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晴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山東 濟寧 272000)
慢性蕁麻疹是皮膚科的常見病。該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病情易反復發作等特點。慢性蕁麻疹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皮膚瘙癢、頭痛、發熱等。目前,臨床上常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使用抗組胺類藥物進行治療。本文主要是探討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8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期間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20 例慢性蕁麻患者。將這120例患者隨機分為Reference 組(n=60)和Observation 組(n=60)。在Reference 組患者中,有男性42 例(占70%),女性18 例(占30%);其年齡為17 ~70 歲,平均年齡為(32.4±2.51)歲。在Observation 組患者中,有男性40 例(占66.7%),女性20 例(占33.3%);其年齡為18 ~71 歲,平均年齡為(33.6±2.3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為Reference 組患者使用鹽酸西替利嗪進行治療。鹽酸 西 替 利 嗪 的 用 法 是:口 服,10 mg/ 次,1 次/d。 為Observation 組患者使用枸地氯雷他定進行治療。枸地氯雷他定的用法是:口服,9 mg/ 次,1 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4 d。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將患者治療的效果分為以下三個等級:1)顯效:治療后,患者瘙癢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VAS 評分下降的幅度>90%。2)有效:治療后,患者瘙癢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其VAS 評分下降的幅度為60 ~90%。3)無效:治療后,患者瘙癢的臨床癥狀未得到緩解,其VAS 評分下降的幅度<60%。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Observation 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6.7% (58/60)] 高于Reference 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6.7% (46/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n(%)]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1]。該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病情易反復發作等特點。慢性蕁麻疹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皮膚瘙癢、頭痛、發熱等。該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目前,臨床上常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使用抗組胺類藥物進行治療。鹽酸西替利嗪屬于第二代抗阻胺類藥物。該藥可有效地抑制嗜酸粒細胞參與皮膚的變態反應。枸地氯雷他定屬于第三代抗組胺藥物。該藥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等特點[2]。枸地氯雷他定可有效地抑制嗜酸粒細胞的趨化,從而發揮良好的抗炎作用。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治療,Observation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6.7% (58/60)] 高于Reference 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6.7% (46/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這說明,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