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濤
摘要:黔東南地區的蘆笙舞稱之為在“菊給”,它的音樂風格、藝術形式、表演特色與苗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本文主要從黃平蘆笙舞、凱里蘆笙舞和芒筒蘆笙舞進行形態分析。黔東南的蘆笙舞有其文化價值,應需要大力發揚與與傳承,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黔東南蘆笙舞的傳承不僅是它的舞蹈動作,更多是它所承載的歷史積淀,這是苗族繁榮的根基。
關鍵詞:黔東南? ?蘆笙舞? ?形態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018-02
苗族舞蹈中“蘆笙舞”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苗族的文化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形式上,苗族的蘆笙舞大致可分為技術性蘆笙舞和群眾性蘆笙舞。在內容上,苗族蘆笙舞可分為表演性蘆笙舞、自娛性蘆笙舞、祭祀性蘆笙舞和禮儀性蘆笙舞。蘆笙可分為大蘆笙、中蘆笙、小蘆笙。從音色和質感來說,大蘆笙混厚飽滿、中音柔和圓潤、高音清脆明快。
一、貴州黔東南苗族蘆笙舞源流
(一)種類
貴州黔東南地區包括了凱里市、黃平縣、丹寨縣、施秉縣、鎮遠縣、三穗縣、雷山縣、臺江縣、劍河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天柱縣、錦屏縣、岑鞏縣。黔東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是黃平蘆笙舞、凱里蘆笙舞和芒筒蘆笙舞。
(二)源流
黔東南苗族的蘆笙舞是具有一定傳統意義的民族舞蹈。苗族是遷徙來貴州的民族,并不是貴州的世居民族,他們的先祖原是生在中原地區,由于戰爭和生活環境所逼迫才進行大遷徙,這在明清時期已有記載。
苗族的蘆笙舞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跳法。有祭祀性質的,有禮儀性質的,有自娛自樂的。它的傳說是來源于苗族男孩懷念逝去的戀人,就把竹子削為蘆笙,在她墳墓前不斷吹奏,來表達對她的悼念以及思念,體現出對她深厚的情誼。蘆笙舞隨著時代的變化也不斷地增加了新的血液,不單單只是在祭祀和喪葬時出現,它已經成為苗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貴州黔東南苗族蘆笙舞形態分析
(一)黃平蘆笙舞
1.形式
黃平蘆笙舞主要在每年的農歷二月份和九月份隆重舉行。此時,大、中、小蘆笙會組建成一字隊形的蘆笙隊,吹奏《踩堂曲》。苗族女性會身穿盛裝,手執鮮艷的彩帶花巾,連臂踏歌。這也是拉近苗族男女青年的一種方式,當雙方距離相近時,吹蘆笙者會夸大舞蹈動作,有的以踩腳的方式、有的以吹奏蘆笙的羽毛或者彩帶來吸引苗族姑娘,用來表達愛慕之心。在此之后,將會舉行“跳蘆笙”比賽。比賽由兩方蘆笙隊參加。首先是一方先進行一套舞蹈動作,另一方則對對方的舞蹈動作進行重復表演。接著,如果后者能把對方的動作完整重復下來,則要另表演一套嶄新的舞蹈動作套路。最后,以不斷輪換表演的方式來決定哪方獲勝。在蘆笙會結束之后,苗族男青年還會在姑娘面前吹響“討花帶”的舞曲,未婚姑娘們會將自己精心制作繡好的花帶栓在自己心儀人的蘆笙上,載歌載舞。黃平蘆笙舞有大中小蘆笙,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運用。在吹奏《踩堂曲》的時候,由大蘆笙和高音的蘆笙以及多支芒筒蘆笙合奏,營造出莊嚴肅穆、氣勢磅礴的氛圍。在進行“跳蘆笙”比賽時,則以中小的蘆笙吹奏為主,營造出明快愉悅的氛圍。
2.服飾道具
黃平蘆笙舞有笙管長3米左右的特大蘆笙,有笙管長2米左右的大蘆笙,笙管長1.5米左右的大蘆笙。苗族的男性戴頭巾,手捧蘆笙。苗族女舞者著盛裝,戴銀飾,手持花帕。
3.動作說明
黃平蘆笙舞踩堂部分的動作是有固定套路的,一般由5名苗族男性蘆笙手和5名苗族女舞者構成,形成兩排。《踩堂曲》是屬于散板,節奏較慢,吹完一部分,才開始進行小步伐的挪動。蘆笙者邊吹奏邊進行小幅度的舞蹈動作。蘆笙舞舞蹈的動作有“找蟲”“爬坡”“雞斷腿”“三點步”“搓繩步”“換位跳步”。“找蟲”是由“八字步半蹲”準備,動作過程中包含了端腿和悠腿。“爬坡”則是由四名蘆笙手形成一個排面,腳下“旁弓步”,手捧著蘆笙左右悠擺。“三點步”是包含了屈膝,移動重心以及掖腿步伐以及“探海”。“跳步”轉是由跳轉、踏步以及屈膝組成。蘆笙舞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曲目和舞步。《找蟲曲》是邊吹奏蘆笙,邊進行找蟲舞的動作,以圓圈的運動路線為主。《爬坡曲》的線性調度是橫排準備,以斜線調度為主。《點步曲》和《跳步曲》的線性調度則是以放射線為主。
(二)凱里蘆笙舞
1.形式
凱里蘆笙舞稱為“走趕”,男子吹蘆笙往前,女舞者以舞蹈形式隨后,是當地青年男女喜愛的活動。它常常在節日里和豐收季節里表演,為圓起舞。凱里蘆笙舞有固定的舞蹈動作,有平步舞、圓圈舞、踩鼓舞、山雞舞、馬踢舞、拍手舞、跺毛栗、謝意步等。在各套動作表演順序是根據吹奏的曲目進行變化。這些程式化套路節奏有的舒緩,有的明快。以“走、趕”為舞蹈動作的主要成分。凱里蘆笙舞會加入些明顯的鼓點節奏,有強烈的節奏感,營造出熱烈奔放的氛圍。
2.服裝造型
凱里蘆笙舞的男舞者戴頭巾、身穿乳白色上衣和藍色的褲子。女舞者頭戴漂亮的牛角帽,身穿百褶裙。男女舞者都穿布鞋,體現出古樸的風格。男舞者手捧的道具蘆笙是由木制而成。
3.動作說明
凱里蘆笙舞是邊吹奏邊舞的形式,吹奏著蘆笙的時候,小幅度的舞動。對于吹蘆笙的男舞者來說,主要以腳下步伐為主,有平步、悠步、馬踢腿、拍手步、七踩一跳步等。平步的具體做法是以兩拍走一步的方式開始,腳步進行前后擺動。三步一悠腿的做法是以向前走小三步為開始,再進行原地踮腳跳作為動律,女生則雙臂自然下垂,男生雙手捧蘆笙。馬踢腿的做法,是以屈膝、踏地、擺腿動作所組成。跺毛栗是腳跺地為節,配合著拍手動作。感謝步是以連續向前走四小步為開頭,形成腳下小八字位。七踩一跳的步伐是凱里蘆笙舞中較為有特色的動作。它需要男女并排跳動,手相牽,在保持上身微微沖的狀態中,一只腳連續不斷向前七步,雙手隨腳步進行前后的擺動。之后,舞者們在原地跳動,此時舞者們的上身由俯狀轉向仰狀。凱里蘆笙舞是較為靈活的,參與性廣泛,男女老幼皆可參加,可以分成小隊伍進行逆時針為圓起舞。舞者們所跳的舞步是有蘆笙手所吹奏的曲目決定的。在一般的場合是以平步和悠步作為開端,其次在進行其他的動作表演,以感謝步伐作為結束。
(三)芒筒蘆笙舞
1.形式
芒筒蘆笙舞主要流傳于凱里市晴郎、曼洞等苗族地區,它的特色是以一只高音蘆笙為領舞者,不受隊形的限制,可自由穿插在隊伍當中,比較自由、靈活。芒筒蘆笙舞是由“豐收舞”“抬木頭”和“打豬”等部分所組成。每個部分都有其各自的內容和特點。特別是在“打豬”這一舞段當中,舞蹈生動形象,主要敘述的是出發打獵,發現獵物,追捕獵物。芒筒蘆笙舞主要以蘆笙和芒筒為伴奏樂器,節奏明快活潑,跳躍性強。
2.服裝造型
芒筒是在竹筒里插入竹制的長管。吹奏蘆笙者和芒筒者服裝相似,戴頭巾,著長衣衫和長褲。女舞者戴銀飾,身穿與膝蓋同長的百褶裙。
3.動作說明
芒筒蘆笙舞是由一人吹奏蘆笙,其余男舞者吹芒筒,女舞者進行徒手舞蹈,男舞者則以腿部動作為主。它主要包含有三步一踢、抬腿顛跳步、三步一踏、錦雞步等等。三步一踢的做法是以背對站立準備,邊往前走動,雙手跟隨身體的動律進行微微擺動,身體時而左擰,時而右擰。抬腿顛跳步則是舞者們面向圓心站立,以屈膝、踏地為主要動作,將腿部重心左右移動。三步一踏與三步一踢相似,膝蓋屈伸,兩腳形成小八字位。錦雞步是以模仿雞的形態為主,雙手向兩側45度打開,雙手手心向下,以手腕為原動力進行上下劃圓運動,膝蓋則是有動律的上下微微顫動。護雞崽則是芒筒蘆笙舞的代表性動作,它與錦雞步動律相似,第一個人做錦雞舞姿,其他女舞者們雙手抱著前面舞者的腰。進退悠抬步則是圍城兩個圓圈,里圈是男舞者們吹奏,外圈則由女舞者們雙手前后擺動,腳下步伐以悠腿和抬腿為主。扛木頭則是吹芒筒舞者的特有動作,它由三人站成一排,腿部動作是相互勾腳抬起左右交換,身體隨之左右擺動。
三、結語
苗族蘆笙舞有的是祭祀性,有的是禮儀性,有的是表演性。它屬于苗族文化的體現,承載著苗族人民的信仰。黃平蘆笙舞大部分在節慶日表演,能促進民族團結,也是對該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推廣。這種是文化的交流,也是培養好民族的認同感的方式,積極推動了民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資華筠,王寧.舞蹈生態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修訂版)[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3.
[3]楊正權主編.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7.
[4]中國民族民間舞舞蹈編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M].北京:中國ISBN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