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
(中化建集團醫院 山西 太原 030021)
目前,臨床上常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囊良性病變患者進行治療。施行該手術時,需通過肌內注射、靜脈輸注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以起到鎮痛及鎮靜的效果。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進行全麻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在拔管期易出現躁動的現象。本次研究主要是探究為在全麻下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使用地佐辛預防其發生拔管期躁動的效果。
將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4 月期間在中化建集團醫院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72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被確診為膽囊良性病變。2)患者符合接受全麻膽囊切除術的各項指征。3)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2)患者合并有呼吸系統疾病。3)患者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4)患者合并有惡性腫瘤。5)患者對阿片類藥物過敏。6)患者合并有嚴重的精神疾病。7)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將這72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有36 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6 例;其年齡為20 ~62 歲,平均年齡為(40.23±5.62)歲;其中膽囊結石患者有12 例,膽囊息肉患者有14 例,膽囊腺肌癥患者有10 例。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13 例;其年齡為22 ~65 歲,平均年齡為(41.05±5.46)歲;其中膽囊結石患者有13 例,膽囊息肉患者有16 例,膽囊腺肌癥患者有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獲得了中化建集團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前,均為其使用0.05 μg/kg 的咪達唑侖、0.5 mg/kg 的阿托品、0.3 μg/kg 的舒芬太尼、0.2 mg/kg 的苯磺順阿曲庫銨及2 mg/kg 的中長鏈丙泊酚進行誘導麻醉。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均為兩組患者使用4 ~8 mg/kg 的丙泊酚、5 ~10 μg 的舒芬太尼、0.05 ~0.1 mg/kg 的苯磺順阿曲庫銨及吸入濃度為1% ~2% 的七氟烷進行維持麻醉。手術結束前10 min,為對照組患者使用濃度為0.9% 的氯化鈉注射液進行靜脈注射。對研究組患者使用0.1 mg/kg 的地佐辛注射液進行靜脈注射。手術結束后,將兩組患者均送至蘇醒室進行觀察。對兩組患者進行機械正壓通氣,在其恢復自主呼吸后,為其拔出氣管導管[1]。
對比兩組患者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蘇醒的時間、術畢至拔管的時間、拔管時和拔管后30 min 兩組患者VAS 的評分、RS 的評分及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使用VAS 對患者拔管時(T1)及拔管后30 min(T2)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分。VAS 的總評分為10 分。1)0 分:術后,患者未出現疼痛感。2)1 ~3 分:術后,患者出現輕微疼痛感。3)4 ~6 分:術后,患者的疼痛感較重但不影響睡眠。4)7 ~10 分:術后,患者的疼痛感強烈且影響睡眠。使用RS對患者的躁動情況進行評分。1)0 分:蘇醒后,患者未出現躁動情況。2)1 分:蘇醒后,患者出現輕微的肢體躁動情況,其躁動持續的時間<5 min。3)2 分:蘇醒后,患者出現全身性躁動,其躁動持續的時間為5 ~10 min。4)3 分:蘇醒后,患者出現全身性躁動且需要使用藥物進行控制。
對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4.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蘇醒的時間及術畢至拔管的時間均更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蘇醒及拔管的時間(min,±s)

表1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蘇醒及拔管的時間(min,±s)
術畢至拔管的時間對照組 36 4.57±0.64 6.16±0.89 5.72±1.46研究組 36 4.06±0.52 5.44±0.83 5.02±1.33組別 例數 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蘇醒的時間
拔管時,對照組患者VAS 的評分為(4.03±0.87)分,研究組患者VAS 的評分為(1.86±0.72)分。拔管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VAS 的評分更低,t=11.529,P <0.05。拔 管 后30 min,對 照 組 患 者VAS 的 評 分 為(3.42±1.06)分,研究組患者VAS 的評分為(2.73±0.82)分。拔管后30 min,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VAS 的評分更低,t=3.089,P <0.05。拔管時,對照組患者RS 的評分為(2.34±0.57)分,研究組患者RS 的評分為(0.62±0.35)分。拔管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RS 的評分更低,t=15.428,P <0.05。拔管后30 min,對照組患者RS 的評分為(1.82±0.56)分,研究組患者RS 的評分為(0.74±0.32)分。拔管后30 min,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RS 的評分更低,t=10.046,P <0.05。
術后,在對照組的36 例患者中,出現惡心的患者有3例,出現輕微呼吸抑制的患者有3 例,出現眩暈的患者有2 例,其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2.22%;在研究組的36例患者中,出現惡心的患者有1 例,出現眩暈的患者有1例,其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5.56%。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目前,臨床上對接受全麻手術的患者在拔管期出現躁動的原因尚未完全闡明。但此類患者在拔管期出現躁動時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其可出現手術切口出血、開裂及氣管導管脫出等,嚴重影響其手術效果。目前,臨床上常使用丙泊酚、芬太尼及曲馬多等藥物改善患者拔管期出現的躁動癥狀。但患者在使用上述藥物進行治療后,易出現輕微呼吸抑制、延遲蘇醒等情況。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在拔管期為進行全身麻醉的患者使用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可預防其出現躁動的癥狀。地佐辛是一種強效阿片類鎮痛藥物。該藥對人體中的μ 受體具有激動和拮抗的作用,因此,該藥不會導致患者出現對鎮痛藥物成癮的情況。同時,在手術結束前對患者使用地佐辛進行治療,可改善其因麻醉引起的延遲蘇醒及呼吸抑制等癥狀[2]。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為在全麻下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使用地佐辛可預防其發生拔管期躁動,緩解其術后疼痛感,降低其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