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梅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30131)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 條),明確提出了要“推進高職教育體系建設,探索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部分高職院校將“ 1+X”證書制度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有利于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
1+X 證書制度中,“1”為專業學歷證書,“X”為若干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歷證書是對受教育者學習經歷及學習過程情況的一個證明。是為社會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及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技能證書證明一個受教育者具備專業知識及技能水平的展示牌。職業技能證書主要分為校內、校外向在校學生或社會群體頒發的等級證書,按照管理方面的職責劃分主要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頒發。教育行政部門主要頒發在校學生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校內頒發的職業等級證書主要是對學生的職業知識、技能等進行衡量。此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獲得也能夠幫助用人單位對應聘者在崗位勝任能力有更加清楚的了解,能夠幫助用人單位將求職者安排到最適合的崗位,以便更好的發揮人盡其才的作用。證書的相互銜接中,“1”是基礎,“x”是“1”的補充和進一步的拓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證書不是并行的證書,而是將兩個證書進行相互銜接和融通。
水利工程專業傳統課程體系如圖1 所示。傳統課程體系主要由職業素質課、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能課、拓展課以及畢業環節所組成。職業技能課主要由核心課程、實訓課程所組成,課程設置通常在2~5 學期。如圖1 可以看出在傳統課程體系下,1+X 證書難以有效融合,具體分析如下:
1)證書相關專業知識點分散。在傳統課程體系下,若想考河道修防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依據證書標準,學生必須具備水力分析、水文計算、水工渠道、河道設計、河道防洪整治等能力。為此,學生應修讀“水工建筑物、灌溉與排水技術、水利工程管理”等課程方可考取證書,而這些課程分布在2~5 不同學期,且前后銜接不緊湊,導致知識內容“碎片化”,知識結構“割裂化”,且存在知識點的無效疊加,教學、培訓效果難以達到要求,學生在修讀完所涉及的課程后獲取證書的難度加大。

圖1 水利工程專業課程體系
2)專業知識技能復合性不強。“1+X”證書制度出臺試點目的是讓職業教育打造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能適應行業各類型崗位的工作需要。因此學生必須具備理論與技能相融合,知識廣度與深度相協調的能力。而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課程體系,只要求學生在校按要求完成課程考試成績,修滿課程學分。達到畢業要求,當然就只能拿到畢業證書。尤其是在選修課中,雖然設置了專業技能課認證環節,但沒有跨專業跨學科設置。學生很難做到跨專業學習。難以獲得自己想要考取的“X”技能等級證書。
以水利職教集團為平臺,建立與企業深度合作的協同育人機制。依托水利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及專業實體公司構建“專業+公司”的專業建設模式,對施工技術管理崗位,恢復了施工員、質檢員、河道修防工、水工監測工、灌排工、資料員等資格證書。以“行動導向,理實交融,學做合一”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深入開展同類院校和企業調研,校企共同研究制定課證融通的“1”+“X”人才培養方案,聽取企業對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及課程設置的建議。掌握水利行業、企業最新技術、最新工藝、最新業務流程,梳理行業、企業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新標準;研討構建基本能力模塊+中小型水利工程建筑規劃設計職業崗位能力(M1)、水利工程施工職業崗位能力(M2)、水利工程維護與檢修能力模塊(M3)、綜合能力模(M4)塊的課程體系;研討分析培養學歷證書+注冊土木工程師(水利水電)、施工員、二級建造師、灌排工、河道維護工、水工監測工等職業資格證書人才培養方案;借助依據行業職業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重構課程內容和技能訓練項目。校企共同研究制定課證融通的“1”+“X”人才培養方案;不同等級的職業技能標準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所對應的教學目標和核心課程是不同的,要能夠保持技能標準和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在教育教學中,通過不同課程內容教學的開展,使得學生習得相關的知識內容。
3.2.1 課程體系重構設計
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組織下,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一線開展專業調研,重構課程體系,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中增加了BIM 技術、水生態環境、水利實施長效管理等方面的課程,重構以“設計、施工、管理流程為導向”的“1+X”課程體系。(如圖2 所示)。完善課程標準,以“X”個職業能力為模塊,融合“X”個職業證書能力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基于“1”+“X”模塊化的課程;建設初、中、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和考核基地,面向學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面向教師開展教學能力提升培訓,面向企業員工開展崗位能力提升培訓。建設“學分銀行”,搭建學分認定與置換信息化管理平臺,對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進行登記和存儲,計入個人學習賬號;全面實施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對學習成果進行認定、積累與轉換。
3.2.2 課程體系重構方法
1+X 證書制度下培養的是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專業課程結構應當是多進程、復合化,課程內容應當是梯度化有層次的。為此,可構建起1+X 證書制度下水利工程專業“橫向復合化”“縱向層次化”的課程體系架構圖,如圖2 所示。
3.2.3 課程體系重構實施
在課程體系重構后必然會面臨著課程內容的改變。在課程內容上,與證書內容相關的課程前后銜接要與證書考核標準及內容相對接協調,避免課程的重復設置;在課程安排上,要能有效地融入技能等級證書初、中、高三級,實現階梯化培養;在課程選擇上,應將除了本專業之外的證書相關課程作為選修課,供學生選擇以達到復合型人才培養。具體如下:

圖2 課證融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1)1+X 證書下產教融合的課程標準制訂。按照產教融合的課程標準制訂方法和程序,有效對接職業標準,職業素養。課程內容有機滲透技能大賽標準,與行業企業聯合完成8 門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標準的開發制訂。
以適應水利產業轉方式、調結構跨越式發展需求來開展教學改革,對接專業職業崗位,重點建設8 門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規劃如表4 所示。專業核心課程以水利生產真實項目為載體進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教學模式改革。在課程教學中,把“水文化”推行到“教、學、做”一體化中;課堂教學上廣泛運用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改革。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改革,基于水利終身學習平臺組織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
2)課程內容重組形成模塊化。依據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分析某一模塊的職業技能要求,確定涉及的知識內容,將已有的課程進行重新組合并設為新模塊。例如,水工監測工等級證書(五級)對應的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模塊(M3)考核內容涉及的原有課程為“水利分析與計算”“水工建筑材料”“水文計算”“水利工程運行管理”以及部分“水庫調度”“治河與防洪”“測量”,可將這些課程依據知識難易度重新組合并確定為“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初級、中級、高級)三門課程,其中初級課程職業技能要求為檢查保養技術,中級課程職業技能要求為工程監測檢查維護技術,高級職業技能要求為診斷分析技術,每門課程知識難易度、教學目標不同。課程內容重組后,每門課程的廣度增加,為此學時也應當相應增加。在課程內容重組后,其對應的教材內容也需重構。依據各工種《標準》,對標某一模塊的工作任務及其職業技能要求、知識要求,重構教材內容。
3)構建“四層五庫”水利工程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打造基于網絡平臺立體化、共享型課程資源庫,校企合作完善8 門特色職業崗位核心模塊化課程專業教學資源、基于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資源包,以滿足職業院校師生、企業員工、社會學習者在線教學、輔導、培訓、自主學習的需求。
“1+X”證書制是國家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及培訓體系、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一項重要舉措。將技能等級證書內容及要求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整合優化課程內容、依據行業標準編寫教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完善實訓條件,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培養出一批復合型技術技能應用人才。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16 年度一般課題“基于專業群視角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編號:2016P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