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玲英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各學科的教學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升。然而,對于高中音樂教學來講,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卻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基于此,本文結合課堂氛圍、教學現(xiàn)代化、多媒體的應用和差異化教學這四個方面,針對當前音樂教學做了一些研究和創(chuàng)新,希望能對眾多老師在音樂教學中有所幫助。
【關鍵詞】 新課程? 改革? 高中音樂? 教學? 流行? 音樂
一、當前高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因素
首先,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目標對老師的教學思路、教學進程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教學目標應當是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更多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卻只是將音樂學科當做“無用的副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不夠清晰,缺乏趣味性。
其次,教學內容的選擇。目前很多老師因為主客觀的因素,在實際教學中,只是將音樂課本上的內容進行講解,不做擴展和創(chuàng)新,這樣很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樣,也滿足不了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最后,教學方式的應用。音樂對于演唱技巧、情感表達等實踐能力要求是很高的。然而,部分音樂老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傳統(tǒng),只是單純的將音樂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不夠重視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高中音樂教學創(chuàng)新的可行路徑
根據(jù)新課標的課程要求,教師應當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還課堂給學生。音樂本身具有趣味性和互動性,教師可以通過音樂與學生建立情感聯(lián)系。音樂教師需要親近學生。在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上,老師代表一種權威。學生對于老師有天然的畏懼感。老師可以用溫和化、生活化的溝通方式與學生交流。平易近人的溝通方式、頻繁的互動,都有助于形成友好、積極的學習氛圍。教師需要不斷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音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實踐音樂知識。例如,本人在教授《龍船調》這首曲子時,一改以往的教學方法。本人先帶領學生觀看賽龍船的影片,讓學生感受民歌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然后,在學生對曲子產生興趣后,本人安排下節(jié)課學生演唱這首歌。作為老師,本人只充當伴奏的角色。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就能發(fā)現(xiàn)自己在演唱歌曲時,走調、漏拍等不足。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自我改正,來提高演唱水平。
三、基于此種情況,高中音樂教師應將流行歌曲有效利用起來,把學生們熟悉的流行歌曲與高中音樂鑒賞課程相結合
在學生學習流行歌曲的過程中,深入學習相關的音樂知識。采用這種創(chuàng)新的高中音樂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音樂思維。并且還能使學生們將音樂知識有效傳遞出去。
例如,音樂教師在教授我國戲曲音樂時,可以先讓學生們觀賞一段流行歌曲《典獄司》的音樂視頻,通過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再通過講解其中的歌詞“你說江南煙朧雨/塞北孤天祭/荒冢新墳誰留意/史官已提筆”,給學生們介紹作為中華民族“國粹”的京劇。繼而讓學生了解“四大名旦”“四大徽班”等知識。
四、重視多媒體資源的應用,提升音樂教學表現(xiàn)力
(一)音樂具有語文、數(shù)學等傳統(tǒng)學科所沒有的藝術性、先進性和時間性
因此,教師應該拒絕“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采用多媒體設施取代黑板、粉筆等設施進行教學。教師將具象化、動態(tài)化的音樂視頻展示給學生,有利于營造出體驗式的教學氛圍。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由卡拉揚指揮的《歡樂頌》交響樂演奏影像的方式帶領學生對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進行賞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用眼、耳等多個感官體會音樂的魅力,認識到音樂的協(xié)調感和震撼力,真正達到提升音樂鑒賞課堂效率的目的。
(二)根據(jù)學生特點,選擇差異性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一定要了解每位學生的特殊性,要多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要準確了解每一位學生當前擁有的知識量,同時要注意他們的聲音狀態(tài)。高中音樂教師根據(jù)每一位學生不同的特性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使用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再如:教師讓學生進行發(fā)聲練習。因為男女生具有不同的生理結構,而且有著不同的呼吸方式,因此,在掌握腹式呼吸方法難易程度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一些。在對女學生進行教學時,要對呼吸的部位和感覺這兩個方面進行細致的講解。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具有主人翁意識,也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深入的理解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總之,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下,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高中音樂教師就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分析可以知道,在音樂課堂上營造互動性的教學氛圍,使用信息化教學資源,使得傳統(tǒng)音樂課堂的枯燥乏味進行轉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課堂,保持熱情的學習狀態(tài),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使得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婧.高中音樂教學創(chuàng)新路徑探討[J/OL].黃河之聲,2019(20):109[2019-11-28].
[2] 楊秀芬.高中音樂教學中的盲點及對策分析[J].名師在線,2019(3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