基層調解、監察、仲裁“三位一體”多元化解作用,健全預測預警、分級響應、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規模性失業風險的底線。
責任編輯: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