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泓鍇
摘要:山陜兩地歷來因為歷史文化、地理位置等的相似而常被大家拿來比較,在音樂方面民歌《走西口》無疑是兩地燦爛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瑰寶。兩地民歌《走西口》在相似的同時也有不同之處。本文將以河曲、府谷兩地民歌《走西口》為例,從背景、歌詞、音樂三方面入手進行對比。
關鍵詞:走西口? ?山西河曲? ?陜西府谷? ?異同對比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026-02
國民歌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據不完全統計,漢族民歌有9000余首,山陜民歌作為漢族民歌的代表在其中占有相當數量,《走西口》在山陜民歌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民歌《走西口》數量眾多,現取兩首最具代表性的《走西口》進行對比研究。河曲府谷兩地地處秦、晉、蒙交匯地帶,由于地緣位置相鄰和歷史文化相近,兩地民歌《走西口》在眾多方面相似。但民間音樂具有地域性,其方言“十里不同音”決定兩地《走西口》在相似中不同。本文從背景、歌詞、音樂三方面入手簡要分析兩地《走西口》的異同。
一、相同的歷史背景
當地流傳歌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反映當地民眾生活的艱辛。清光緒三至五年,在黃土高原一帶出現近代最嚴重的旱災“丁戊奇荒”,餓殍遍野。為了生存山陜男人背井離鄉外出謀生。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走西口的人數之多,使它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之一。男人們走西口,淚別父母妻兒;女人在家中艱難留守,日夜祈盼親人平安歸來。離別時唱《走西口》,思念時唱《走西口》,以“走西口”為題材的歌曲就此誕生,與走西口的歷史一樣年久綿長。
二、歌詞上的同中有異
兩首《走西口》同為描寫夫妻生離死別的悲苦,期間并沒有華麗辭藻,只有妻子對丈夫的叮囑和挽留,雖無炫麗的情話,但這細微之至地樸實語言,更能體現妻子對丈夫的深愛與不舍。歌詞中經常出現方言,使歌曲純樸自然,也更簡潔地表現出老百姓的真摯感情。《走西口》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土話、白話,才真實的反映出走西口人心中的無奈無助。這土得掉渣兒的歌詞卻美的撩人,才最接地氣,貼近生活,易于流傳,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蕩滌著黃土地泥土的芬芳,流淌著黃河兒女的激情,直戳人的心靈,使人淚目,回味無窮。
單從出門前的歌詞進行對比,兩首《走西口》還是略有出入。河曲《走西口》中妻子對丈夫的叮囑非常細致,體現出山西女人的細膩,同時還加入與丈夫的對話,使情節更加真實、豐滿。府谷《走西口》沒有瑣碎的千叮嚀萬囑咐。篇幅短小是沒有太多細節的原因之一,但這也和陜西女人的大氣、獨立不依有關。周秦漢唐十三朝古都建于此,陜西女人經歷過大場面,見過大世面,這種大氣是骨子里頭的精髓,是氣質上和文化上的大氣。
三、音樂特征的分析
(一)樂曲的段落劃分同中有異
分節歌是同一曲調反復多段歌詞的歌曲形式。兩地《走西口》都采用了分節歌形式。每段落包含兩樂句,每句中又包含兩樂節,且都為一段旋律對應三段歌詞。不同于通譜歌,分節歌不斷強調旋律,可以讓曲調深入人心,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與傳唱。
雖同為分節歌,但其樂曲結構劃分上有較大出入。府谷《走西口》篇幅上較短小,只有一個樂段,旋律部分一共有兩個樂句,每樂句各有兩個等長的樂節,它們將樂句一分為二。河曲《走西口》篇幅則大了很多,一共有三個樂段,第一樂段共兩個樂句,每句兩個樂節,但不同的是第二個樂節比第一個樂節多一小節。第二樂段的旋律是第一樂段女聲改為男聲的重復,但歌詞改為男聲的對話。第三樂段也是兩個樂句,每樂句分兩樂節,第二樂句篇幅長于第一樂句,同時在第三段反復結尾3房子處兩句“生死也要回到家門口”對結束部分進行補充,將分別時的擔心表現到了極致,也使全曲結束感更強。
(二)調式調性的運用異中有同
同西洋大小調在色彩上對作品的詮釋一般,不同民族調式也可以渲染不同色彩,以營造不同氛圍,烘托作品內容及人物感情。
河曲《走西口》調式分成前半段“哥哥你走西口”“哥哥我走西口”的七聲清樂C徵調和后半段“緊緊地拉著哥哥的袖”的七聲雅樂C徵調。在兩種調式共同作用下,調式不再單一,色彩更加豐富。不同于河曲《走西口》出現了轉調,府谷《走西口》通篇為五聲F徵調式。其中一個原因是篇幅短小,無法進行轉調,但這也使府谷《走西口》旋律更加簡單,比河曲《走西口》更易傳播,更易被世人所牢記。
兩地《走西口》不論是五聲七聲,都是以徵調為基礎。徵調式風格活潑,具有明顯的大調色彩。兩地《走西口》雖為離別的悲歌,但由于兩地開朗奔放的地方性格,民歌《走西口》的調式采用了色彩明亮的徵調式。
(三)旋律進行同中有異
經過分析譜例后,發現兩地《走西口》旋律在每一句的結尾都是下行進行。府谷、河曲下行的句尾,加以中速偏慢的節奏,都流露出一種沉重悲傷的情緒,以此體現離別的不舍之情。
兩地旋律進行時的跨度卻有很大的出入。河曲《走西口》的旋律進行以四五六度跳進為主,全曲最高最低音的跨度達十二度,有很大起伏。在短短四小節的樂句中,出現一個六度上行跳進、一個五度下行跳進、兩個四度下行跳進,這都渲染出人物情緒的激動,極為逼真地還原離別時妻子的痛苦悲傷。與其說是一條條跳進的旋律,倒不如說這跨度是妻子的哭腔,是對新婚后便分別的哭訴。不同于河曲《走西口》,府谷《走西口》更偏向二、三度級進。平穩級進的旋律,營造出一種離別時的憂傷,和河曲《走西口》跳進渲染出的悲痛略有不同。
(四)節拍節奏運用的不同
府谷《走西口》運用拍的節奏,河曲《走西口》用了拍。? ? ? ? ? ? ? ? ? ? 兩地所用的節拍不同,其原因和兩地民風分不開。陜西人較山西人更為耿直、潑辣體現在音樂中,是拍在音樂上給人干脆利落的感受。而河曲《走西口》運用多體現抒情委婉拍,是山西人較陜西在音樂上更注重表達情感的體現。
府谷《走西口》切分、附點節奏型大量運用是河曲所沒有的。這兩個節奏型加入使原本級進平穩的旋律不至于呆板。演唱時,切分和附點比其他節
奏型有更強的表現力,切分音由于重音的位移,使歌曲情緒更加激動,附點又制造了妻子抽泣時的情形,這兩個節奏型組合在一起,將《走西口》中的離別之情表現到了極致。
(五)演唱形式上同中有異
兩篇《走西口》都以女聲演唱為主。用女子的口吻訴說對要走西口丈夫的牽掛和思念,能感受出愛人在離別時的不舍、心酸,同時這樣的安排更能打動聽眾,讓人心生對妻子的同情,使人淚目,以此獲得更佳的藝術效果。
府谷《走西口》通篇為女聲獨唱。“送、流、盼……”字字含淚,“妹妹不丟手、妹妹淚長流……”句句凄愴,將骨肉分離時的凄苦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河曲《走西口》則為男女對唱、合唱。男聲的加入并不像女聲凄婉,但是兩人對唱合唱片段卻能最大限度再現夫妻分別的場景,讓人置身其中,大大增強了其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
兩首《走西口》其歌詞、音樂特色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必須把二者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兩首《走西口》在相同中各具其地方特色。歷史背景上兩地《走西口》都是“走西口”事件的產物,都是苦難人民的悲歌;兩地在歌詞上都用了最樸實,最接地氣的語言。但在音樂方面兩地《走西口》除旋律句尾下行進行相同外有很大出入。演員使用上府谷為女聲獨唱,河曲為男女聲對唱;結構上府谷為樂句等長,河曲為樂句長短不一;調式調性上府谷為全曲五聲F徵調,而河曲為七聲清樂C徵調轉七聲雅樂C徵調;在旋律起伏方面府谷采用二三度級進,河曲采用四五度跳進;節拍節奏上府谷采用拍加切分、附點節奏型,河曲采用拍……此外,兩地地理文化和方言等也對民歌《走西口》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目前在眾多民歌《走西口》的研究中將兩地進行對比的論文還較少,所以特地以此為方向研究,希望可以通過對比研究來幫助演唱《走西口》的人更好地區分、理解、掌握兩地特色,同時對研究民歌《走西口》的人提供一定的參考。《走西口》集真摯情感、獨特的藝術特色和深刻思想于一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在歌詞和音樂等諸多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色彩。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們對其蘊含的藝術價值有所理會,同時對其音樂語言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注釋:
①《走西口》陜西府谷民歌,中國曲譜網。
參考文獻:
[1]劉苗苗.陜山三首《走西口》民歌比較研究[J].大眾文藝,2018,(04).
[2]張晉俐.“二人臺”《走西口》的藝術特色分析[J].中國音樂,2006,(02).
[3]周淑媛.蜀晉民歌《繡荷包》比較分析[J].四川戲劇,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