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炎
(銅仁市碧江區中醫院皮膚科, 貴州 銅仁 554300)
中醫將帶狀皰疹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帶狀皰疹患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其皮損愈合后可出現遺留性的神經疼痛,其疼痛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肋間神經、三叉神經、腰骶神經和頭面部等[1]。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中藥在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的效果較好[2]。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方聯合西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7 年6 月至2019 年2 月期間在銅仁市碧江區中醫院接受診治的76 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76 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甲組(n=38)和乙組(n=38)。在甲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20 例;其年齡為25 ~73 歲,平均年齡為(48.3±0.6)歲;其病程為3 ~9 周,平均病程為(5.2±0.4)周。在乙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19 例;其年齡為25 ~76 歲,平均年齡為(47.9±1.2)歲;其病程為3 ~10 周,平均病程為(4.9±0.6)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使用加巴噴丁片、甲鈷胺片及鹽酸阿米替林片等西藥進行治療。加巴噴丁片的用法是:口服,第一日用藥,0.3 g/ 次,1 次/ 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讓其從第二日開始增加用藥次數,逐漸增加至0.3 g/ 次,3 次/ 日,連續治療4 周。甲鈷胺片的用法是:口服,0.5 mg/次,3 次/ 日。鹽酸阿米替林片的用法是:晚間入睡前口服,12.5 mg/ 次,1 次/ 日。對疼痛劇烈的患者加用氨酚雙氫可待因片進行治療。氨酚雙氫可待因片的用法是:口服,1 片/ 次,3 次/ 日。在此基礎上,對甲組患者加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方進行治療。血府逐瘀湯加減方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生地黃15 g、雞血藤15 g、赤芍10 g、枳殼10 g、延胡索10 g、白芍10 g、桔梗10 g、地龍10 g、川芎10 g、桃仁9 g、柴胡9 g、當歸9 g、紅花9 g、三棱7 g、蜈蚣2 條。對于其中氣虛乏力的患者,可在上方中加入白術、黃芪、地龍;對于其中氣陰不足且口干、便秘的患者,可在上方中加入麥冬、黃芪、女貞子;對于其中夜不能寐的患者,可在上方中加入珍珠母、酸棗仁;對于其中頭面部疼痛的患者,可在上方中加入石菖蒲、白芷;對于其中上肢疼痛劇烈的患者,可在上方中加入桑枝;對于其中下肢疼痛的患者,可在上方中加入懷牛膝、獨活。將上述藥物用清水煎煮后留取300 ml 的藥汁,分早晚兩次溫服,每天服1 劑,連續治療4 周。
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的評分。用VAS 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VAS的評分為0 ~10 分,患者VAS 的評分越低,表示其疼痛程度越低。在本研究中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療效的評定標準是:1)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血瘀等臨床癥狀均消失,其VAS 的評分為0 ~2 分。2)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血瘀等臨床癥狀均有所緩解,其VAS 的評分為3 ~5分。3)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均無明顯改善,其VAS 的評分≥6 分。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在甲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25 例(占65.79%),為有效的患者有12 例(占31.58%),為無效的患者有1 例(占2.63%),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37%(37/38);在乙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14 例(占36.84%),為有效的患者有19 例(占50%),為無效的患者有5 例(占13.16%),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6.84%(33/38)。接受治療后,甲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乙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VAS 的評分相比,P >0.05。接受治療后,甲組患者VAS 的評分低于乙組患者,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VAS 的平均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 38 7.91±1.26 1.52±0.16乙組 38 7.88±1.31 3.24±0.53 t 值 0.882 3.126 p 值 0.129 0.013
發生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是導致患者罹患帶狀皰疹的主要原因。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具有親神經性。該病毒可長時間潛伏在感染者的脊髓神經元內,使其抵抗力下降。中醫將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稱為“蛇丹痛”。中醫認為,毒血入侵患者脈絡后,造成脈絡瘀滯不通是該病的病機[3]。患者的帶狀皰疹皮損完全消退后,余毒未盡易滯留于其經絡內,可嚴重阻礙其氣血的運行,導致其氣滯血瘀而出現神經痛。瘀血證型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在臨床上最為常見。臨床上常為此類患者使用活血化瘀療法進行治療[4-5]。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使用西藥進行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達到徹底根治的效果。在使用西藥的基礎上,為該病患者加用中藥湯劑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減輕其疼痛的癥狀。臨床上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方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進行治療。此方中的當歸、紅花、赤芍、雞血藤、川芎均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白芍、柴胡、延胡索具有疏肝理氣之功效;桔殼、桔梗具有通達機理之功效;當歸具有養陰潤燥及祛瘀通絡之功效;生地黃具有涼血清熱之功效;蜈蚣、地龍具有疏通經絡之功效。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方聯合西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疼痛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