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岳文
伊川先生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動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達道”。(卷一《道體》)
程頤說:喜怒哀樂沒有發動的時候,無所偏倚,因此稱為中。”什么是“中”呢?是說它的本體“寂然不動”的狀態,所以說“中”是“天下萬事萬物之理”。“喜怒哀樂的表現都能符合天理,無所乖戾,則稱為和。”什么是“和”呢?是說它“感應和發動都能通融無礙”。所以說“和”是“天下都遵循的道理”。
或問:“圣人之門,其徒三千,獨稱顏子為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
例川先生曰:“學以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學而歟?”曰:“然。”
“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然學之道,必先明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卷二《為學大要》)
有人問:“孔子門徒有三千之多,為什么唯獨認為顏回好學呢?《詩》《書》和六藝這些內容,三千弟子并非不經過學習就能通曉,為什么只認為顏回好學呢?”
程頤回答說:“顏回學的是怎么做圣人。”
“圣人是可以通過學習做到的嗎?”回答說:“是的。”
“那么,學習的方法是什么呢?”回答說:“天地儲存精氣,吸收了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的精華就形成人。人的本性是真誠而虛靜的,人性尚未引發的時候,仁義禮智信這五性也都存在。人在形體生成之后,外物對人有所觸動就會引起人心的感應,就使人產生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這七情熾熱起來就會更加泛濫,就將對人性造成損害。因此,明智的人會約束自己的七情,使它們符合中庸之道,會端正自己的心性,涵養自己的性情。愚笨的人則不知道節制,放縱自己的性情,以致走向邪僻,這是湮滅了自己的本性,最終導致本性消亡。所以要了解學習的方法,一定要先明白自己的心性,知道自己的目標,然后通過努力實踐而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