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卜念
摘要:油畫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種現代繪畫類別,最初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由意大利傳教士帶入中國,之后在20世紀后期逐漸形成一陣創作潮流,也逐漸成為中國油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創作中國油畫時將大量傳統的民俗形象融入進去,使其逐漸脫離“風情畫”的范疇而突出為另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而這其中所指的民俗形象基本是以當代社會中的民俗現象作為借鑒的。也從此之后,中國的油畫創作迎來一個新的階段,在油畫中融入民俗形象成為當時特殊的時代標志。本文基于此,將簡要探討在中國油畫創作中的民俗形象與其文化意義。
關鍵詞:中國油畫? ?油畫創作? ?民俗形象? ?文化意義? ?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038-02
20世紀70年代末期時,國內油畫創作將民俗形象作為油畫題材的形式逐漸盛行,而且所借用的民俗形象中涉及到非常多的民俗故事,使得這種油畫創作已經完全脫離“風情畫”的范圍,成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文化現象。一般而言,其是指所謂的庶民文化,是多年以來在民間口口相傳的一種心理或行為,或是從語言中表現出來的民俗的行事方式,其隸屬于民俗學,而研究民俗題材油畫的流行與落后也是當代油畫界需要深究的問題[1]。
一、中國油畫創作簡述
20世紀70年代末期,作為傳統文化一部分的油畫藝術正面臨著轉型與分解的困境,當時正值“十年文革”時期,虛假的英雄主義與理想主義占據高峰。而在此情況下,基于對這些社會情況的思考,油畫創作領域一度產生所謂“傷痕”文藝、鄉土寫實、新古典、理性主義等新興油畫思想,這些作品里,有一部分可能在無意之中借用民俗形象作為參照,從此也開啟了民俗形象介入油畫的歷程。
在此之中的民俗形象油畫可以借用著名畫家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作為參考分析,在其中的《朝圣》更具分析探討意義。觀察整組組畫,可以明顯發現整組作品的基調就是“世俗”二字,無論是畫作環境,還是人物描畫,均來自于民俗場景,也均透出濃濃的世俗氛圍。而這樣通過客觀的世俗真實,讓人們真正認識到并思索現實的民族的生態,這種完全近距離的“凡俗形象”,會給觀賞者帶來巨大的震懾與共鳴。
而從此種“凡俗形象”中透漏出來的,是具有群體概念的“自然人”與傳統文化理念的“社會人”的差異,“社會人”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同時也具備著分明的性格與社會特質;“自然人”更明顯的是生理特征,個性心理特質則不夠明顯,其完全被覆蓋在民俗文化中,所顯露的也是這些民俗共同體共有的一些心理特征:其通過當時社會上典型的民俗文化內容取代“社會人”的個性與共性。
而在新時期的藝術發展時期,西方的油畫界也出現改變,極簡主義和觀念主義逐漸成為油畫的主流,敘事性主義被逐漸淡忘,視覺領域的藝術形式開始借助新媒體發展成新的藝術形式。這一思想潮流逐漸傳至中國,其處于變革中的狀態也逐漸改變著人們的視覺觀念。因為國家有著長時間的封建保守歷史,使得中國民俗處于發展極度緩慢、極度落后的狀態,封建意識與民俗本身的約束力互相交織,加上民俗的積極面與封建意識的陰暗面共存,也讓民俗意識及民俗行為等被留存,成為中國民俗的原始化、封建化的特點。而這些原始的、封建內容在經過長期流傳后會產生較多盲目與神秘性質,而經過傳承后,在當代社會中已經成為頗具奇異色彩的文化,尤其是在邊遠地區及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其日常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節慶民俗文化、民族信仰、祭祈占卜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習俗并存。畫家們喜好在作品中添加民俗形象的原因也是體現在其能夠較充分、集中的表現出民族的心理素質與民族風貌,而其對于社會的批判是對長期停滯的社會經濟文化的反思,注重將這種被當時社會遺忘的民俗真實表現出來。雖然利用以這類民俗為載體所繪出的社會畫像不夠準確,卻契合人們的心理,也使得許多畫家都紛紛踏入其中,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二、中國油畫創作中的民俗形象分析
將民俗形象作為載體的中國油畫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俗風情畫雖有一定相似,但二者的本質全然不同,主要可以從油畫創作的文化觀念、創作題材、創作手法上發現不同。
文化觀念方面,二者均可以反映上層文化,不過傳統民俗風情畫重點反映為風土人情的本身,整體來看,其表達為對自然、對人生的贊美之意,是一種接受歷史文化的姿態;而民俗題材的油畫重點不在于民俗自身,而是民俗世界反映在現世帶給人們的啟示,更注重表達出民俗的傳承。民俗現象依然存在主要是依靠著其傳承性,而這種傳承性主要來源于底層文化中的生生不息、墨守陳規,并根據這種特點留下許多不受現代文明影響也未與外界交流的民俗形象,但也是最原始的民族物質風貌及最原始的審美觀念與價值。
創作題材方面,傳統民俗風情畫多選取一些普遍,大眾接受度較高的片斷或完整的民俗現象,或指是單純的民俗、古風描繪;而民俗題材的油畫更多的選擇陌生、晦澀的某一個民俗現象保留下來的真實面貌,并以此去刻意描繪出世俗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民俗現象的特征,其不會表達出完整的原始風貌或民俗活動形式,其屬于當時時代,有著特定的某一時代的時代特征。
創作手法方面,傳統民俗風情畫更側重于發揮整體的情調,從畫作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于現實的喜好,基本是其世俗生活的理想化表現;民俗題材的油畫則更側重表達民俗現像的真實性,或其心理描繪的現實性特征,可以更清晰的體現出當代人民在世俗生活里的心理狀態或視覺觀感,等同于以現在的位置去觀察以往的民間,去觀察那時的風土人情與世態習俗,并通過各種藝術手法以極度真實的思想去勾勒出民俗形象的傳承者的個性或共性風貌,也具備一定的積極干預能力,這也是我國現實主義藝術發展的體現。
民俗題材油畫雖然在20世紀后期較為普遍流行,但并未在后來成為當代油畫的主流形式。究其原因,是因為其所反映的現實可以反映出社會生活中一定的矛盾,但因為其本身題材的局限性使其無法反映出現實社會的本質問題,其也無法將對民俗文化的追蹤與再現上升為對創新民族文化的思考,其所表現出的圖像符號沒有也沒有完整的發展關系,無法讓人們認識到完整的社會形態,藝術觀念一度停頓。
三、中國油畫創作中的文化意義分析
民俗文化作為原始文化,很多在其產生和在現今的含義完全不同,在某種情形下,后者僅代表意義的延伸,有部分卻正轉向另外的意義。這也代表,正確認識民俗的現代意義,也能夠正確地看待民俗文化的發展及其文化傳承。民俗形象從民俗現象中衍生出來,而我國的民俗現象已經同歷史一樣,延續幾千年,且在當代社會仍具有很高的影響與作用。經由油畫創作,精神層面的物質得以被記錄、保存,也使民俗文化有效傳承。在20世紀后期,我國的民族文化逐漸受到現代化觀念的沖擊,各種現代化的藝術思潮對油畫領域造成重大影響,民族精神幾近無存。民俗文化雖然也受此影響,但仍將一些民俗現象保留下來。而這些民俗現象被油畫家借用在創作中,也從中產生不少展現歷史面貌的油畫作品。但是,雖然油畫作品中展現出一定的民俗文化,但因為民俗文化當時歷史階段的產物,到后期也逐漸被主流意識所拋棄。
而中國油畫創作中的民俗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將民俗文化傳承下去的重任,這同時也是其深處的文化意義。此處必須要提到心意民俗,心意民俗也是民俗現象的一種,而因為其具備著較強的世俗性,也使得其被主流觀念排斥,主要是其中的包含著一定迷信成分的俗信行為,這與現代的文明觀念相悖,這也是近代油畫未出現心意民俗作品的原因。但中國油畫創作的民俗形象將這一現象改變,油畫創作者將一些俗信行為呈現在畫面上,將其中的合理與不合理成分統統展現出來供世人思考、評價,也能從中發現畫家的民族觀與價值觀。實際上,這等同于將民俗形象上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并使其被主流觀念認同。
參考文獻:
[1]史小可.民俗文化符號在當代油畫語言中的重構與轉換[J].民俗研究,2019,(01).
[2]朱克迎.淺談農村小學人文素質培養——基于音樂教學中的聽覺訓練[J].黃河之聲,2019,(13).
[3]王先秀.民俗文化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評鑒,2018,(07).
[4]楊也柒.我國當代油畫藝術與傳統文化精神的融合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8,(19).
[5]范本勤.大眾文化對當代中國油畫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7,(12).
[6]羅園,張澤同.論中國油畫創作中的民俗形象與文化意義[J].明日風尚,2017,(07).
[7]王一笑.試論我國民俗文化對新時期油畫創作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