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寶
(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泌尿外科,廣東 汕頭 515041)
進行前列腺電切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前列腺增生的主要方法。但術后患者易出現膀胱痙攣的癥狀,并可引發繼發性出血[1]。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對接受前列腺電切術的前列腺增生患者進行循證護理對其術后膀胱痙攣發生情況和舒適度的影響。
選取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5 月期間在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接受前列腺電切術的98 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49 例/ 組)。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50 ~78 歲,平均年齡(62.42±4.39)歲;其病程為1 ~12 年,平均病程(5.79±1.25)年。研究組患者的年齡為52 ~76 歲,平均年齡(63.61±4.53)歲;其病程為1 ~11 年,平均病程(5.67±1.13)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 >0.05,存在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接受治療期間,均對其進行常規護理,如進行健康知識宣教、生命體征監測、并發癥防護及飲食護理等,并囑其定期進行復查。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循證護理。具體的方法為: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成立由護士長、經驗豐富的護士組成的循證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與循證護理相關的培訓。2)尋找循證依據。由小組成員總結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其可能出現的問題,根據問題檢索相關的文獻資料,然后結合自身的臨床工作經驗和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3)實施循證護理。⑴在進行手術前,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訓練和排尿中斷訓練,以增強其尿道周圍肌肉及盆底肌的張力。⑵對患者進行膀胱功能評估,檢查其是否患有不穩定膀胱。⑶手術結束后,將導尿管貼在患者大腿的前內側,定時檢查導管是否存在扭曲、折疊及受壓的情況,保持導管的通暢。⑷告知患者在術后早期盡量避免下床活動,以免刺激膀胱,引發膀胱痙攣。⑸在對患者進行膀胱沖洗時,將沖洗液的溫度保持在20℃~37℃之間,并依據其沖洗液的顏色及具體病情調整沖洗的速度。⑹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情志調護,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⑺在患者手術結束后,遵醫囑為其使用止痛藥,避免其因疼痛而發生膀胱痙攣。
治護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膀胱痙攣的發生情況、每次發生膀胱痙攣持續的時間、術畢至膀胱痙攣癥狀消失的時間及接受治護期間的舒適度。將兩組患者發生膀胱痙攣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2]。輕度:患者每日發生5 ~6 次膀胱痙攣,其導管周圍有血性尿液溢出,其膀胱沖洗液顏色的變化不大。中度:患者每隔1 ~2 h 發生1 次膀胱痙攣,其導管周圍有血性尿液溢出,其膀胱沖洗液不滴,下腹部有憋脹感和脹痛感。重度:患者每隔幾分鐘發生1 次膀胱痙攣,其下腹部有急迫的憋尿感和強烈的脹痛感,其膀胱沖洗液不滴,且液體的血色加深。采用美國舒適護理專家Kolcaba 研制的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CQ)對接受治護期間兩組患者的舒適度進行評估[3]。該量表共包括生理舒適度(5 項)、心理舒適度(10 項)、社會文化舒適度(6 項)與環境舒適度(7 項)四項。每項的分值均為0 ~4 分。患者GCQ 各項目的評分與其舒適度呈正比。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護,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術后膀胱痙攣的總發生率較低,P <0.05。詳見表1。

表1 治護后兩組患者膀胱痙攣發生情況的對比[n(%)]
經治護,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每次發生膀胱痙攣持續的時間及術畢至膀胱痙攣癥狀消失的時間均較短,P <0.05。詳見表2。
表2 治護后兩組患者每次發生膀胱痙攣持續的時間及術畢至膀胱痙攣癥狀消失的時間(±s)

表2 治護后兩組患者每次發生膀胱痙攣持續的時間及術畢至膀胱痙攣癥狀消失的時間(±s)
術畢至膀胱痙攣癥狀消失的時間(h)研究組 49 0.91±0.21 20.31±2.51對照組 49 2.05±0.16 34.58±3.69 P 值 <0.05 <0.05組別 例數 每次發生膀胱痙攣持續的時間(min)
接受治護期間,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心理舒適度和生理舒適度的評分均較高,P <0.05。兩組患者文化舒適度和社會環境舒適度的評分相比,P >0.05。詳見表3。
表3 接受治護期間兩組患者GCQ 評分的對比(分,±s)

表3 接受治護期間兩組患者GCQ 評分的對比(分,±s)
社會環境舒適度評分研究組 49 30.25±3.47 34.15±3.94 14.21±1.37 23.05±2.61對照組 49 26.12±2.61 29.61±2.61 13.91±1.25 22.31±2.51 P 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生理舒適度評分心理舒適度評分文化舒適度評分
前列腺電切術是臨床上治療前列腺增生的常用手術。該手術的療效良好,但術后患者易發生膀胱痙攣。若發生此癥可使患者產生劇烈的疼痛,影響其康復的效果。循證護理是一種以實證為基礎的護理模式,是指護理人員將現有的研究結論與自身的臨床經驗、患者的愿望相結合,并從中獲取證據,進而制定和實施臨床護理決策的過程[4]。
研究發現,對接受前列腺電切術的患者進行循證護理有利于保障其手術的效果。在實施該護理模式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循證問題分析可明確其發生膀胱痙攣的原因,如發生手術應激反應、感染及炎癥反應、持續進行膀胱沖洗、導尿管氣囊壓迫膀胱及存在不良心理等。依據循證問題可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降低對其進行護理服務的盲目性,提高護理操作的規范性[5]。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接受前列腺電切術的患者進行循證護理可顯著降低其術后膀胱痙攣的發生率,縮短其膀胱痙攣發作持續消失的時間,提高其接受治療期間的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