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寧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重慶 401147)
當前重慶市正處于“一統三化兩轉變”的關鍵時期,在新型城鎮化、工業化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城鎮化中要堅持產城融合,把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并重并舉,實現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聯動、融合發展。城市沒有產業支撐,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產業沒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轉”。城市化與產業化要有對應的匹配度。因此,全面理解產城融合,從人本導向、功能融合和結構匹配三方面審視其核心內涵,有利于提出更為合理的規劃建議。
通過對區內進行分類功能區塊劃分(見圖1),可以看出,不同功能用地“碎片化”,居住服務組團與產業組團分區過甚,綠地系統僅僅發揮分區隔離作用,造成功能分離割裂現象嚴重。
圖1 重慶市經開區規劃功能分區
截至2010年底,重慶市經開區內居住用地面積為278.25 ha,主要分布于長生橋鎮、迎龍鎮及廣陽鎮集鎮所在地。工業用地面積為454.88 ha,集中分布于茶園工業園區和長江工業園區。公共設施用地面積為28.35 ha,主要分布于長生橋鎮鎮區所在地(見圖2)。
(a)現狀城市建設用地(2010年)
(b)規劃城市建設用地匯總(總規)
職住用地比是反映產城用地是否均衡的重要指標之一,本次調研所指職住比即為M+W/R,并通過各片區橫向對比,量化反映一定產城關系。
現狀職住比為1.63,規劃職住比為1.95,工業倉儲用地比重上升,反映出總規中確定工業規劃倉儲用地指標過高,而配套的居住功能用地不能滿足對產業的服務,用地格局失衡。
2)發展模式桎梏:“以園帶城”模式致使茶園、長江等工業園區各自為政,建設上以園區自我為中心,配套缺失致使就業人群難以轉化為居住人群,反蝕“園區先行”模式的快速推進優勢。
3)交通出行不便:現有企業多以單位通勤車接送職工上下班往返主城與經開區,加劇高峰期擁堵,潮汐現象非常嚴重。
4)生態環境污染:現狀工業企業規模小、分布散,且多以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為特點,區內生態環境亟待治理恢復。
5)“工業地產”戰略模糊:決策者對工業地產發展戰略不明確,對工業地產發展規模總量存疑,已報批工業地產在布局上分布離散,規模不均,缺乏集聚度,在功能定位上過分同質。
通過筑波科學城、成都天府新區、蘇州工業園區和上海浦東新區的發展歷程回顧可知,從產業區轉變為產城融合的城市新區具有一定規律性。
首先,產業先行,通過產業發展集聚原始人氣;其次,當產業區發展到一定階段,為產業人員配套居住、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注重居住與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的多樣性,如發展商品住宅、人才公寓、職工宿舍等多種住宅類型,完善日常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產業區實力繼續提升,人氣持續集聚,根據持續增長的發展需求,通常在城市濱水地段、軌道交通站點、風景區等地區打造新區生活服務與生產服務中心,布置大型商場、商務寫字樓、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務建筑。通過分步驟、有秩序地推進,逐漸在城市新區實現產城融合。
不吃就別給孩子吃,吃是人的本能,餓了自然會吃。小寶寶不愛吃米飯也沒關系,面條、饅頭、面包都可以,只要吃就行。不吃主食光吃菜問題也不大,吃完再來點小餅干即可。
總體而言,開發區的產城發展從成型、成長到成熟,在功能上必然經歷從單純工業,到工業和配套功能,再到綜合新城,在空間上必然從生產空間主導,到生產空間和配套服務空間,再到消費空間主導。重慶市經開區正處于區域成型階段走向成長階段的過渡時期,產城融合發展訴求日益強烈,產業面臨升級,配套亟待完善,必須采取一定規劃措施應對發展趨勢。
1)從“以園帶城”到“園城共進”。所謂“以園帶城”模式在具體實施上即是先園后城,園區工業壯大驅動城市發展。初期的園區帶動模式具有快速推進的體制優勢,但發展到一定階段,易于形成園區獨大,城市功能配套缺失的局面,因此,應轉變經開區現行模式,以“園城共進”的統籌思路促進總體發展。
2)從“功能分區”到“功能混合”。傳統的嚴格功能分區的規劃手法力圖促成各種功能活動的井然有序開展,空間層次架構明確,便于管理控制,卻導致各種功能空間的脫離割裂,缺乏人性關懷?;诮涢_區產業體系的高端化和低污染優勢,職住功能混合成為必然選擇。
經開區作為重慶市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先行區,應針對經開區現狀在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上一系列渙散、割裂的癥結,探索一種促進產業生產空間與城市發展共榮,推動城市、產業園及自然空間和諧發展的產城融合發展模式,以“統籌”的思路來促進產城共贏的發展格局。
“產城共構”發展模式以TOD交通導向開發作為理論源泉,狹義上是圍繞軌道交通站點合理布局組織城市生活功能與產業功能,廣義上是通過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相互匹配,實現產城互促,融合發展,以避免人與生產、生活環境的脫離。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是否相互匹配,考量的是居住、生態供給狀況與就業結構是否相對吻合,落實在空間上即通過交通組織、生態優化、功能增值、布局融合、配套政策跟進等五大目標特征的構建,實現“產與城”的人地關系共構,其中公共交通組織、生態環境治理作為模式建構的基礎條件,功能增值、布局融合、配套政策三者為該模式的核心內涵。
基于上述對模式內涵要素的建構,結合經開區產城發展現狀,提出五大規劃對策。
3.3.1 激活公交動線
打通軌交主脈:借助軌道6號線和8號線以及重慶東客站規劃項目建設,拉近經開區與主城的時間與心理距離,弱化初期的飛地劣勢,通過交通、環境及價格的溢價優勢提升主城人群本地購房需求,吸引內部就業人群和外部遷居人群居住。
構建鄰里單元:結合規劃產業和居住空間分布,先行論證軌道站點選址,按照步行15 min生活圈的理念,構建以軌交站點為核心的產城鄰里單元,鄰里單元的最佳服務范圍為2~3 km2,服務就業與居住人口在3~5萬人。單元內布置居住、商業、辦公及其他生活服務功能,限制和避免發展低產出的工業用地,促進軌交站點和各級服務中心的耦合。適當提高鄰里單元開發容積率。
3.3.2 優化生態環境
恢復:首先需遷出高耗、高污、低產出的工業企業,實現生態環境低沖擊開發。結合產業用地布局,梳理完善排污及治污設施體系,禁止未經處理的“三廢”直接排放。轉變思路,將區內水系從排污渠、分區邊界隔離帶轉化為生態休閑帶,景觀共享功能帶。
維育:以迎龍山郊野公園為生態綠心,苦溪河-魚溪河為生態廊道,構建完整的生態網絡。在生態網絡中,局部保留自然地形,保護濕地,著力于水系統優化設計,打造以水為脈的休閑慢行體系。結合道路綠化和綠地系統規劃,設計綠色空間作為城市雨洪蓄留和水土涵養空間,打造生態優美、具有生機的整體環境。
3.3.3 增值功能鏈條
培育兩級服務功能中心:向茶園中心區和鄰里單元注入居住、商業、商務、娛樂、游憩等多種城市功能,促進茶園中心區生活服務功能空間極化以及鄰里單元作為片區中心的服務輻射能級擴大,由此推動開發區整體“由生轉熟”的城市化進程。
拓展三產產業鏈:基于長江產業研發孵化基地及茶園物聯網產業基地的產業環境,努力向軟件外包、電子信息服務咨詢、藝術創意、旅游地產等高端信息和服務業方向發展,吸引高知人群就業居住。總體通過傳統城市功能與高端服務功能彼此協作產生相互放大的溢出效價值,帶動區域整體溢價,進一步催熟經開區開發。
3.3.4 整合用地布局
在軌交站點為核心的產城鄰里單元(見圖3)范圍內,進行居住、服務、產業、綠地等功能空間的局部存量適度置換,促進相互有機融合,形成包容復合的布局形式,改變原有嚴格功能分區,空間相互隔離的布局形態,提升功能混合效用,促進功能空間溢價,推動產城融合發展。針對不同片區產業類型所決定的用地布局、就業結構特點,鄰里單元布局形式略有不同。
圖3 重慶市經開區軌交鄰里單元示意
東港片區規劃以機械裝備制造業為支柱產業,用地空間需求較大,而且要求用地較為完整;迎龍片區以創新研發及流通產業為支柱產業,產業用地空間較為靈活。長生片區以物聯網、電子信息、通訊產業等支柱產業,單個產業項目相對用地較小,用地最為靈活。
制定智慧城市相關政策:借勢經開區內的“國家物聯網產業示范基地”,應依照《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制定支撐政策法規,保障運營、監管、資金流通順暢,基礎設施網絡、公共數據平臺建設逐漸完善和城市建設管理應用落地。總體建設集體驗、展示、研發、旅游等于一體的物聯網產業主題公園,推廣物聯網技術,提升城市吸引力。
制定容積率獎勵政策:為形成完善的公建配套體系,實現以軌交站點為核心的產城鄰里單元構建,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再制定容積率獎勵政策,鼓勵開發主體開放配套設施,實現設施共享,補足鄰里單元內部公共服務設施。
完善開發管理機制:合并現狀分散、事權交叉的各個工業區管理委員會,依托經開區管委會,負責整個經開區的行政管理和協調服務工作。在此之前,經開區茶園工業園、長江工業園、東港工業園都成立了管委會,這樣的“分布”機制有利于迅速啟動,但產業融合、職住平衡、交通一體這樣一些問題還需在新城整體層面統籌協調。
[ID:009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