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博
摘要: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的瑤族,民族語言分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漢藏語是苗瑤語族苗語分支,漢藏語族是壯族和侗族語族。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之一,是華南地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民歌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瑰寶,凝聚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民歌在特定時期和某些地區長大,成為歷史文化產品。原始的勞動風格和古樸的生活方式決定了民歌的獨創性和真實性,賦予了民歌獨特的內容和形式,塑造了民歌的靈魂。常寧瑤族人也用他們的聲音和文化為中國民歌增添了色彩。
關鍵詞:塔山瑤族? ?藝術特征? ?生態文化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185-02
常寧塔山瑤族鄉位于湖南衡陽西南邊。這是衡陽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塔山是常寧瑤族最集中的居住地。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瑤族已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和習俗。常寧瑤族民歌在其獨特的地理背景和人文關懷中呈現出獨特的個性,成為瑤族獨特的分支,為燦爛的中華文化增添了多種色彩。
一、常寧塔山瑤族民歌文化生態
(一)物態文化生態
衡陽位于衡山以南,因山北面而稱“陽”。但由于“北雁南飛”停下來居住,它被稱為“雁城”。常寧是衡陽縣城,位于湖南省南部,衡陽市西南部。衡陽是一個混合少數民族地區。
衡陽屬于分散混合的少數民族地區。常寧瑤族鄉是衡陽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常寧塔山瑤族鄉位于衡陽西南部的山區。2010年4月28日,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期間,塔山瑤族人口為4133人。
(二)制度文化生態
山區是瑤族的主要居住環境,其分布特征分散,規模小。瑤族有其獨特的語言,其分支錯綜復雜。瑤族的風格千差萬別。有些人甚至不能互相交流,用普通的漢語或壯語可以交流。歷史上沒有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漢字。1982年,中央民族大學語言研究所瑤語教研室,潘成久、鄧方貴等設計了一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瑤語諺語。這套諺語的出現標志著瑤語的重大發展。
(三)行為文化生態
瑤族著名舞蹈的有長舞、銅鼓舞以及祭盤王和密洛陀的大型舞蹈,表達了瑤族舞蹈與其他民族民間舞蹈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清遠瑤族耍歌堂和瑤族長鼓舞被納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此外,省級非物質文化舞蹈還包括舞馬鹿、風舞、鬧花燈、豆腐節、瑤族小長鼓舞等。同時,牛角、銅鑼、歌舞等民間樂器也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較高的歷史價值。
二、常寧塔山瑤族民歌文化生態的特點
(一)常寧塔山瑤族民歌民族性
在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中,瑤族民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瑤族音樂類型。瑤族民歌是瑤族在瑤族自治縣流行的民歌。瑤語被稱為“賽華句”,漢語被翻譯成“花卉語言”。它是溝通信息和溝通的第二語言。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山口瑤族的歌曲幾乎一樣,而塔山瑤族的民謠音高較高,聲音較長。
塔山的瑤族民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以讀和念為主念歌,一種是以喊叫、吼叫、喊歌。瑤族民歌的流傳為后人在研究瑤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知識庫,以研究和交流瑤族的歷史和文化。2014年,國務院宣布韶關瑤族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成為韶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五代表項目。2008年6月7日,湖南隆回縣宣布的瑤族民歌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常寧塔山瑤族民歌歷史傳承性
瑤族在市民社會中相互交流,他們都以某種方式書寫和發送給遠方的友人或愛人。我們把這封信和歌曲統稱為“信歌”。這與瑤族歷史上的頻繁遷徙有關。“信歌”的內容豐富多樣。有的反映了舊社會的黑暗統治,有的反映了瑤族歷史上的重大移民。有些人習慣于找到分居多年的兄弟姐妹,有些則反映男女的自由戀愛。“信歌”的突出特點是“信歌”的開放性,“信歌”傳遞的內容并不保密。當瑤族在閑時或重大春節期間拜訪親友時,可以隨時去唱,以達到相互交流和友誼。然后是情感生活。然而,所有的年輕男女都以同樣的方式和對方表達。它就像瑤族民間文化寶庫中閃耀的明珠。
當瑤族人在春節期間有遷徙、結婚、生日或者遙遠的朋友來探親時,主人家會試著請一些歌手在他們的家中唱民歌。根據主人的安排或者兩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二重唱的自由組合,歌手首先唱幾首歌祝福主人和客人,然后他可以自由地演奏和唱出所有的內容,而歌唱的歌謠會為主人的家增添快樂的氣氛。
結婚禮儀中的作用。瑤族民歌如果在“度戒”中作用僅是陪襯的話,那么瑤族民歌在瑤族婚禮中則是至關重要的。所有婚禮程序都是以演唱民歌的形式進行的。瑤族民歌形式獨特,體現了瑤族悠久的歷史和民族特色。瑤族民歌的獨特個性是構建民族文化大省的重要組成部分。瑤族民歌在瑤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的廣泛,涵蓋了瑤族日常行為,各種獨特習俗,成為了瑤寨生活的必需品,因此瑤族民歌在經過一代又一代老少相傳,形成了瑤族民歌的經典文化。
(三)常寧塔山瑤族民歌不可再生性
瑤族是一個非常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清代的詩人屈大均曾有“瑤俗最尚歌,男女雜沓,一唱百和”的著名詩句。從瑤歌調的角度來看,瑤族民歌音樂有多種曲調,包括歡樂、憤怒、悲傷的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瑤族人使用歌曲而不是語言。為此,瑤族從小就開始學習唱歌。在每年的除夕夜,瑤族人會叫他們的長輩一起教年輕一代唱歌。其中,男性學習紅白喜事中《賀歌》和待人接物各種儀式上的“禮節歌”。女子學習在生活中唱“繡歌”和“童謠”。后隨著科技時代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和現代的生活方式逐漸地進入瑤寨,瑤寨最原始用歌交流的方式逐漸被現代交流方式所替代。瑤族民歌雖然在逐漸在消失,但老一輩瑤寨人還會用民歌相互交流,非重大節日中,瑤族民歌已經基本不在平時生活中所流傳,因此瑤族民歌正在逐漸被淹沒,瑤族民歌的創作也逐漸減少,現在所流傳使用和演唱的民歌都是以前流傳下來的,因此瑤族民歌已不具有再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