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趙相康
那些關于災難的文藝作品,當年觀看或閱讀時,或許很難有真正的觸動。但疫情之下的這個長假,重讀重看或回想這些關于災難的文藝作品,都會有一些新的體會:關于災難,關于生命,關于死亡……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于每一個普通人來說,宅在家不出門就是對打贏這場阻擊戰最好的支持。面對超長的假期,有人重讀加繆的《鼠疫》,有人重溫美國影片《2012》,有人再看韓國影片《流感》……這些關于災難的文藝作品,當年觀看或閱讀時,或許很難有真正的觸動。但疫情之下的這個長假,重讀重看或回想,都會有一些新的體會:關于災難,關于生命,關于死亡,關于災難中的人性,關于災難的反思……
日前,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文旅新聞部、天眼新聞APP文化頻道推出“那些年我們看過的災難文藝作品”話題征集活動,現摘錄征集片段,以饗讀者。
@人比絲瓜瘦:美國作家歐·亨利短篇小說《最后一片葉子》,描寫的是老畫家貝爾曼為挽救流行肺炎傳染區奄奄一息的青年女畫家瓊珊,為其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而獻出了自己生命的故事。瓊珊生活的城市許多人被傳染,醫生既無力應付,更沒有什么良方救她。在絕望時候,樓下落魄的糟老頭貝爾曼冒著風雨搭著樓梯爬上墻去給她畫上那一片寄托著她生的希望的葉子。瓊珊最終靠那一片綠色葉子贈予的堅毅和力量活了下來,貝爾曼卻因感染肺炎不幸離世……歐·亨利通過小說傳遞出人與人之間的愛是何等重要,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穆帝飛:電視劇《人類星球》是BBC于2011年推出的關于人類生存的紀錄片。該片主要講述了從偏遠沙漠到繁華都市、居住在世界各個角落人群的生存之道,揭示人們如何適應環境以及周邊動植物物種的變化與繁殖。影片中,我屏氣凝神地傾聽著原始部落人們對地球的解讀,他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他們不知道碳排放,更不知道全球變暖,他們只知道,他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
@JAY:電影《烈火英雄》根據鮑爾吉·原野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最深的水是淚水》改編,故事以大連“7·16油爆火災”為原型,講述了沿海油罐區發生火災,消防隊伍上下級團結一致,誓死抵抗,以生命維護國家及人民財產安全的故事。影片中,市委書記說“火和老百姓之間只有我們,頂不住也要頂”,讓我深受感動,這是一名共產黨員在危難面前的抉擇。
@云霧山中一棵草:著名作家、心理學家畢淑敏的《花冠病毒》是國內首部心理能量小說。故事表現人性在面臨危難時刻而迸發出的悲憫和無奈,在絕境中展示出的強大和堅韌,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2020年春節期間,有關疫情的好消息壞消息混雜,前線的醫護人員和新型冠狀病毒生死賽跑,確診數字每天變化。在恐懼和悲傷無處安放時重讀《花冠病毒》,小說是虛構,疫敵卻是當下現實,面對這部小說提出的命題,引人深思。
@小舒小唱:災難表面上看都是分頭行動,各不相干,但似乎有不少相互牽連。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之下重看《唐山大地震》,原本是想把自己關注當下災難的眼光轉移到已然過去的悲痛里,緩解一下情緒,然而卻發現,正因置身災難,對所有的苦難,尤其災難下的個體境遇,會擁有更多的同理心。

(設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陳超)
@蹉跎歲月:疫情之下,重溫美國影片《傳染病》,有著和當初截然不同的感受。原本以為只是熒屏上的科幻,離我們那么遙遠,卻瞬間來到身邊,讓人猝不及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才有更美好的家園,人類不是地球的主宰,大自然有自己的規律,人類應做的是尊重和適應自然規律。災難一定會過去,希望警鐘長鳴,不讓歷史重演。作為人類,我們更應做的是尊重和適應自然規律。
@宋世江:窗外陽光明媚,卻不能遠足,于是再次捧讀白俄羅斯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這篇反映災難的作品,正好契合當下中國人所經歷的疫情肆虐之下的沉重、恐懼、悲憫等心路歷程。在災難面前,人類要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情懷,只有努力構建超越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社會文明的友好型命運共同體,才能共同戰勝人類的種種災難,擁有快樂、祥和、安寧的生活。
@郭念屏:這個春節,湖北、武漢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焦點,新冠肺炎成了人人皆怕的名詞,不出門成了人們日常的生活狀態。在擔心害怕甚至恐懼中突然想到了《卡桑德拉大橋》這部驚險精彩的電影,感慨于那時沒有手機和電腦,對于面臨的災難只能靠所謂的靈感判斷和分析,其實是源于醫者的仁心仁術和普通人的勇氣,更是源于對生命的渴望與尊重。重新回味影片中面臨病毒和災難場面,有著非同一般的感受。
@穆帝飛: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隔離的日子里,我看得最多的就是關于災難的報道,以及關于災難的電影。不可否認,回望這系列災難的發生,哪一個沒有人類的影子?野生動物的掠殺、森林植被的砍伐、工業污染的排放,哪一項少了人類的身影?槍響之后,沒有贏家。大自然一旦開始反擊,人類將毫無還手之力。讓我們愛護自然,珍惜當下。
@小舒小唱:災難是最生動也是最沉痛的生命教育,經歷過苦難,更敬畏生命。復習完《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我看到網上一個武漢患者的11字遺書:“我的遺體捐國家。我老婆呢?”突然很難過。現實中的災難和電影里的苦痛相互映照,殊途同歸。時代的一粒灰,災難的一片塵,落到個人的頭上,都是生離死別、身心動蕩,逃無可逃,都是一座山。
@JAY:疫情期間,重溫電影《烈火英雄》,作為退伍軍人,我能深深地感受到災難面前每一個逆行者的心境,能在他們身上看到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前幾天在新聞上看到杜富佳經過兩次遞交請戰書后,終于如愿以償地跟隨貴州省第八批援鄂醫療隊出征,她說哥哥在排雷場上喊出的那句“你退后,讓我來”的話,給了她滿滿的正能量,她的工作需要這種“讓我來”的精神。災難面前,無論是逆行火場的消防員,還是逆行武漢的醫務人員,他們都將個人生死拋之腦后了。因為拯救生命于危難之中就是他們的崇高職責,舍生忘死奔赴每一個黨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是他們全部的信仰與擔當,是戰勝一切苦難的力量和希望。
@宋世江:災難文學作品的本質是喚醒人們的生命意識,是對生命的敬畏與思考,透出人性的關懷。縱觀中國的抗疫阻擊戰,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舟共濟,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這是同胞之情,是世間大愛。
@郭念屏:社會不論發展到哪個階段,也無論國內與國外,人的良知和正義都終將戰勝邪惡,誰都阻擋不了人們對生的渴望與努力。惟愿人類的災難少些,再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