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彥子
【摘 要】文章從信息傳播模式、新聞工作方式等角度入手,分析了新媒體時代對突發事件電視新聞報道的影響;圍繞拓寬信息采集渠道、充分運用專業能力以及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三個方面,提出了新媒體時代突發事件電視新聞報道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 網絡平臺 ? 新聞工作者
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能是突發事件的記錄者和傳播者,繼而形成了事件過程“邊發生,邊發展,邊發現”的新型傳播模式。甚至在一些巧合情況下,還可能出現記錄行為先于事件發生的現象。在此背景下,傳統的電視新聞報道方式受到了極大沖擊,因此有必要進行工作策略的及時調整、全面優化。
一、新媒體時代對突發事件電視新聞報道的影響
在以電視、報紙等新聞載體為主的傳統媒體時期,突發事件往往是基于“發生—發展—發現”這一模式進行報道的。因此,從突發事件的發生到相關信息進入公眾視野,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但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應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進行突發事件的記錄、表達與傳播,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是新聞報道的執行者。這樣一來,傳統中突發事件本身、新聞傳播者以及信息獲得者三者間的隔閡障礙被全面打破,形成了近距離、快速化的新聞報道傳播模式。同時,在新媒體時代人民群眾不再拘泥于被動接收信息、等待新聞結果的角色中,而是通過平臺交流、線上討論、網絡搜索等手段,與電視新聞的報道主體積極展開多元化互動,以此獲得全方位、多角度的突發新聞信息,滿足自己對社會事件的了解需求。
除此之外,新媒體時代對電視新聞報道本身的工作方式也產生了極大沖擊。在傳統媒體時期,受制于新聞事件的突發性特點,新聞工作者往往只能對已發生的現場情況做出了解和跟進,而無法對事件發生前的相關信息進行直觀化、立體化采集。而在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報道的素材來源得到了極大拓展,新聞工作者可通過網絡獲取到不同拍攝角度、不同記錄方位的影像、圖片、錄音等即時性自媒體資料,從而對突發事件進行全程化的認知。因此,在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過程中,以電視為主的傳統媒體往往對自媒體資源存在較高的依賴性。
二、新媒體時代突發事件電視新聞報道的優化策略
1.拓寬信息采集渠道,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時效性。首先,新聞工作者可置于相對被動的信息采集角色當中,通過微信、微博、豆瓣、百度貼吧等平臺進行現有新聞資料的廣泛收集,從而在即時性網絡通信的支持下,掌握“第一時間”的突發事件信息,甚至將“第一時間”精確到具體的幾分幾秒。例如,在2015年“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發生時,有網民在第一時間用手機錄制了現場視頻,并發布到了微博平臺當中。短時間內,相關視頻下方留言區就出現了大量評論,其中不乏有事故區域周邊人員對自身見聞的文字、圖像還原,這為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報道信息采集提供了極大便利。其后,通過采集、比對和整理大量的可用自媒體資料,相關電視媒體面向社會發布了具體的新聞報道。
其次,新聞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通信互動性,打造出一批“自媒體記者”,鼓勵和引導人民群眾通過網絡進行突發事件信息的主動傳遞,進而化被動為主動,在最短時間內將新聞資料為己所用。例如,當前許多新聞記者、新聞編輯、電視主持人都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以此作為與網民進行雙向互動的平臺窗口。在此背景下,一旦網民在生活中發現突發事件,便會在第一時間通過錄音、攝像、拍照等方式進行記錄,并隨機發送給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其后,新聞工作者對同一時段的大量私信內容進行整合分析,即可明確突發事件的各類要素,并將其作為編輯新聞內容、開展報道活動的重要依據。
最后,在拓展信息源、享受新媒體“福利”的同時,新聞工作者還必須堅持自身作為突發事件報道者、傳播者的嚴謹性和客觀性,有方法、有底線地對各類網絡資源進行篩選審核,提高電視新聞報道的可靠性。例如,在微博平臺中采集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時,新聞工作者切忌直接參考或使用網民拍攝上傳的視頻內容,而是應通過搜索關鍵詞、主動創建新聞話題等方式,進行同一事件下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多種資料的全面分析和逐個比對,最終理清時間、地點、人物、進展等要素的整體脈絡,做到去偽存真、還原實情。
2.充分運用專業能力,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深度性。目前,受惠于各類終端設備與社交平臺的應用普及,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一無準入門檻、無技能要求的主體角色,與專業新聞工作者的能力素養仍存在較大差距。例如,普通民眾對新聞事件的評價與認知,會受到社會地位、觀察角度、文化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不同程度的主觀性與片面性,其所輸出的信息資料雖具有一定傳播價值,但仍不可作為標準的新聞報道。而對于記者、編輯等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來說,電視新聞報道是一個系統化的工作過程,其包含有分析、判斷、解釋、編輯、審核、發布等多項環節,因此具有高水準的客觀性與權威性。基于此,新聞工作者在圍繞突發事件進行電視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必須靈活運用自身的專業技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職業素養,致力于尋找到事件報道的最佳切入點與最優表達方式,以確保廣大民眾不會產生認知分歧。這樣一來,電視新聞報道才能不斷提升對突發事件重點信息的挖掘深度,受到人民群眾的信賴與認可。
3.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價值性。電視新聞報道傳播質量會對社會環境的和諧穩定產生直接影響。在新媒體時代,專業的電視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將網絡環境視為信息采集的重要陣地,更要著眼于各大新媒體平臺的輿情風向,并據此開展信息解讀、事件分析、駁斥謠言等一系列的輿論引導行為。
三、總結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傳統新聞報道模式順應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現階段,突發事件的信源渠道、傳播方式、素材內容都發生了極大變化,要求新聞工作者及時拓展信息采集渠道,迎合發展契機,穩固電視媒體的權威性與影響性,為廣大民眾提供高價值的新聞報道。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劉昊南.新媒體時代突發事件的電視新聞報道策略[J].傳媒論壇,2019,2(02):39-40;[2]劉虹驛.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的電視新聞報道策略[J].采寫編,2018(06):74-7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