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陸青劍
兩年多的田野調查,致力于語言保護的青年學者吳偉軍從一個五谷不分的大學教師,歷練成一個熟諳當地風土人情的“村婦”。不僅如此,從2015年到2018年,她還與團隊多次到貴陽、金沙、平塘、甕安、玉屏等地繼續譜寫語保詩篇。2019年,吳偉軍歷時4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貴州晴隆長流喇叭苗人話》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該成果是首批中國瀕危語言志之一,也是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標志性成果之一。洋洋灑灑35萬字方言志,浸滿了吳偉軍的心血和智慧。
站在黔西南州晴隆縣長流鄉溪流村窄窄的街上,忽感一陣陌然襲來,仿佛走進了一個異域,街巷、房子、景物不曾見過,歷程似乎翻到了另一頁……2015年5月6日的這一幕,讓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吳偉軍永生難忘。
作為致力于語言保護的青年學者,長流鄉的喇叭苗人話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她要展開的課題研究,對象就是深藏在長流大山深處的一個講著漢語的苗族支系。
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國語言資源保護中心當時正在開展一個課題,名為瀕危漢語方言調查,2015年度項目負責人是教育部長江學者、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邢向東。他對全國11個瀕危漢語方言點進行指導和管理,吳偉軍負責其中一個課題,這也是貴州省唯一一個瀕危漢語方言課題——晴隆喇叭苗人話調查研究。
語保瀕危方言課題的調查需要先完成音像攝錄,在此基礎上再完成35萬字方言志的寫作。音像攝錄是摸底調查的第一步。先前,吳偉軍與晴隆縣文體廣電局副局長張六瑜聯系,詳細了解喇叭苗人在縣境內的分布,并在張六瑜的介紹下,選擇喇叭苗最為集中的長流鄉作為調查點。
首先要尋找的是喇叭苗人話發音人。所謂發音人,就是用純正方言來說話的人。發音人的年齡,框定在55—65歲之間。
根據要求,每個調查點需3類發音人。一類是方言發音人,包括老年男性、青年男性、老年女性、青年女性各1人;另一類是口頭文化發音人,最好是當地非遺傳承者,人數不限;最后一類是地方普通話3人。找到發音人后,讓他們用地方普通話說出由調查方提供的字、詞、句子、文章等,然后攝錄保存下來。前期,吳偉軍兩次來到長流鄉,采用地毯式搜查,欲在全鄉范圍內逐村找到發音人。
2015年7月18日,邢向東教授赴長流鄉全程指導攝錄部分的調查工作。
這次調查隊伍頗為壯觀,有邢向東教授,有項目組專家,有提供技術支撐的韓夏老師……調查進展也較為順利。
按原定計劃,試點結束就要開展正式攝錄工作。但由于攝錄點隔音效果較差,加之沒有經驗,音視頻質量有諸多不如意。吳偉軍只好另尋場地重新攝錄,來自長流鄉的發音人趕到貴陽,聚在貴州師范大學電視臺攝錄室,一遍一遍地錄,直到當年12月,攝錄工作畫上句號,最終質量令人滿意。
2015年11月,吳偉軍按新歸納的音系再次整理《方言調查字表》,進一步熟悉苗人話語音特點。由于是非母語調查者,吳偉軍擔心調查不出地道的說法。為保險起見,一方面,她每次進行調查時都請上兩位發音人,以便相互提醒;另一方面,她放慢調查速度,學會在生活中搜集詞匯和語法現象。
從小在城市里長大的吳偉軍不熟悉農村生活,對傳統的婚俗喪俗更是知之甚少。而要走進喇叭苗人話的深處,最好的辦法就是參與當地的婚禮和喪禮。只有尋找機會,多多走進老鄉們的生活,才能做到深入、深厚。
調查初步完成后,吳偉軍整理好同音字表、詞表和語法例句,分3次請發音人逐一核對。此外,為了調查當地土客分布狀況以及土話的瀕危情況,吳偉軍還設計了一些問卷,到長流鄉、中營鎮、花貢鎮的村寨進行調查和訪談。
為了支持吳偉軍的調查工作,暑假,同為大學老師的丈夫帶著孩子跟著她到長流鄉開展工作。
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全年,吳偉軍幾乎每個月都要到長流鄉一兩次,每次一待就是10來天。交通長途、飲食將就、洗澡不便……這些都不是問題。她相信,堅持不懈的調查,能培養語感;反復核對語料,能最大限度減少錯漏。每當完成一天的調查工作在田野中散步,吳偉軍就覺得眼前的鄉村風光無疑就是一副疲勞緩沖劑。尤其是隨著調查的深入,苗人話的神秘面紗逐步被揭開,很多一開始使她感到困惑的語言現象逐漸露出真面目,這個時候,她覺得神清氣爽,豪情滿懷。

吳偉軍進行方言調查時拍攝的當地苗族背帶。(受訪者供圖)
劉遠敖、曾勇、李國元、王克花、劉雨珊……這些發音人的名字,成為吳偉軍人生記憶的重要部分。這些發音人多次從晴隆到貴陽進入專業的錄音棚協助攝錄,報酬不多,但興致都很高。
吳偉軍還學會了很多苗人話。兩年多的田野調查,從一個五谷不分的大學教師,歷練成一個熟諳當地風土人情的“村婦”。不僅如此,從2015年到2018年,她還與團隊多次到貴陽、金沙、平塘、甕安、玉屏等地繼續譜寫語保詩篇。
2019年,吳偉軍歷時4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貴州晴隆長流喇叭苗人話》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該成果是首批中國瀕危語言志之一,這也是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標志性成果之一。洋洋灑灑35萬字方言志,浸滿了吳偉軍的心血和智慧。
語保項目的實施,給貴州方言的調查研究帶來了絕好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多個調查點的設置使我們有機會調查前人尚未涉足的方言點;另一方面,基本內容相同,且有數字化手段輔助的調查,可以使我們在保存鮮活的方言語料的同時,對所調查記錄的方言事實進行深度整理和廣泛比較,從而推動貴州漢語方言研究向縱深發展。
吳偉軍說,她對方言特別喜歡,像貴州這樣的方言,很能透出一個地區的發展史及文明進步過程中的信息。方言是在融合的過程中發展的,同時,一些方言也會在融合的過程中逐漸消失,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瀕危語言要保護,就必須先調查,然后形成一個資料庫。方言研究,有時也有實際作用。她說:“因為喜歡,所以我覺得我做的這件事很有意義。”
據介紹,除吳偉軍外,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古漢語教研室的王浩壘副教授和寫作教研室的吳蓓副教授也參與到語保課題中來。“下一步,我們將把貴州省23個課題點的材料匯集在一起,編撰出版《貴州省語言資源集(漢語方言)》。”吳偉軍對接下來的工作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