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卿
(晉中市第四人民醫院CT 室,山西 晉中 030600)
原發性肝癌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病患者多為30 ~60歲的男性,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肝掌、黃疸、右上腹疼痛等。盡早對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并及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對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1]。近年來,螺旋CT 檢查在診斷原發性肝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顯現出較好的效果[2]。本文對在晉中市第四人民醫院接受診療的120 例疑似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螺旋CT 雙期增強掃描檢查在診斷原發性肝癌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7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期間在晉中市第四人民醫院接受診療的疑似原發性肝癌患者12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存在進行螺旋CT 檢查的適應證;2)存在肝區腫塊及疼痛、輕中度黃疸等臨床表現。其排除標準是:1)患有嚴重的心、肺、腎等器官的功能障礙或免疫系統疾病;2)患有精神疾病或無法正常地與他人進行溝通。這120 例患者中有男62 例,女58 例;其年齡在51 ~75歲之間,平均年齡(61.2±3.57)歲;其病程在0.5 ~10年之間,平均病程(3.32±0.26)年。根據檢查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本研究經山西省晉中市第四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螺旋CT 檢查。方法是:在進行檢查前8 h,告知患者禁食。在進行檢查前30 min,讓患者飲水800 ~1000 ml。在患者進入檢查室后,協助其取仰臥位。使用SOMATOM Spirit 雙層螺旋CT 機對患者的肝臟區域進行平掃。然后用高壓注射器經患者的肘靜脈為其團注80 ~100 mL 的非離子型造影劑優維顯(注射的速度為2.5 ~3.0 mL/s)。完成造影劑的注射后,對患者的肝臟區域進行常規的增強掃描。對試驗組患者進行螺旋CT 雙期增強掃描檢查。方法是:進行檢查前準備、肝臟區域平掃及注射造影劑的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在完成造影劑的注射后20 ~25 s,對患者的肝臟區域進行動脈期增強掃描(掃描的時間為15 ~20 s)。完成動脈期增強掃描后20 ~25 s,對患者進行門脈期增強掃描。檢查結束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病理檢查。
1)比較兩組患者結節性肝癌、巨塊型肝癌、小肝癌、腹膜后淋巴結腫大的檢出率。2)比較用螺旋CT 檢查對兩組患者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和誤診率。3)觀察用螺旋CT 雙期增強掃描檢查診斷試驗組患者病情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對本文中的數據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結節性肝癌、巨塊型肝癌、小肝癌、腹膜后淋巴結腫大的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結節性肝癌、巨塊型肝癌、小肝癌、腹膜后淋巴結腫大檢出情況的比較[n(%)]
進行病理檢查的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中有39 例患者(占65%)的檢查結果為陽性,有21 例患者(占35%)的檢查結果為陰性。進行螺旋CT 雙期增強掃描檢查的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中有46 例患者(占76.67%)的檢查結果為陽性,有14 例患者(占23.33%)的檢查結果為陰性。詳見表2。

表2 試驗組患者螺旋CT 雙期增強掃描檢查與病理檢查結果的比較[n(%)]
經病理檢查證實,用螺旋CT 雙期增強掃描檢查診斷試驗組患者病情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2.31%(36/39)、78.57%(11/14)。
經病理檢查證實,用螺旋CT 檢查對試驗組患者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和誤診率分別為78.33%(47/60)、21.67%(13/60),用螺旋CT 檢查對對照組患者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和誤診率分別為63.33%(38/60)、36.67%(22/60);用螺旋CT 檢查對試驗組患者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病情的誤診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 <0.05。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近年來,此病的發生率呈不斷增高的趨勢[3]。盡早對此病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并及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對改善其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螺旋CT 雙期增強掃描檢查在診斷原發性肝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顯現出較好的效果[4]。有研究指出,對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螺旋CT 雙期增強掃描檢查可顯著提高其腫瘤的檢出率,明確其腫瘤的具體位置及形態[5-6]。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用螺旋CT 雙期增強掃描檢查診斷試驗組患者病情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2.31%(36/39)、78.57%(11/14);用螺旋CT檢查對試驗組患者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病情的誤診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 <0.05。這與鄭國卿[7]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螺旋CT 雙期增強掃描檢查在診斷原發性肝癌中的應用價值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