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峰
摘要:隨著我國數字技術化時代的更新與發展,進一步實現了數字化技術手段引領主流媒體的傳播方式。其中,有關國內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也借助了數字化科學手段讓社會大眾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但是,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來說,目前國內仍然存在較大的局限,無論是記錄、保存、展示還是大眾傳播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主要對我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具體發展現狀作出了全面的分析,從其數字化概念、數字化采集、數字化傳播途徑、數字化技術手段等方面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數字化發展現狀? ?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177-02
根據聯合國世界文化組織有關“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相關條約規定,提倡世界各國積極響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自互聯網技術發展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廣泛的應用和創新,逐漸形成了一種數字化傳播方式,并應用到非物質文化傳播體系中。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來看,經過了文字、圖片、音樂、影像等多種形式展示與傳播,且受眾面也隨之有所擴大。由此可見,在現如今時代發展背景下,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傳播和發展是極其有必要的。因此,本文以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現狀為出發點,結合典型音樂類非遺文化數字化運行模式實際案例,對數字化發展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究與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的研究能夠為相關項目提供一定的支持。
一、當今音樂類非遺數字化保護的現實狀況
(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的處理
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信息的時,具體指的是通過具有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或設備,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進行不同形式載體的處理、記錄、收集,例如:通過文字形式對文化概念進行闡述;通過圖片和視頻的形式直觀的將文化事項呈現出來等,都屬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基礎工作。一般來說,將音樂類非遺文化信息處理方式分為以下兩種類型:第一,以影像為核心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儲存和記錄;第二,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處的地域、產品、工具進行數字化記錄和儲存。
(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的處理現狀分析
就國內有關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處理現狀來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和有形方式的界定較為模糊,進而導致在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進行數字化記錄的過程中,極易出現原始資源在不同環境行為間,形成一定的交流障礙。因此,為進一步有效地緩解國內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化處理僵硬的局面,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漸實現以文化事項為中心向事件過程為中心的轉換。具體來說,即在進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記錄時,對相關文化事項和事件進行有效的記錄和處理。
(三)進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保護
根據聯合國世界文化組織有關“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相關條約規定,需要國家結合國內文化發展的具體情況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生命力的保護,從而更好地實現文化精髓的傳承和延續。在數字化信息時代發展的基礎上,借助數字化技術手段,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可以通過對音樂類非遺內容進行全面的記錄和數字化資源的傳輸和轉化,進行實現對于該類文化載體形式的數字化保護和管理。無論外界變化發生怎樣的變化,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會受到自然變而引起的損害,數據庫中都仍將保留著海量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信息,并能夠在需要的時刻實現數字化資源的傳輸和傳播。
(四)進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發展現狀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存儲和保護變得更加容易,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科技的產生源自于人力的設計與生產制造。由此可見,在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和儲存的過程中,極易在數字化技術或傳輸途徑上受到相應的影響,讓整個運行系統處于不安全的環境中。針對上述現象,仍舊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對數字化資源儲存格式和技術進行發展和創新,只有當數字化技術處于不斷更新迭代的發展狀態時,才能夠實現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模式的任意切換,就目前國內市場來看,還沒有研發出長期支持數字資源保存和傳輸的有效方案。
(五)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播
以數字化技術作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范圍的有效傳播,是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具象化的展示內容,并通過各大數字媒體作為數字化形式呈現的平臺,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化資源形式以形象、具體的表現方式呈現給不同受眾面的人群,從而滿足多元化文化需求。
(六)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現狀分析
就國內有關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來看,其傳播形式和途徑較為單一。目前,國內普遍傳播的方式即:博物館展示和藝術設計作品展示。兩者通過較為保守的文化傳播方式,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信息和內容進行廣范的傳播和保護。上述兩種傳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傳播的受眾面,沒有以創新的形式將傳播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表現。由此可見,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進行數字化傳播過程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果不從數字化傳播途徑和手段上進行多元化的發展,必將降低社會大眾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此外,對于以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為設計理念,而設計研發出的創新性文化產品,也需要對整體消費市場進行系統的了解和分析,將產品受眾面進行范圍的縮小。就具有強烈民族文化氣息的文化產品來說,比較受到年輕一代的追捧,尤其是在現代化審美基礎上進行設計創新,更能滿足年輕消費市場需求。
二、音樂類非遺數字技術的當代發展狀況分析
(一)基礎化數字技術
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處理過程中,會涉及到文字、圖片、影像、音頻等基礎性數字技術的應用。因此,作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儲存和展示的主要方法,在對文化進行不同形式的傳播和保護的過程中,逐漸加強了對于基礎化數字技術的創新和研究。
(二)基礎化數字技術的現狀研究
對于基礎化數字處理技術來說,由于我國有關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式和途徑起步較晚,再加上數字技術的應用形式單一,仍舊停留在以文字、圖片、影像為基礎的信息整理和記錄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數字化技術的創新性發展。因此,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水平,推動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發展進程,需要借助多元化數字技術,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工藝特點、文化內涵等多方面進行切實的記錄和呈現。
(三)新型數字技術的發展
根據聯合國世界文化組織有關“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條例顯示,鼓勵并支持世界各國對非物質遺產文化采用科學、安全的技術來進行及時的保護和傳承。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出創新和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新興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并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3D圖像掃描技術、AI技術、AR網絡虛擬現實技術等多項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進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四)新型數字技術的發展現狀
3D掃描與重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動作捕捉以及其他技術手段都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況。但是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中進行新型數字技術的全面應用仍舊處于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對于多維度文化空間的表現形式上也存在諸多進步空間。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內容的不斷增加,會逐漸在原有基礎上形成多種形式的音樂類非遺數字化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發展。因此,針對我國數字化發展現狀存在的局限,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形成符合國情發展的數字化模式。
參考文獻:
[1]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49-55.
[2]劉勐,胡文靜.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數字化探索——以“花兒”特色數據庫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10):99-101.
[3]黃永林,王偉杰.數字化傳承視域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的重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8):165-171.
[4]談國新,孫傳明.信息空間理論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6):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