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玥
摘 要:英雄精神是跨越了時空凝結而成的中華民族最閃亮的精神底色,具有深刻的價值維度與時代意蘊。而愛國主義則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民族精神的內在核心。將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能實現高校教育資源優化厚植愛國情懷,有助大學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消極內容并堅定新時代下的理想與使命。
關鍵詞:英雄精神;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一、引言
“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英雄精神是以英雄人物的道德觀念以及價值追求為核心的精神系統。愛國主義則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得以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是中華民族的凝聚核心。英雄精神和愛國主義在歷史文化的淵源、價值追求和思想內容上都有著很高的契合性。準確理解二者的內在聯系,把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對提高大學生品德修養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以及增強自身使命認知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英雄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懷的密切相合
(一)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從歷史的淵源上看,英雄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懷二者都是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的養分。追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長河,英雄精神一直是我們于危難困苦中支撐著我們奮力前行的不竭動力。從抗敵御悔的將領岳飛,到抗日烈士楊靖宇,再到以血肉之軀護一方平安的杜國富等人,這些英雄人物所體現出來的這種勇于擔當、樂于奉獻且不怕犧牲的精神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艱苦奮斗、開拓進取、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的核心理念。而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像一條紅線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無論是從屈原的“上下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①的憂國憂民思想,還是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②,再到革命烈士邱少云和新時代楷模黃大年……無一不是愛國主義的頌歌。英雄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懷都是共同扎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生,又隨新時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而壯大。
(二)擁有著共同的價值理想和追求
英雄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都擁有著共同的價值理想和追求,就是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他們的價值理想,把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需求作為他們的實踐追求。不管是在近代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難之時,還是為建立新中國和追求共產主義真理的艱苦奮斗歲月,由于英雄人物們迸發出的愛國、犧牲、奉獻、奮斗和擔當等優良精神的傳承,才使得我們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效,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樹立了榜樣的標桿。英雄精神包含的內涵核心,實際上也是愛國主義情懷的應有之義。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最鮮明主題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的崛起與發展其實都是為了帶領人民走向美好生活,這是愛國主義情懷的初心。基于此,新時代英雄精神與愛國主義具有共同的價值理想和追求,而高校作為培育社會棟梁和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搖籃,理應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注入英雄精神的底色。
(三)包含有共同的思想內容與特質
英雄精神與愛國主義在思想內容上都同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范疇,都具有高度統一的特質。在新的歷史條件之下,英雄精神與愛國主義的思想內容都被注入更為豐富的時代特質。在和平的年代,我們所呼喚的英雄是一個具有愛國情懷、文明守法、才德兼修并在平凡崗位上有著“工匠精神”的人。這與強調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友善為科學內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不謀而合的。而愛國主義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突出內容,我們都是社會的人,是公民、是一個國家的成員,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個人與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肩負起對祖國、對社會的責任。正是由于把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信念,才有了歷史上無數英雄豪杰為祖國和民族的生存發展前仆后繼、奮斗不息。由此看來,英雄精神和和愛國主義無論是思想內容和精神特質都有著共同的價值引領,都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內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結晶,都代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唱響的主流價值旋律。
三、英雄精神融入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
(一)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是指實施的可行性和實施效果的有效性。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豐富而又多面的,而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更是多樣的,如疏導教育法、比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激勵教育法、感染教育法和預防教育法等。而英雄模范和其精神熏陶教育便是典型教育法和感染教育法里的關鍵內容。而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其主要任務。如今的大學生是伴隨新時期經濟、文化、科技快速發展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代人,但由于當今國內外開放多元的復雜形勢以及網絡消極因素影響,部分大學生對英雄人物出現錯誤認知甚惡意調侃詆毀的現象。把英雄精神融入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樹立對英雄人物和事跡的正確認知,預防惡意中傷英雄的言語和行為,讓英雄精神充分扎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土壤之中。另外,英雄精神超越時空的愛國情懷,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可以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利于社會正能量的壯大和傳遞。再者,新時代對英雄精神內涵的不斷繼承和發展,使得英雄精神更加貼近高校學生的生活實踐。習總書記強調“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把如此英雄精神融入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僅使人們敬仰但不盲目崇拜英雄人物,從而發揮英雄人物的標桿作用,使英雄人物雖“站得高”但可以“離得近”,真正使英雄人物所飽含的精神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二)有助于新時代應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侵蝕
把英雄精神融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凝聚教育力量,針對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與英雄的否定給予有力的回擊。在古代,許多文人墨客到從政者無不指出以史為鑒的重要性。龔自珍就曾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③,章太炎也有言“不讀史書,則無從愛其國家”。可見只有一次次的走進歷史,認識歷史和接納歷史,才能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才能正確構建起對自己身份的認知與國家的認同,這也是愛國主義教育重點關注的內容和教學任務。改革開放40年以來,經濟的迅速騰飛,各種社會思想文化泛濫,且伴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崛起,對青少年的生活進行著無孔不入的深度“植入”,這使他們的思想愈發的多樣化與復雜化。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向高校進行的侵蝕則尤其需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經常打著“反思歷史”的旗號,借此消解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否定歷史甚至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例如之前一段時間網上質疑詆毀黃繼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妄圖摧毀幾代人的民族記憶,削弱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把英雄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大大有利于高校學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強化師生的新時代理想與使命,引領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愛國的基礎上塑造高校學生的英雄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