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慧
摘要
在進行報刊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解特定文化,深入挖掘文本內涵;通過活動設計來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寬容度,能夠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提高自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
關鍵詞
文化意識 初中英語 報刊教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包括五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意識。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刊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元素,初中英語報刊教學應引導學生詮釋特定文化。本文從闡述文化意識的內涵入手,強調報刊教學對于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意義,并根據教學實例,探討實施初中英語報刊教學的具體實踐方法。
一、文化意識的內涵及其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三方面。
文化意識有利于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文化差異必然導致跨文化交際障礙。為了減少學生跨文化交際中的溝通障礙,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光要教授單詞、詞組和語法,更要傳達文化概念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文章和使用英語與他人進行交流。當然,我們在幫助學生了解、尊重和接納各國文化,吸收精華,開拓視野,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同時,更要提醒學生保留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形成文化自信,提升愛國情懷及民族自豪感,讓英語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有效工具。
二、初中英語報刊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意義
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當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材料屬于“i+l”水平時,才能對學習者語言的學習與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首先,作為報刊英語,語言本身就充滿了文化元素,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措辭規范、言簡意賅,學生樂意接受。其次,報刊內容也充滿了文化元素。它符合中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覆蓋面廣,緊跟時代,有利于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三、基于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實施初中英語報刊教學
教師基于培養學生文化意識進行初中英語報刊教學,就是把英語與文化融合在一起教授。文化教學不再是英語教學的附屬品,報刊能將二者融合。下面,筆者就將以一堂報刊課來講述具體的實施過程。
1.以線索為導引,介紹英語報刊閱讀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報刊教學不同于普通的閱讀教學,其目的不是為了教會學生幾個單詞、理解幾篇文章,而是要培養學生閱讀英語報刊的基本功,掌握報刊閱讀方法,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為獨立閱讀各種英文報刊打下良好基礎。
根據這一教學目標,在進行這堂報刊課的設計時,筆者以如何讀報為導引,介紹了報刊的構成、閱讀方法及報刊文章的特點。在導入環節,我在播放歌曲熱身后,問了學生一個問題:Do you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in your freetime?由此過渡到主題“Do you like reading newspapers?Do you know how to read new spapers?”之后介紹21世紀英文報的column、headline、frontpage的內容及特點,并提醒學生讀報時需關注這三個要素,從column中快速找尋自己最喜歡的版面與文章,由headline讀出文章主旨及相關信息,預測未知信息,從frontpage中找到最重要的新聞,由此過渡到報刊導讀的第一篇文章“Huntingrats”。在以思維導圖處理完第一篇文章后,我以“It's afact that New Zealand has a lot of rats.It'salso a fact that the people brought in rats, changedthe environment and made the trouble. However,newspapers don't always tell facts. They also giveopinions. Which article shows opinions?”自然過渡到了另一篇文章“VZews on‘panda cam”。這樣的過渡,其實還是在介紹報刊文章的特點及閱讀方法。最后,再以如何讀報總結本課時,首尾呼應,達成情感目標。
2.以語篇為依托,培養學生中外文化對比意識。
報刊是文化的縮影,報刊語篇含有大量的文化元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有意義的語境。基于報刊語篇所承載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挖掘其意義與內涵,讓他們關注語篇話題,了解語篇中的人或物、歷史事件、典故、自然地理、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等,幫助他們在報刊閱讀過程中學習和內化英語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
筆者在這堂報刊課上,主要講解了兩篇文章——《新西蘭捕鼠》及《中國的“熊貓流”》。這兩篇文章雖在講動物,但卻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鼠是人類的天敵,危害嚴重。誠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任何國家都絕對不會允許老鼠大量繁殖,但為何新西蘭會有這么多老鼠呢?處理第一篇文章時,我問了學生這樣幾個問題:“Why are there so many rats in New Zealand? Arethere so many rats in Wuxi? Did the rats live inNew Zealand long long ago or did they come fromother countries?”帶著這些問題,我讓學生閱讀文章,學生由此揭開了新西蘭老鼠的歷史:它們是隨著第一批定居者坐船來到島上,是新西蘭最古老的動物之一。由于沒有天敵,它們大肆繁殖。在此期間,人們為了驅趕兔子,甚至還引進了poossums,為了獲得皮毛引進了stoats這兩類老鼠。它們的存在,對本土鳥類產生了威脅。接著,我又通過一個問題“If it happens in China,I think these birds will fly away soon, but why don't these birds fly away in New Zealand?”來引導學生繼續探究,后來學生們發現,新西蘭的許多鳥包括Kiwi由于沒有了天敵而失去了飛翔的能力,由此才引發了新西蘭全民動員捕殺老鼠的情況。通過這些問題的引導及思維導圖,學生追根溯源,不僅對新西蘭老鼠及其風土人情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又通過對比,了解了中外老鼠及鳥類的一些情況。在處理第二篇文章時,我讓學生開展頭腦風暴,說說對大熊貓的印象,在學生說出“national treasure”后,筆者通過追問“Why do we consider giant pandas as ournational treasure?”滲透中國的熊貓文化。最后,筆者將兩篇文章有效融合,通過讓學生對比這兩種動物在兩國受到的不同待遇來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從而喚醒學生保護大熊貓、保護熊貓文化的意識。
3.以興趣為抓手,堅定學生文化自信。
興趣是情感態度的首要因素,是學生有選擇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研究某些事物而進行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沒有興趣,何來閱讀,更別提了解文化差異,堅定文化自信了。所以,為了幫助學生維持學習興趣,英語教師在進行報刊課堂設計時要以興趣為抓手,注重情感加工,設計多種活動,在幫助學生理解中外文化異同的基礎上,汲取外國文化精華以堅定本國文化自信。
筆者在這堂課的設計上非常注重情感加工,讓學生結合語篇,通過回答、討論等方式理解其所蘊含的情感價值、文化差異等,如最后的總結環節,讓學生自己體會“熊貓流”的利弊,得出保護本國大熊貓,保護熊貓文化的情感目標。同時,筆者還設計了多種活動來激發和維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針對標題進行內容預測,根據語篇繪制老鼠形狀的思維導圖,借助多媒體播放有趣的熊貓視頻等,使得學生興致盎然,反應熱烈,課堂氣氛歡快,笑聲不斷。學生通過愉悅的課堂所感知到的中外文化知識,了解到的中外文化差異,增強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堅定了他們文化自信。
作為英語教師,在進行報刊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解特定文化,深入挖掘文本內涵;通過活動設計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寬容度,能夠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提高自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實驗學校)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促進跨文化理解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批準號:2016-ZX0111-0059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