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鄭潔
全省上下正鉚足干勁,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加快提高規模化水平,切實提升組織化程度,強化要素保障,推動“六個轉變”,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逐漸轉型。
春風綠大地,春耕春種忙。
在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中,貴州各地田間地頭一片忙碌,翻耕整地熱火朝天,只是這一季忙碌同往年卻有些區別,村民們不再三五成群聚集,彼此間隔在2米開外。
疫情不誤春耕,攻堅要靠革命。全省上下正鉚足干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強化要素保障,推動“六個轉變”,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逐漸轉型。
2月11日,在湄潭縣黃家壩鎮官堰村指定的收蔥地點,賣蔥的農戶們忙得不亦樂乎。
“官堰香蔥質量好,很受市場歡迎。每天收購3000—4000斤,市場價格每斤1.6元,當天就能賣完。”收蔥老板楊秀強說。
3年前,官堰村只有幾家人種香蔥,農戶們掙點零花錢,有種植香蔥經驗的農戶很少。湄潭縣官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長李洪剛等人通過市場調研,進村入戶與群眾交談,在廣泛征求意見后,決定在官堰壩區集中規模連片發展香蔥產業。
李洪剛介紹,確立了發展香蔥產業之后,村里成立了官堰香蔥種植合作社黨支部,完善產業發展模式,制定產業革命作戰圖,強力推進香蔥產業發展。目前,合作社黨支部有黨員47名,其中香蔥種植戶31人,種植面積850畝。
當下的官堰壩區,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李洪剛笑著說:“從不足1000畝的零星種植發展到3500畝,2019年壩區香蔥產業實現產值9600萬元,畝產值達2.4萬元以上。”
今年2月以來,官堰香蔥銷售達15萬余斤,計劃在今年5月把3500畝香蔥擴大到5000畝種植面積。
在貴州各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的推廣,使合作社在各地的帶動作用更加精準,農戶的增收更加有效。
“壓實回填土過程中把苗輕輕往上提,這樣有助于根系的舒展;苗種上后在周圍挖個1平方米左右的樹盤,才能有效保障李子苗的水分和養分……”在息烽縣石硐鎮大洪村脆李種植基地,技術專家一邊講解種植要領,一邊給當地村民示范操作。
大洪村黨支部書記周恒恒介紹,村里近幾年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了獼猴桃、蔬菜種植等產業,帶動效果明顯,去年底又發展了283畝脆李,村民不懂技術,后續管理跟不上,村里專門請來專家進行技術培訓。
村民任福榮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村里發展獼猴桃產業后,他學會了種植技術,已經從產業園區雜工成為片區管理負責人之一。
為了讓農民群眾全面掌握現代農業的相關知識,貴州各地把“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農業科技管理、農產品經營銷售等作為重點培訓內容,圍繞產業發展的重點環節、關鍵要素、突出問題,把怎么選擇產業、怎么組建合作社、怎么組織銷售等納入培訓范圍,對基層干部和創富帶頭人以及群眾進行細致入微的傳幫帶,手把手教、面對面傳,直到群眾掌握技能和實操技巧。
按照全員培訓、規定培訓、精準培訓、建檔培訓、持續培訓的要求,貴州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為重點,全力推進《貴州省農民全員培訓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的實施,全省開展農民綜合素質提升培訓和實用技能培訓。
記者從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了解到,為幫助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貴州人社部門聯合農業農村、扶貧、教育等部門,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根據實際可提供崗位情況和群眾需求,開展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方式的種植養殖、電工、建筑工、農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等培訓,確保培訓與就業銜接,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

黃平縣舊州鎮岑花村百香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棚內的百香果掛滿枝頭。圖為岑花村百香果合作社負責人楊勝福(左)和村黨支部書記廖朝飛查看百香果長勢。(黃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自從他來了以后,村子基礎設施有了大變化,產業也發展得紅紅火火……”提起德江縣楓香溪鎮楓鋪村第一書記曹洋,村干部和村民們都贊賞有加。
2017年6月,受銅仁市委組織部選派,曹洋來到德江縣楓鋪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剛開始大家都把我當外鄉人,不怎么和我說話。”到村第二天,曹洋就到了最偏遠、條件最差的橫路組走訪。兩個月的時間,他訪遍了每一戶人家。如今,在楓鋪村,幾乎沒有人不認識這個年輕書記。
走訪過程中,曹洋深刻體會到,楓鋪村地理位置較為偏僻,脫貧致富不僅要增加群眾收入,還要改變群眾思想。
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曹洋組織村組干部、黨員代表、致富帶頭人到印江木黃鎮和煎茶鎮農業園區等地考察學習。
按照“村兩委+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在村級集體經濟合作聯社下組建3個專業合作社和1個勞務公司,結合村情實際,發展核桃2300畝、天麻1500平方米、花椒1010.6畝、茶葉456畝、青菜200畝、辣椒350畝、養殖蛋雞1.5萬羽。全村68戶貧困家庭全部吸納為合作社社員,全程參與產業發展的規劃、生產和監管。
人才融入農村產業革命,是創新發展的基礎。全省各地第一書記、駐村干部主動帶領群眾學技術、抓生產,主動帶領群眾跑市場、找銷路,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采取送經驗、送辦法、送技術等方式,幫助農村人才發展致富產業,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田間課堂等方式,培養培訓一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業務過硬的產業人才;發揮“土專家”“田秀才”“農博士”的帶動作用,組織農村實用人才講給農民聽、帶著農民干,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同時,強化農業技術人才、產業發展人才、市場推廣人才培育引進,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加快提高規模化水平,切實提升組織化程度,“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彰顯出的巨大推動力,奏響農村產業革命春天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