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可
(臨汾市人民醫院骨科,山西 臨汾 041000)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臨床上常見的自身非特異性免疫性疾病。該病是一種以患者的雙側外周關節出現對稱性炎性滑膜炎為主要特征的系統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發生炎性病變。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導致患者發生關節畸形、關節功能損傷等疾病,病情嚴重時可導致其發生殘疾。目前,臨床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方式有手術療法和藥物療法等。有研究表明,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使用藥物后會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1]。有些晚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使用膝關節腔局部注射玻璃酸鈉法進行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晚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8 年2 月至2019 年9 月期間臨汾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4 例晚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將這64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比組(n =32)和觀察組(n =32)。在對比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17 例;其年齡為59 ~75 歲,平均年齡為(57.96±4.04)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 例,女性患者18 例;其年齡為58 ~74 歲,平均年齡為(57.24±3.7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比組患者使用膝關節腔局部注射玻璃酸鈉法進行治療,方法是:使用2 mL 的玻璃酸鈉注射液對患者的膝關節進行局部注射,每7 天注射1 次,連續治療5 周。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麻醉。2)在患者膝關節的正中處做一個手術切口,經髕旁的內側分離其皮下組織、肌肉、筋膜,清除其增生的滑膜、半月板等,為其置入人工膝關節假體,檢查其膝關節的活動度及假體的穩定性,平整其假體周圍的軟組織,在確定其下肢力線恢復正常后,沖洗其術區,在徹底清除其關節腔內的軟組織、脫落的碎屑及骨水泥后,對其術區進行止血處理,然后為其置入引流管,最后對其手術切口進行加壓包扎。
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膝關節HSS 的評分、類風濕因子的水平、C- 反應蛋白的水平、血沉的速度及其治療的有效率。使用膝關節HSS 量表對患者膝關節的功能進行評估。HSS 量表中包括膝關節的疼痛度、膝關節的功能、下肢的肌力、膝關節的穩定性、膝關節的活動度和膝關節屈曲畸形等項目。HSS 的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膝關節的功能越好。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對比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膝關節的疼痛度、膝關節的功能、下肢的肌力、膝關節的穩定性、膝關節的活動度和膝關節屈曲畸形等HSS 的評分均更高,P <0.05。詳見表1。
治療后,與對比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類風濕因子的水平和C- 反應蛋白的水平均更低,其血沉的速度更快,P <0.05。詳見表2。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HSS 各項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HSS 各項評分的比較(分,±s)
膝關節屈曲畸形的平均評分對比組 32 22.31±1.24 14.26±0.99 8.53±0.34 9.16±0.89 11.03±0.79 8.76±0.47觀察組 32 26.92±2.05 19.86±1.27 9.57±0.54 9.79±0.20 14.59±1.03 9.90±0.81 t 值 10.8846 19.6725 9.2194 3.9068 15.5140 6.8862 P 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2 0.0000 0.0000組別 例數 膝關節疼痛度的平均評分膝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下肢肌力的平均評分膝關節穩定性的平均評分膝關節活動度的平均評分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類風濕因子的水平、C-反應蛋白的水平和血沉速度的比較(±s)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類風濕因子的水平、C-反應蛋白的水平和血沉速度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類風濕因子的平均水平(IU/ml) 血沉的平均速度(mg/L) C-反應蛋白的平均水平(mm/h)對比組 32 298.53±12.33 62.31±6.95 39.03±4.22觀察組 32 270.04±8.24 34.87±3.77 35.01±2.30 t 值 10.8674 19.6320 4.7316 P 值 0.0000 0.0000 0.0000
治療后,對比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81.25%(26/32),觀察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96.87%(31/32)。與對比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52)。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上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致殘率極高。中年女性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高發群體。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發病率為0.32% ~0.36%。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膝關節腫脹、疼痛和畸形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周圍可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進而使其膝關節的功能衰退,甚至可導致其無法行走。相關的研究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關節內的炎性因子侵蝕滑膜組織后,可引起其膝關節出現腫脹或充血等癥狀,而這些癥狀又會隨著其體內表皮細胞的增生引起關節腔內液體的滲出[2-3]。有研究表明,晚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膝關節周圍組織會出現脆性或粘連等癥狀,可導致其發生膝關節脫位、韌帶斷裂等繼發性損傷。目前,臨床上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部分學者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與患者自身存在免疫系統紊亂、內分泌失調、遺傳因素、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蘇晨晨等[4]的研究表明,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T細胞和B 細胞會被激活,使其自身的排斥免疫系統出現功能亢進,使其體內產生C- 反應蛋白等促炎性細胞因子。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比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HSS 的評分和治療的有效率均更高,其類風濕因子的水平和C- 反應蛋白的水平均更低,其血沉的速度更快,P <0.05。這說明,對晚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效果顯著,可顯著減輕其炎癥反應的程度,改善其膝關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