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成
(河北省遵化市人民醫院,河北 遵化 064200)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患者的血壓增高是導致其發生腦出血的根本原因。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頭痛及嘔吐等。對該病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對于挽救其生命,避免其發生偏癱等后遺癥具有重要的意義[1]。本研究主要是對比用開顱血腫清除術與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期間河北省遵化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6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高血壓腦出血的診斷標準。2)其舒張壓>90 mmHg,收縮壓>140 mmHg,血腫量在25 ~60 ml 之間。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嚴重疾病。2)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3)其發生腦出血的原因為患有腫瘤及發生腦部創傷等。將這86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43 例/ 組)。對照組患者中包括男28 例,女15 例;其年齡為53 ~74 歲,平均年齡(63.54±1.87)歲;其中,有18 例發生基底節出血的患者,有14 例發生腦葉出血的患者,有11 例發生丘腦出血的患者。觀察組患者中包括男29 例,女14 例;其年齡為52 ~76 歲,平均年齡(63.98±1.27)歲;其中,有19 例發生基底節出血的患者,有15 例發生腦葉出血的患者,有9 例發生丘腦出血的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存在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開顱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術前對患者進行CT 檢查,確定其發生出血的具體位置。指導患者取側臥位,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血腫中心的體表投影處做一個長約6 ~8 cm 的切口,充分暴露其顱骨,然后對顱骨進行穿孔。用咬骨鉗將骨窗的面積擴大至3 cm×3 cm,切開大腦皮層,暴露血腫腔,用腦穿針進行穿刺。用吸引器清除血腫腔內的血腫,注意避開重要的血管和神經。對血腫腔進行電凝止血后,清洗血腫腔,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對觀察組患者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術前對患者進行CT 檢查,確定其發生出血的具體位置。指導患者取側臥位,對其手術部位進行消毒及局部麻醉。用電鉆驅動穿刺針穿透顱骨后,取下電鉆,拔出針芯,插入配套的針芯,并將其推入血腫中心。再次拔出針芯,連接引流管,用注射器將血腫抽取干凈。對血腫腔進行沖洗,并向其中注入由3 ~5 ml 的生理鹽水和1 ~4 萬U 的尿激酶組成的藥液,然后夾閉引流管,待2 ~4 h 后再將其開放。術后根據對患者進行CT 檢查的結果確定對其進行引流的次數和引流持續的時間。
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的顱內壓(ICP)及術后并發癥(包括再出血、器官功能衰竭、腎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等)的發生情況,觀察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改善情況。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進行評估。該量表的總分為42 分。患者NIHSS 的評分與其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呈正比。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 的評分相比,P >0.05。與接受治療前相比,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 的評分均較低,P <0.05。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NIHSS 的評分較低,P <0.05。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ICP 的水平相比,P >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NIHSS 的評分及接受治療后其ICP 水平的對比(±s)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NIHSS 的評分及接受治療后其ICP 水平的對比(±s)
組名 例數 NIHSS 評分(分) 接受治療后ICP(mmHg)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對照組 43 26.81±3.86 8.95±2.38 9.79±1.13觀察組 43 27.16±3.24 6.62±1.87* 9.47±1.22 t 值 0.455 5.048 1.262 P 值 0.650 0.001 0.211
術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16.28%)低于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37.21%),P <0.05。詳見表2。

表2 術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n(%)]
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若長時間處于較高的水平,其發生局部腦血管出血、腦組織壞死及缺血的可能性可增加,其血管內還可出現由血管壁變薄弱、膨出及彈性下降所致的微小動脈瘤。當患者情緒激動或進行劇烈的運動時,其受損的腦血管可發生破裂,最終可引發腦出血[2]。發生腦出血可嚴重損害患者的腦組織,破壞其血腦屏障,影響其神經功能。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在發病后的數個小時內死亡。
臨床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常用方式為進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實施該手術時,可在直視下清除患者發生壞死的腦組織,抑制顱內出血的發生,降低其ICP,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3]。但開顱手術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可損傷患者的神經功能,增加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具有創傷性小、定位準確、操作簡便等優點。用該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操作,可明顯降低手術對患者腦組織造成的損傷[4]。2)術中可借助CT 檢查技術進行操作,顯著提高一次性血腫的清除率。3)術中僅需在患者血腫發生的部位做一個直徑不足5 mm 的微小通道,創傷性小,可減少對其神經功能的損傷。術后患者恢復的速度較快,其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均可有效地降低其ICP。不過,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后,其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較輕,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