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斌
(北京市密云區醫院檢驗科,北京 101500)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VAP 是導致入住ICU 的重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有研究表明,VAP 的發生與患者使用抗菌藥進行治療及其對所感染的病原菌產生了耐藥性有關[2-3]。因此,找出入住ICU 的重癥患者感染病原菌的種類及其耐藥性對于實時地分析其病情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ICU 中VAP 患者感染病原菌的種類及其耐藥性。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間在北京市密云區醫院ICU 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時發生VAP 的498 例重癥患者。在這498 例患者中,有男245 例,女253例;其年齡為16 ~62 歲,平均年齡為(45.5±14.6)歲。
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頒布的《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3]中有關VAP 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在48 h 以上。3)患者肺部浸潤影的面積與其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前相比明顯擴大。4)患者的肺部組織發生病變,其白細胞的水平<4.0×109/L或>10.0×109/L,其體溫在38℃以上,其呼吸道內存在膿性分泌物。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在接受機械通氣治療前發生了肺部感染或肺炎。2)患者的臨床資料不完整。
對這498 例患者的氣管肺泡灌洗液或氣管內導管吸引液進行細菌培養、分離,并對獲取的病原菌菌株進行鑒定及藥敏試驗。具體的方法是:1)采用氣管肺泡灌洗或氣管內導管吸引的方式獲取檢測標本,然后將其及時送至細菌室待檢。2)對檢測標本進行細菌培養和分離。3)使用phoenie 100 全自動細菌分析系統對分離出的病原菌進行分析鑒定。4)按照CLSI(2018 版) 中的要求,對分離出的病原菌進行耐藥試驗。
觀察這些患者感染病原菌的種類及耐藥性。
在這498 例VAP 患者的氣管肺泡灌洗液或氣管內導管吸引液中共分離出647 株病原菌菌株,其中革蘭陰性菌菌株有606 株(占93.66%),革蘭陽性菌菌株有41 株(占6.34%)。在606 株革蘭陰性菌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菌株有185 株(占30.53%),鮑氏不動桿菌菌株有93 株(占15.35%),嗜麥芽窄食單胞菌菌株有90 株(占14.85%),銅綠假單胞菌菌株有86 株(占14.19%),其他菌株共有152 株(占25.08%)。在41 株革蘭氏陽性菌菌株中,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有38 株(占92.68%),肺炎鏈球菌菌株有3 株(占7.32%)。這說明,這498 例VAP 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鮑氏不動桿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最為多見。
進行藥敏試驗的結果顯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鮑氏不動桿菌菌株、嗜麥芽窄食單胞菌菌株和銅綠假單胞菌菌株對常用抗菌藥均表現出一定的耐藥性;其中鮑氏不動桿菌菌株對常用抗菌藥的耐藥表現最強,其耐藥率在50% 左右。詳見表1。

表1 四種革蘭陰性菌菌株對常用抗菌藥耐藥率的比較[%]
入住ICU 的重癥患者是醫院感染的高發人群。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入住ICU 的重癥患者占總住院人數的8%,但有40%左右的醫院感染發生在入住ICU 的重癥患者中[3]。VAP 患者的病死率為25% ~75%。VAP 是導致醫院感染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VAP 患者發生死亡的風險是其他患者發生死亡風險的5 倍以上[3-5]。鄭潔等[4]對120 例VAP 患者感染病原菌的種類進行研究的結果顯示,其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ICU 中VAP 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蘭陰性菌,其中鮑氏不動桿菌的耐藥性較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