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力 吳 娜
(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25)
現代學徒制最早起源在上個世紀,20 世紀80年代以后,德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建立了現代學徒制,只是各個國家提法不同,比如德國“雙元制”、英國“學徒制”、瑞士“三元制”、美國“注冊學徒制”、澳大利亞“新學徒制”等。我國在2014 年先后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兩個重要文件,隨后的2015 年、2017 年和2018 年先后有165 個、203個和194個單位(行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這種由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多方共同努力,協同推進的一種新型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1],在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越來越彰顯出其活力,越來越發揮著有效的提升作用。而推行這一制度的關鍵在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的落實上,如何進一步明確雙導師的角色定位、厘清各自職責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許多人認為現代學徒制中學生很多時候都是在企業,尤其是實習期間,學生面對的都是企業師傅,而學校教師并不在學生身邊,只夠算是校內知識的傳播者,因此出現了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現代學徒制中只要有企業師傅指導學生即可,不需要學校教師。他們認為學校教師不在實習學生身邊,無法及時了解學生在企業或單位實習中的各種狀況,而且學生遇到實習崗位上一些實際問題時候,也無法第一時間給予解答。由于在此過程中,學校教師所應該發揮的答疑解惑職能未能及時履行到位,所以在現代學徒制中不需要學校教師。為此,筆者隨機選取了所在學校的30 位在校教師和與筆者學校合作企業中的30位企業師傅進行調查,在調查的60人中,有40人(其中學校教師11人,企業師傅29人)認為現代學徒制中不需要學校教師,占比達到了66.67%。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現代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熟知學校教育,只需做好校內知識傳授即可。不少高職院校的教師本身就是“從校門到校門”,從高等學校學習、畢業、任教這樣一路走下來,從來沒有出過校門,從來沒有較為完整的企業或單位的實際工作經歷,根本不了解企業或單位實際情況,更無法準確處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情況。在筆者調查中的60 人中,有32 人(其中7 位學校教師和25 位企業師傅)持類似觀點,占筆者調查總人數的53.33%。
以上兩種觀點,說明還有不少人對現代學徒制中的學校教師的角色定位把握不夠準確,對學校教師在現代學徒制中發揮的作用認識不夠清晰。
由于一些職業技能的掌握需要長時間的操作和訓練,循序漸進的學習和琢磨,才能領悟其中的技巧,才能處理得恰到好處。所以有些人認為現代學徒制中,學校教師在技能指導方面基本上不太可能做到。
為此,筆者做了一個小調查,對35 家校企合作企業的101 位相關人員進行了詢問。當被問及“您覺得我們校內教師能否勝任學生在貴單位實習的技能指導”時,回答“完全能”的有17 人,占16.83%,回答“不一定”“不能”“完全不能”的占83.17%,如圖1所示。這個調查從某一方面也說明了企業工作人員對學校教師指導實習學生技能方面不看好。因而,有些人認為現代學徒制中學校教師只是技能指導的旁觀者。

圖1 校內教師能否勝任學生實習崗位上技能指導答復統計
此外,還有些人認為學校教師理論知識比較豐富,擅長理論教學,對于實踐技能操作的指導方面自然是一個新手。新手指導新手,只是技能操作中的摸索。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去做,技能指導的事情由企業師傅去做,學校教師只需開展理論教學即可。
有些人認為現代學徒制中教師角色應只是學生學習上的指導者,在這方面,給學校教師角色定位有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既然國家提倡“雙師型”教師,那么學校教師在現代學徒制中就應該全程、隨時隨地都是學生的指導者。不管學生在學校學習還是在企業實習,只要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學校教師都應該去指導,而不需要企業師傅的指導。
另一種解釋認為,學校教師只要把學生的學習指導好就行了,而除了學習以外的事情,學校教師則不需要多管閑事,學生基本上已經是成年人,要讓他們學會獨立處事,學生自己可以處理相關事務,學校教師不應該插手學生生活情感等方面的事情。
此外,還有一種聲音,是學校教師除了做學生學習上的指導者以外,應該成為學生生活中的好朋友,但是由于年齡的、性格、地域等等一系列差異原因,即使想幫助學生解決生活情感方面的事情,也無能為力,所以只要把指導學生學習這件事做好即可。關于學校教師除了指導學生學習以外是否需要關心學生生活情感方面的事情,在筆者對30位在校教師和30 位企業師傅的調查中,令人意外的是,有39人表示雖然想關心,但是無能為力,占比達到了65%,具體數據,如圖2所示。

圖2 現代學徒制中學校教師是否需要關心學生生活情感答復統計
從縱向來看,一般對現代學徒制的理解都是基于傳統學徒制的理解,基本上都停留在師傅帶徒弟的層面,所以當把學校教師和現代學徒制聯系到一起的時候,很多人往往首先會將學校教師的角色定位理解為“現代的師傅”,而這一定位其實是非常片面的。
從橫向來看,一提到現代學徒制,很多人首先就會想到西方國家的一些具有類似功能的模式,比如德國“雙元制”,而恰恰正是因為這樣的先入為主的理解,很多人把現代學徒制理解為西方國家的經驗在我國的簡單復制,從而對現代學徒制中學校教師的角色定位也照搬照套西方國家的定位。正是由于國別的差異性,導致了現代學徒制的內涵在各個國家各有差異,而我國的現代學徒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人才培養體制。
此外,由于我國現代學徒制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還不夠完善[2],學術界對現代學徒制內涵認識還不夠統一,我國的現代學徒制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導致對現代學徒制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偏差。
關于現代學徒制的雙導師制,《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中有兩處表述。一是“現代學徒制的教學任務必須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形成雙導師制”,這其實已經明確指出了在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方共同參與。但是有許多人認為教學任務中的理論部分或者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的那一部分由學校教師承擔,學生實踐部分或在實習期間的教學任務由企業師傅承擔,這樣各司其職、互為補充。
另外一處表述是“要堅持校企雙主體育人、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教學”,這里指出了現代學徒制中育人的主體是學校和企業雙方,開展教學的是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但是有些人理解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要么是各自爭搶教書育人的主動權進而處于一個主導地位,要么機會均等搞平均主義,把所有育人和教學環節都進行一個絕對平均的切分,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各自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以上僅僅是從一份文件的相關規定進行了分析,就發現有不少的誤讀。從2014 年李克強總理提出“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到國務院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再到2019年的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每一份文件的誤讀都可能出現對現代學徒制中學校教師角色定位的誤判。
不同理論中教師的角色定位不盡相同,理解也各有差異,所以導致給現代學徒制中學校教師角色進行定位的時候,也出現了不同的觀點。
一般認為教師就是“知識本體”,這就給出了教師的角色定位“知識的傳授者”[3]。從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來看,教師的角色就是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進而培養自我意識并且發揮學習者的潛能[4]。從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來看,教師的角色是“幫助者”“促進者”“探究者”和“組織者”,即幫助學生達到其學習目標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探究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5]。從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來看,教師既要具備反思能力,又要能夠理論聯系實際。
通過以上對教師角色界定的幾個相關觀點和理論的梳理,人們對于教師角色的理解和定位有不同的觀點。而當我們提出現代學徒制的時候,對學校教師的角色定位自然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解釋,而上述的觀點或是理論也直接影響了我們對現代學徒制中學校教師角色定位的認知。
現代學徒制將學生、學校、企業(行業、政府等)三者串聯到了一起[6],這就要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施雙導師制,開展教學和實踐,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而在這過程中,就必須有一個協調三者關系、促進相融互通的推進者,而雙導師制中的學校教師就要發揮這樣的角色功能。
學生、學校、企業三者之間溝通協調是否順暢、融洽,不僅直接影響到學生實習實踐的順利開展,而且影響到校企合作的進一步推進。要處理這三者之間關系,首要的是要做好三方的協調工作,而雙導師制中的學校教師可以擔當此重任。一是學校教師有著至少兩年與學生的共同學習的經歷,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生活習慣、接人待物的方法等與學生溝通上有著很大的優勢。二是學校教師作為學校的一員,對學校的制度規定、政策文件、運作流程等方面都很熟悉,開展協調工作非常方便。三是學校教師經常深入企業,在企業掛職鍛煉,熟知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管理規范、運作流程等內容,有利于開展協調工作。
學校教師在現代學徒制中要做好學生、學校、企業三者關系的協調員,一方面要“勤跑腿”,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及時了解情況,解決問題,化解隱患;另一方面要“多動嘴”,在準確理解學生、學校、企業三者的訴求和利益基礎上,運用恰當的言辭將信息傳遞,不夸大其詞,不回避矛盾。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協調工作,保證現代學徒制的順利推進。
同時,學校教師還要做好學生、學校、企業三者關系的促進者。一個融洽和諧的學徒關系、校企關系、師生關系,離不開三方中一個有效的促進者。首先,學校教師可以大力促進學生、學校、企業三方的人員往來,增進彼此的了解。其次,學校教師要積極推動學生和企業、學生和學校、學校和企業的直接“三通”,消除因為“第三者”傳話,而出現的誤解。再次,學校教師要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向深度拓展,向深度推進,提高合作的水平。最后,學校教師還應該積極探索推動建立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命運共同體”的合作機制。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各項新技術不斷涌現,學生在學習中也會遇到很多新知識和新技能,而現代學徒制中的教師更應該走在前列,成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引路人。
一方面,做好學生學習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的引路人。教師首先自身需要具備廣博的基礎知識、扎實的專業技能以及精深的專業知識,當前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渠道非常多,教師要堅持主動學習勝任新時代賦予教師的新要求,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教導學生樹立不斷學習的意識,讓技能鉆研成為自己的生活常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代學徒制給了學生一個有效檢驗理論知識、前輩師傅經驗的好路子,學校教師要教導學生在尊重前輩基礎上有敢于質疑的精神,不屈服于權威專家,不拘泥于慣性思維,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究新知識、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此外,學校教師自己就要有創新力。缺乏創新力,知曉再多的知識都不過是“書架”而已,守住再多的技能也只能是技能的“守護者”。學校教師要學會成為學生所在實習領域真正的專家,不淺嘗則止,不故步自封,要通過對行業或崗位的深入理解,更好地去發現新問題、思考新方案、把握新技能。
現代學徒制作為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7],賦予了學校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和把握新技能的新要求,更展現了新時代雙導師制中學校教師的新風貌。
現代學徒制對學校教師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既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傳授,又關注學生品格的塑造,這是學校教師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由于現代學徒制重點關注如何將本專業的知識、嫻熟的技能、精湛的工藝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往往會導致學校教師只關注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品格的培養。因此,現代學徒制中的學校教師更應該重視學生品格和人格的塑造。
首先,需要學校教師為人師表,立德樹人,樹立榜樣。學校教師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對剛踏入社會實習的學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導師要具備一種將其品德、思想、知識、智慧和創新能力傳遞到學生內心和行動中去的能力[8],學校教師去企業的言談舉止、接人待物、為人處事都會影響到學生。因此,學校教師在現代學徒制中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其次,要根據學生所在的不同崗位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指導,教導學生要嚴守操作規程,堅守職業道德,恪守職業規范,提高職業素養。作為高職院校的老師,要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指導學生學習先進,刻苦鉆研,練就過硬的專業技能。此外,還要在教學指導中,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并及時指出學生在實習中出現的不良思想和行為,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認識,改正錯誤,,更要關心學生在實習中的生活和情感,既做學生的“良師”,更要做學生的“益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這也是對在現代學徒制中的學校教師角色定位的明確指示。
總之,現代學徒制作為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校企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打造大國工匠的國家戰略,離不開雙導師制中學校教師的參與。學校教師不僅要做好學生、學校、企業三者關系的協調員、促進者,還要做好學生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引路人,更要成為學生優良品格、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現代學徒制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