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霞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學生識字的主要途徑,有利于鞏固語文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的潛質。同時,能夠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認識、獲得審美體驗,使學生構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見,閱讀對學生的成長何等重要。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質量,獲得更好的閱讀效果。具體我是這樣做的:
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愛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激發閱讀情趣在低年級是多么重要。應采取多種手段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要時可適當為他們準備一些背景知識,幫忙他們建立新舊聯系,以便他們借助已知去預測未知,構成自主的學習意識,用心、能動地進入閱讀。讓學生對閱讀充滿興趣,真正的實現由“要我讀”為“我要讀”,為以后高年級的閱讀鋪平道路。
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潛質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僅要愛讀,而且要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獲。
1. 略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有關篇章的一些內容,以便學以致用。
2. 精讀法。這是培養學生閱讀潛質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能夠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 默讀法。默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快速地閱讀。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地瀏覽中,必須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地信息處理和消化。
4. 摘抄評價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等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做記號,作注釋,寫評語。為以后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
5. 寫心得體會法。教師要鼓勵學生經常寫日記或讀后感,也就是要求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后,用日記或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資料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并在課外閱讀課上進行交流。讀、寫、聽、說緊密結合,學生的閱讀潛質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采用多種讀書形式,讓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
1. 讀與看相結合。
小學低年級的課外閱讀,大多都是些生動的故事,我就將這些故事制作成電腦動畫,讓學生在看中讀、看中思、看中明、看中悟,這對低年級小朋友來說,枯燥無味的語言文字變成聲情并茂的動畫片,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手捧課外書,用心地閱讀。
2. 讀與聽相結合。
小學低年級學生身心活潑好動,你要讓他靜靜地坐在那兒看一會書,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就將一些有趣的故事,通過錄音記錄下來,然后在班上利用課外閱讀時間放給學生聽,讓他們在聽中讀、聽中想、聽中記,這樣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走到你身邊對你說老師下一個故事讓我來錄吧!
3. 讀與說相結合。
在平時老師的耳濡目染下,學生也能主動拿起課外書來讀,他們讀得是那樣專注入神。一階段后,學生對課外書中的精彩片段也有了深刻的記憶,能夠談談自己讀完某篇文章后的感受,也能夠針對同一篇文章談談各自不一樣的見解,還能夠向大家推薦好書。讀與說相結合就讓學生透過讀書談自己的獨特見解,讓思維的火花互相撞擊,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
4. 讀與演相結合。
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能夠通過表演來詮釋。斯霞老師說過:講課講到快樂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情緒就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變得低沉。這時教師就要充分指導,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和充滿情趣的表演來表現文章,化難為易,使其重點突出,突破難點,從而明白課文所要表達的資料和所富含的好處。如我在教學《狼和小羊》時,讓孩子們自己預先準備好狼和小羊的頭飾,在上課時同桌對照課文,自編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狼和小羊這兩個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于孩子的表現欲望強,模仿潛質也很強,因此,教師在范讀時,應注重范讀的重要性,并做好領頭羊的作用,發揮指導作用。
總之,教學無定法。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創設豐富多彩的讀書形式。教師以信任和鼓勵的態度來肯定學生、尊重學生,滿懷信心地相信他們。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把說、讀、畫、思等滲透于語文教學中,并注意給予用心性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點點滴滴積累于平時,孩子的閱讀潛質就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