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緒強
(連云港市灌云縣人民醫院,江蘇 連云港 222200)
上肢骨折包括手部骨折、上臂骨折、前臂骨折及肩部骨折等[1]。目前,臨床上在對上肢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時,主要是對其實施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麻醉。羅哌卡因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長效酰胺類局麻藥。此藥對中樞神經和心血管系統的毒性較低。臨床研究表明,對接受手術的上肢骨折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ISBPB 麻醉時,為其使用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所取得的麻醉效果不同[2]。本文以近年來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0 例上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用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對其進行超聲引導下ISBPB 麻醉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0 例上肢骨折患者。這些患者均發生上肢骨折,均具有進行手術治療和超聲引導下ISBPB 麻醉的指征,且其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中,排除對羅哌卡因過敏、患有精神疾病、患肢發生神經損傷、麻醉部位發生感染及病歷資料缺失的患者。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將這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低濃度組(n=30)與高濃度組(n=30)。低濃度組患者的年齡為28 ~65 歲,平均年齡為(43.76±4.35)歲;其中,男女分別有17 例和13 例;手部骨折患者有4 例,上臂骨折患者有7 例,前臂骨折患者有17 例,肩部骨折患者有2 例。高濃度組患者的年齡為25 ~67 歲,平均年齡為(44.51±4.03)歲;其中,男女分別有16 例和14 例;手部骨折患者有5 例,上臂骨折患者有6 例,前臂骨折患者有16 例,肩部骨折患者有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術中對其均進行超聲引導下ISBPB 麻醉,方法是: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其建立靜脈通路并連接心電監護儀,密切監測其血壓、心電圖、心率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對患者進行面罩吸氧,合理調節氧濃度和氧流量。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將其患肢外展30°左右。找到患者患側的鎖骨中點和鎖骨上窩,用超聲探頭對其患肢進行掃描,定位其鎖骨下動脈和臂叢神經。當其臂叢神經的影像位于超聲圖像的正中間時,將連接有注射器和延長管的7 號注射針頭刺入其臂叢神經的后外側。當針尖接近臂叢神經的根部時,對穿刺針進行固定。在穿刺針回抽無血后,為高濃度組患者緩慢輸注30 ml 濃度為0.5% 的羅哌卡因,為低濃度組患者緩慢輸注30 ml 濃度為0.3%的羅哌卡因。待麻醉起效后,開始對患者進行手術。
比較兩組患者接受麻醉后其患側尺神經、橈神經、肌皮神經和正中神經的完全阻滯率。判定患者患側尺神經、橈神經、肌皮神經和正中神經完全阻滯的標準是:在對其上述神經所支配的區域進行手術操作時,其未出現疼痛感。比較兩組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鎮痛持續的時間及運動阻滯恢復的時間。采用自擬的問卷(總分為100 分)調查兩組患者對麻醉效果的滿意情況。患者此問卷的評分>85 分、為65 ~85 分、<65 分,分別表示其對麻醉效果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
用SPSS 19.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麻醉后,高濃度組患者患側尺神經、橈神經、肌皮神經和正中神經的完全阻滯率均高于低濃度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患側尺神經、橈神經、肌皮神經和正中神經的完全阻滯率[%(n)]
接受麻醉后,高濃度組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短于低濃度組患者,其鎮痛持續的時間長于低濃度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接受麻醉后,高濃度組患者運動阻滯恢復的時間長于低濃度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鎮痛持續的時間及運動阻滯恢復的時間(±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鎮痛持續的時間及運動阻滯恢復的時間(±s)
鎮痛持續的時間(h)組別 例數 麻醉起效的時間(min)運動阻滯恢復的時間(h)低濃度組 30 8.61±1.24 7.56±1.18 7.13±0.45高濃度組 30 5.36±0.82 8.73±1.24 8.56±1.62 P 值 <0.05 <0.05 <0.05
高濃度組患者對麻醉效果的總滿意率高于低濃度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對麻醉效果的滿意情況
過去,臨床上對接受手術的上肢骨折患者在進行ISBPB 麻醉時,主要是采用盲探法定位其臂叢神經。采用這種方法定位其臂叢神經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易對其臂叢神經造成損傷,且麻醉的效果不理想。近年來,臨床上對接受手術的上肢骨折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ISBPB 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此類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ISBPB 麻醉時,可清晰地顯示其患肢的肌肉、血管和臂叢神經,進針的精準性可大大提高,因此可顯著降低其臂叢神經損傷的發生率,提高其麻醉的效果[3-4]。羅哌卡因是一種長效的酰胺類局麻藥。此藥可阻斷鈉離子流入神經纖維的細胞膜內,阻滯神經纖維沖動的傳導,進而可起到鎮痛的作用。此藥具有起效快、不良反應少及鎮痛效果持續的時間長等優點[5]。臨床研究表明,對接受手術的上肢骨折患者在進行超聲引導下ISBPB 麻醉時,為其使用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所取得的麻醉效果不同。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與用低濃度的羅哌卡因對接受手術的上肢骨折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ISBPB 麻醉相比,用高濃度的羅哌卡因對其進行超聲引導下ISBPB 麻醉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提高其患肢神經的完全阻滯率,縮短其麻醉起效的時間,延長其鎮痛持續的時間,提升其對麻醉效果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