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尊
摘要:2019年11月5日晚,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大型原創歷史傳統題材的正歌劇《韓信》在青島大學歌劇院成功首演。本文將從主題思想、劇情、音樂、舞美等藝術創新以及藝術實踐意義等方面進行評述。
關鍵詞:歌劇《韓信》? ?藝術創新? ?藝術實踐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187-02
2019年11月5日晚,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原創歌劇《韓信》在青島大學歌劇院成功首演。彭家鵬、黃華麗、遲立明、雷巖、李鰲等眾多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傾情加盟,攜手青島大學交響樂團、青島大學合唱團、青島大學舞蹈隊等200余名師生,為觀眾們奉獻了為時兩小時四十分鐘的藝術盛宴,山東省委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第十一督導組全體成員,山東省、青島市相關部門領導,省內外文化藝術屆嘉賓,韓信故鄉、江蘇淮安文化旅游部門負責人一行,媒體朋友與青島大學校領導及師生代表600余人觀看了首演。
歌劇《韓信》是由青島大學音樂學院王景彬教授編劇、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劉長遠教授作曲的大型原創歷史傳統題材的正歌劇,是青島大學《中華本源文化》系列民族歌劇中的一部。韓信作為兵家四圣和漢初三杰之一,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更常被列為歷史名將之首,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而他功高于世卻最終夷滅宗族的下場更讓后人無限同情和感慨。全劇選取韓信為主人公,以楚漢戰爭為背景,共分《漢中對策定天下》《出關》《北伐》《兵仙隕落》四幕,通過對白、獨唱、重唱、混唱、合唱、舞蹈、舞美、服裝等藝術表現形式,塑造了韓信、劉邦、項羽、虞姬等眾多歷史人物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繪制了一幅豐富多彩的楚漢戰爭歷史畫卷。該劇的主題思想聚焦中華本源文化,弘揚時代精神,在藝術設計中融入前沿科技,進行了諸多創新,極大豐富了歌劇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深遠的藝術實踐意義。
一、聚焦本源文化,弘揚時代精神
作為一部歷史傳統題材的正歌劇,《韓信》主創團隊不僅再現了歷史經典英雄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氣概,借藝術形象的塑造弘揚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主義情懷,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從現實意義的層面展現出我們當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著名文藝評論家王道誠先生在研討會發言中高度肯定了《韓信》這一題材的選擇和藝術高度,他表示:“主創團隊成功呈現了一部謳歌英雄振興統一、明德培根鑄魂之作,更是一部借古喻今、借古頌今的豐功偉業和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首演的成功正是當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學習教育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實踐的重大成果之一。”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教授也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歌劇《韓信》這一題材的選擇不僅是對于習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深刻學習領會,也是對文藝創作中文化自信的深刻把握。”
二、劇情有史有藝,敘事抒情得體
豐滿的戲劇張力是歌劇主要藝術表現手段之一,而與之相輔相成的音樂結構,其在發展的邏輯原則在核心技術手段上要求一個樂思的表達需要一定篇幅的形式結構才能完成。[1]全劇在情節設計上選取韓信一生典型性的事例,將情節發展與音樂設計緊密結合,使得整部歌劇豐滿得體。
全劇采用章回小說的方式來建構中國歷史題材的格局,從蕭何追韓信開始,再到韓信的個人才華,最終到被呂后陷害的過程,對中間涉及到的眾多人物均有清晰的交代。編劇王景彬教授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又進行了藝術剪裁和加工創新,在還原暗渡陳倉、楚漢相爭、十面埋伏等幾大經典戰役的同時,不僅多角度展現韓信個人的雄才大略和軍事才能,還特別增加了人物愛情的藝術設計,根據全劇情節發展的藝術需要塑造出秦娥這一藝術形象,與已有的歷史事實環環相扣,在表現韓信的軍事思想、高遠志向、知恩圖報等人物特點的基礎上,深化了韓信的重情重義,使人物更加鮮活立體。
著名歌劇作曲家、中國音協創作委員會副主席王祖皆先生肯定了《韓信》劇本的藝術創作,這是第一次把韓信作為一號人物來書寫的一部原創歌劇,并表示“歌劇里的含情量等于這部歌劇的含金量,通過人物構建增加了整部劇的情感力量,由此使這部劇漸入佳境。”林在勇教授更在發言中高度贊揚了全劇唱詞“在國內目前英屬上乘之作,于史有據、于文有點、雅而能俗、文不害意、長短繁約有變”。
三、音樂手段豐富,表現形式多樣
音樂是歌劇的載體和主體表現形式,作曲家通過音樂的編配,平衡人聲與器樂的相互,從而幫助劇情的交代和表達、渲染氣氛,經典的旋律設計往往會成為整部劇的招牌。由此可見,好的音樂對歌劇藝術風格的影響重大,奠定了整部劇藝術水準的基礎。
歌劇《韓信》的音樂設計完整,細節處理得宜。作曲劉長遠教授緊貼人物形象和劇情需要,選取民族傳統樂器琵琶與西方交響樂進行混合編配,融入《十面埋伏》的經典旋律片段,在豐富音樂表現的同時,更突顯了民族元素和中華本源文化。全劇音樂感情強烈、粗獷,作曲家抓住人物核心特點,為主人公設計具有個人特色的音樂主題,在全劇中貫穿、發展。許多戲劇性場面的音樂效果極強,其中大婚的二重唱和最終訣別的二重唱,將韓信秦娥詠嘆調寫得情真意切,給觀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在幕間連接中自由調動合唱方隊,以此作為畫外音的形式連貫全場,更使舞臺呈現豐富多彩,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有力手段。
林在勇教授在發言中也高度肯定了作曲家劉長遠先生對于歌劇大作品的音樂把握。他認為歌劇《韓信》音樂的整體性強、完成度高,既有動機的不斷回還深化,也有旋律的變換再現,對于不同的戲劇場景和音樂意境的濃淡徐急處理的張弛有度,對于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意緒的淺深高低處理的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