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涵可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和改革,推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化機械工業體系逐漸取代了手工作業,也進一步解放了國內勞動生產力,與此同時,快節奏的生活模式,逐漸沖淡了人們對于傳統民族文化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意識。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精神文化的傳承載體,能夠將華夏文明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傳承和延續,不僅是對智慧文明的保護,更是國家發展之本,立身之準則。基于此,為進一步推動我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本文對國內有關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展開分析和研究,并結合現狀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保護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013-02
近年來,隨著國家有關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事項的不斷推進,并設定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國民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文化等詞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并逐漸成為網絡信息化熱詞。由此可見,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結晶的傳承和延續,是現代化發展必不可少的時代任務。
一、有關國內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分析
(一)社會大眾缺乏系統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隨著多元化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可以通過手機、計算機在移動客戶端上瀏覽和接受海量的信息資源,也進一步實現了全球多元民族文化的零障礙交流和溝通。當社會發展速度越快,人們接受到的信息越多的情況下,會逐漸使得人們失去對于自身民族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意識。因為,傳統的民族文化或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由我們的祖先在歲月變遷中所思考和創造出的結晶,它們或是一本古書、一個風俗、一門手藝、一種精神品質,他們以不同的載體形式圍繞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準則,充盈著我們的內心世界。但是由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化經濟體制發展有所相悖,導致人們逐漸失去了保護的意識,只有極少數對文化進行研究的學者,仍舊堅持著心中的信仰。由此可見,要想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推崇,需要形成全民文化保護意識。
(二)國家未頒布統一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
事實上,有關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進行保護的過程中,由于國家未建立和制定統一的文化遺產保護準則,讓很多有意識、有能力的人無法對身邊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及時的措施性保護。此外,我國是世界上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逐漸積累成具有鮮明特征的文化結晶,并通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得以繼承和延續。因此,在整個國家內存在不同種類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經過學者和研究者在對文化歷史進行深度的挖掘和探討后,制定出系統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類型,并根據實際發展情況頒布統一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以法律等有效手段,來增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行政效力。
(三)未提出符合時代發展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行模式
如果僅僅只是大力倡導保護和繼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只是從理論體系上進行大力的宣傳,沒有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落到實處。對現代化經濟運營體制特點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滲透力度不夠深入,可見為進一步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折射于實際的運營模式中,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實現以現代化傳播媒介和技術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運行模式。只有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表現出來,才能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目光,讓文化以商業的模式得以傳承和發展,這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最終發展之道。
(四)未成立規范化的音樂類非遺文化保護機構
由于社會大眾在受教水平上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對于傳統文化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項文化事業有著不同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對于社會主流思想體系來說,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為是鄉村文化,或者認為只是生活中常見的事,并沒有主動承擔起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此外,對于主動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工作者,被認為古板、嚴謹的舊派,進而導致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實際保護工作建設中未取得較大的成就。由此可見,成立規范化的文化保護機構或組織是極其有必要的,只有在系統、科學的制度下,才能規范市民的行為準則,讓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保護的工作中。一旦當地方政府以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為出發點,便可以在文化保護機構基礎上進行文化遺產產業鏈的建設,逐步落實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帶動當地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對于文化保護機構來說,還需要對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有效規避,防止使用較多的現代化工具導致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本身的意義和文化氣息,致使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漸成為一種任務,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對于民族文化精神內涵的傳承和學習。
二、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有效措施
(一)動態、靜態保護模式的綜合應用
對文化遺產所滲透的生命力進行全面的保護和延續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便是當下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將保護措施進行具象化,可分為動態化物質文化遺產的確立和博物館檔案靜態化建立等相關保護措施。其中,有關靜態化模式的應用,便是通過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存檔、搜集等保護措施,以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宣傳。相反,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動態化文化保護可以通過以下多種方式來進行:第一,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素質教學目標之一。通過對義務教育書本或其他書本的編輯,讓學生在日常的語言學習過程中,能夠對文化遺產有所了解,并逐漸形成自我思想體系。國內各大高校也可以開設民族文化選修課程來進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宣傳。第二,在這個人人都能創業的時代,當地政府可以加強對于文化遺產傳承項目的建設力度,鼓勵并支持以發揚民族文化精神為宗旨的創業項目。
(二)拓展音樂類文化遺產市場傳播途徑
縱觀國內市場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進行傳承和保護時,大多通過打造旅游景點的方式,來進行該項文化的宣傳。但是,隨著多元化的信息時代的發展,需要在傳統文化市場傳播方式作出進一步的改變和拓展。例如:通過拍攝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片、錄制文化類綜藝節目、撰寫非物質文化類書籍等諸多方式,都可以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途徑進行有效的拓展。通過數字化媒體,將文化魅力進行具象化,讓更多的人領略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大力宣傳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營造良好氛圍
在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一定要最大可能的將不同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環境及功能作出充分的認識,才能讓公眾對所生活的文化環境有所了解,由衷的承擔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義務,在不斷思想碰撞中激發出公眾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當地政府可根據城市發展實際情況,制定全方面的城市宣傳方案,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理念與城市經濟發展之路進行完美的融合,從而形成文化遺產媒體宣傳矩陣,提高公眾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任何一個民族發展都離不開自身的文化背景,因此,為進一步推動我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現代化發展,需要在原有建設體系上,結合國內文化保護措施,有針對性的進行優化和改善,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和保護。
參考文獻:
[1]廖恒,鄧陳亮.震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對策研究[J].當代文壇,2012,(06).
[2]呂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急管理困境與對策[J].圖書與情報,2012,(04).
[3]李曉燕.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1,(04).
[4]王思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與對策——基于對陜西省的調研分析[J].生態經濟,2011,(04).
[5]孫春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語言保護:現狀與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5).
[6]孫昊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與出路[J].法學雜志,2009,(08).
[7]廖明君,楊民康.傳統音樂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民族藝術,2008,(01).
[8]陳夢婕,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