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崇高
(澄邁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海南 澄邁 571900)
心臟驟停后綜合征是指心臟驟停患者復蘇成功后因曾經存在缺血和發生缺血后再灌注導致其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的一種綜合征[1]。心臟驟停后綜合征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傷。有學者認為,對心臟驟停后綜合征患者進行優化治療,可改善其神經功能。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對心臟驟停后綜合征患者進行優化治療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6 年8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澄邁縣人民醫院進行治療的50 例心臟驟停后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甲組(n=25)和乙組(n=25)。在甲組患者中,有男14 例,女11 例;其年齡為25 ~78 歲,平均年齡為(53.54±2.34)歲。在乙組患者中,有男15 例,女10 例;其年齡為26 ~77 歲,平均年齡為(53.35±2.1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甲組患者進行免疫治療、抗感染治療等常規治療。對乙組患者進行優化治療,方法是:在患者復蘇成功后的6 個小時內,對其進行補液治療、輸血治療等早期治療。在患者進入ICU 后,對其進行亞低溫治療,將其體溫控制在33 ~35℃之間。進行亞低溫治療期間,對患者進行鎮靜治療、脫水治療等預防并發癥治療,以預防其發生抽搐、寒戰等并發癥。同時,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將其二氧化碳分壓控制在27 ~30 mmHg 之間,將其血氧飽和度控制在95% ~98% 之間。對于血氧飽和度<95% 的患者,使用氣管插管對其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對于血糖水平較高的患者,對其進行降糖治療,將其血糖的水平控制在6 ~8 mmol/L 之間。進行亞低溫治療24 個小時后(即亞低溫治療結束后),為患者升高體溫,每1 個小時為其升高0.5℃。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脈壓變異性、心指數、心輸出量及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使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評定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將患者的神經功能分為1 級(患者的神經功能正常)、2 級(患者的神經功能存在輕度障礙)、3 級(患者的神經功能存在中度障礙)、4 級(患者的神經功能存在重度障礙)及5 級(患者死亡)五個等級。患者的神經功能若為1 ~2 級,表示其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為良好;若為3 ~4 級,表示其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為較差。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乙組患者的脈壓變異性小于甲組患者,P <0.05 ;乙組患者的心指數大于甲組患者,P <0.05 ;乙組患者的心輸出量多于甲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脈壓變異性、心指數及心輸出量(±s)

表1 兩組患者的脈壓變異性、心指數及心輸出量(±s)
組別 例數 心指數 心輸出量(L/min) 脈壓變異性甲組 25 1.92±0.12 3.45±0.24 12.23±2.05乙組 25 3.02±0.63 5.93±0.29 7.96±1.24 t 值 3.267 4.472 5.628 P 值 0.002 0.008 0.012
治療后,乙組患者中格拉斯哥預后量表評級為1 級、2級患者的占比均高于甲組患者中相應患者的占比,P <0.05;乙組患者中格拉斯哥預后量表評級為3 級、4 級及5 級患者的占比均低于甲組患者中相應患者的占比,P <0.05 ;乙組患者中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為良好患者的占比高于甲組患者中相應患者的占比,P <0.05 ;乙組患者中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為較差患者的占比低于甲組患者中相應患者的占比,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n(%)]
心臟驟停后綜合征是指心臟驟停患者復蘇成功后因曾經存在缺血和發生缺血后再灌注導致其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的一種綜合征。患者發生心臟驟停與其患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膿毒血癥等疾病有關[2]。心臟驟停后綜合征患者可出現腦水腫、腦干死亡等腦組織損傷、心律失常、低心排出量綜合征等心肌損傷[3]。患有心臟驟停后綜合征是住ICU 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臨床實踐證實,對心臟驟停后綜合征患者進行優化治療,可抑制其腦細胞的死亡,預防其發生缺血性腦損傷,改善其神經功能[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乙組患者的脈壓變異性小于甲組患者,P <0.05 ;乙組患者的心指數大于甲組患者,P <0.05 ;乙組患者的心輸出量多于甲組患者,P <0.05 ;乙組患者中格拉斯哥預后量表評級為1 級、2 級患者的占比均高于甲組患者中相應患者的占比,P <0.05 ;乙組患者中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為良好患者的占比高于甲組患者中相應患者的占比,P <0.05。這說明,對心臟驟停后綜合征患者進行優化治療,可顯著改善其心功能及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