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澤青
【摘 要】民族音樂學又稱音樂人類學,是音樂學下屬的一門音樂理論學科,也是一門由民族學和音樂學相結合的音樂學分支學科,該學科是在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指導下,通過對某一地區的音樂及該地區所存在的與音樂相關的文化現象進行研究。音樂分析是透過作者進行音樂創作時其音樂語言行為中的模式,發現或概括歸納出其音樂語言的個性特征。民族音樂學的音樂分析顯得較為復雜,由于該學科的研究對象主要為民間音樂(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得以傳承),若采用西方音樂分析理論進行研究,顯然是行不通的。本文將通過音樂分析在音樂本體上的具體實踐應用,重點從音樂分析對民族音樂學重要性問題展開深層次探討。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音樂分析;民間音樂;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071-01
《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中對“音樂分析”這樣描述:“將一種音樂結構化解到一個相對減化的組成部分以及在結構中對某些因素功能的研究稱為音樂分析。”筆者的專業方向是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兼民族音樂學理論,在學科專業的影響下,便產生了對該學科認識的再思考,即音樂分析在民族音樂學本土化研究當中是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分析的基本理論方法是否適用于民間音樂。
通過近段時間專業課的學習、聽專家講座、查閱文獻等,筆者對這類問題似乎有了較清晰的認識。一次在專業課上,組內成員在探討民族音樂學到底是屬于音樂學領域還是民族學領域時,導師向我們拋出了一個問題:是人類學者更容易通過音樂去分析背后的文化內涵?還是音樂學者更容易通過音樂去分析背后的文化內涵?很顯然,后者是更容易的。音樂學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人類學知識,并可應用自己本專業的學科知識去研究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但是人類學者若想在短時間內學習并掌握音樂類知識,顯然是比較困難的,雖說音樂不分國度、不分民族、不分性別、不分專業等,但如果學習者沒有經過專項系統學習,就想輕松掌握音樂分析的原理,這幾乎不太現實。因此,民族音樂學仍屬于音樂學領域,音樂學學者通過對該民族(社區)音樂本體的分析,用民族學(或人類學)的方法去研究該民族背后凸顯的文化內涵和人類行為的方式,相對來說是較現實的。
2019年9月25日上午,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施詠教授舉辦了一場關于流行音樂中的中國民族音樂的公開講座,筆者對此感觸頗深,通過施教授對流行音樂中中國民族音樂素材使用的講解和分析,筆者深深感到中國民族音樂真是博大精深,無論是現代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流行音樂,還是電視劇中的主題曲、插曲、配曲等,作品的創作都離不開中國民族音樂這顆龐大的樹根給予作曲家靈感源泉。比如《大中國》中使用了三個民族音樂的素材,第一個是前奏中使用《東方紅》的主題旋律;第二個是開場句“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使用的是東北秧歌中的嗩吶曲牌《滿堂紅》;第三個是高潮部分“我們的大中國呀,好大的一個家”,借鑒的是江蘇民歌《茉莉花》。
流行音樂創作的“秘密”被大家知道后,似乎有種感覺,即流行音樂的創作其實沒有那么神秘莫測,或者說沒有什么特別高深的地方。但是反過來一想,如果給你一首流行音樂,你能分析出這里面隱藏的看似淺顯的“秘密”嗎?我想大多數人的回答應該是不能,因為大多數人不具備音樂分析和練耳聽辨的基本能力,況且不是每一位音樂人的腦海里都儲存著眾多的器樂曲、聲樂曲、戲曲、藝術歌曲的,更何況是非本專業的學者或研究者。那么你又何談分析音樂?何談發覺音樂中潛藏的秘密?何談用音樂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人類的行為和社會文化內涵?可見,音樂分析在民族音樂學研究領域中的地位是多么舉足輕重!
中國民族音樂的分析研究往往更多是以曲式為主,以旋律等其他方面為輔。自中國傳統音樂產生以來,一直依靠師徒傳承、口耳相傳等方式進行傳承,更沒有相應的曲譜或其他記述方式一說,所以從音樂規范性的角度來看,遠不及西方規范性的記譜寫作,音樂大多呈現自由、即興、多變等特點。但不能說民族音樂不存在曲式理論,正是因為存在著各類不同的專題性研究,從而構成了中國傳統曲式理論的大框架。對于中國民族音樂分析來講,不能僅拘泥于曲式分類,有些音樂結構的規范化程度較高,曲式形態較明顯,而有些音樂結構看似比較隨意且隱蔽,追求灑脫不拘,致使研究者會過多側重于音樂的語言和細節等方面的研究,喬建中老師說過:“形態研究可以成為揭開傳統音樂內部體系奧秘的鑰匙,但若不從學科的高度去要求,則可能永遠停滯在淺層次的分析上。”因此,探索出一套適合于民族音樂的本土化分析方法論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英]斯坦利·薩迪,約翰·泰瑞爾.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2]張宇.音樂分析學科發展綜述——試談關于音樂分析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5(1).
[3]朱語涵.民族音樂學音樂分析方法淺談[J].戲劇之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