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令慧
摘要:民族音樂演奏教學在高中演奏模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促進學生理解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情感重要的渠道。在當代流行文化風靡全球的形勢下,學生民族音樂審美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離,因此,高中演奏教學中的美感教育是解決民族音樂審美問題的重要法寶,同時它也對于培養學生理解民族音樂,深化民族情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美感教育? ?演奏教學? ?民族器樂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102-02
在2017版《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課程設置的六大模塊中,其演奏模塊是“以器樂為媒介表現音樂、抒發情感的藝術形式,是培育學生藝術表現素養的重要途徑”,是具有較高實踐意義的音樂課程。演奏教學是通過了解音樂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演奏方法,在體驗器樂演奏中提升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然而在實踐教學中,筆者發現,部分高中生對傳統民族器樂音樂作品學習存在懈怠,他們更熱衷于對流行音樂器樂的演奏,雖然高中教材中涉及了不少傳統民族器樂的教學內容,而教師們努力嘗試引導學生對傳統民族器樂音樂作品的分析、理解,可效果依舊不理想。
而音樂,作為一門具有體驗性審美性較強的學科,它是由多種音樂要素、音樂風格以及作曲家賦予的音樂情感、時代特征所構成的。因此,在演奏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民族器樂音樂作品自身的美的特性和內涵,啟發學生從音樂的要素,風格、情感等進行美的體驗和感悟,進而發現民族器樂音樂美的特征和價值等,這也就是所謂的音樂“美感”的培養。
一、民族器樂演奏教學中美感培養的重要意義
蔡元培曾說:“一個沒有審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惡美丑的”。在音樂這門聽覺藝術中,審美感知聽起來是一個簡單的過程,然而,它除了聽覺上的審美,更重要的是音樂背后深遠的文化意義感知的過程,這樣看來,音樂審美過程是具有邏輯判斷和思考的過程。因此在演奏教學中,美感教育是培養學生發現民族音樂中美的特征,感悟民族風格獨特的音樂美重要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也是學校教師應為之努力的方向。
(一)有助于對民族音樂作品的理解
我國傳統民族器樂作品大都具有與西方音樂作品不同的美學“意境”“情濃而藝遠,景清而心淡”是民族器樂音樂作品獨特的審美。所以,在傳統民族器樂作品中更多的是直接抒發人的情緒情感的,如《二泉映月》,更或者是借物言志、借景生情,講究意境、神韻表達以及虛實結合的樂曲。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于其民族音樂作品“萬物景情融,虛實亦由心”的美的感悟是遠遠不夠的,他們只知其美,不知其如何美。然而,作為一個音樂表演者來說,如果對與作品的內涵文化沒有深刻的美感體驗,就不能夠深入感知民族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懷。因此,在演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更需要通過對民族音樂美與文化內涵的分析和引導,深入了解其音樂背后的深層內涵,啟發學生對于民族音樂作品獨特美的感知,從而增強對民族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從而在演奏中更好的進行二度創作。
(二)有助于提高民族器樂演奏表現水平
中國民族音樂在音高方面的特點是“聲可無定高”,如很多民族樂器中都有吟、揉、滑等指法,使聲音產生波動,余音裊裊,獨具韻味,這些指法是在民族樂器學習過程中的必備指法,在很大程度上,它們決定了樂曲的音色和風格。然而,要感知理解,從美學的角度去審視民族音樂的美感,感悟民族音樂的特點對高中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的。很多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并沒有感受到這些演奏技巧帶來音響上的獨特民族韻味,因此演奏表達不清晰,甚至因個人喜好隨意刪減。美感教育是演奏教學和演奏表現的動力,它能使演奏者對力量的控制、強弱的控制、音色的錘煉、音樂情感的把握以及藝術表現力等達到完美境界。美感教育培養就是通過課堂教學的藝術實踐,訓練和強化學生對演奏藝術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從而才能啟發學生在演奏中正確處理民族器樂作品中的演奏技巧和指法的演奏以及音樂情緒情感的表達,使學生逐漸形成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從而能用豐富的感情處理各種藝術作品。
二、民族器樂演奏教學中美感培養的幾點建議
提升音樂表演中音樂作品的演奏水平以及音樂表現力,就要從美感培養入手,從理解音樂美的內涵開始。筆者針對民族器樂演奏教學中,美感培養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音樂要素感知
對于有一定音樂基礎的同學來說,傳統民族器樂音樂與西方器樂音樂有一定的差距,傳統民族器樂音樂首先從音樂演奏風格上就有別于西方器樂音樂,民族器樂的演奏注重“形神兼備”的意境之美,例如初步學習古琴演奏中,重在要引導學生感知古琴“悠遠、蒼古”的音色,其演奏方法中音質多有散音、泛音、按音;右手彈奏,左手潤腔,各種技法的結合,而使古琴發出多樣的音色和具有豐富的潤飾旋律的可能性。對于古琴技法與其音色的結合而產生的意境之美,是教師啟發學生音樂美的感知的首要任務。對于初學演奏者而言,在琴音中所得的音樂感悟更多是體會音色和旋律上,而古琴的太古之韻,往往是不容易讓初學者體味到的。在進行演奏教學中,教師要將其意境與音色產生的關系深入發掘,進而引導學生感知傳統民族音樂中正平和、寧靜致遠、天人合一的意蘊。
(二)情感引導
情感是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審美的開始,也是核心,表演藝術不僅通過藝術表演表現出音樂的美感,還要和樂曲等和作曲家在情感上達成共鳴。在這樣超越時空的藝術溝通下,音樂作品就成了連接演奏者和作曲家溝通的主要渠道,所以,要準確表達其作曲家賦予其的音樂情感,就要深入發掘作品中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情感體驗,設身處地的了解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情感。因此,在民族音樂演奏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音樂作品,將音響效果表達和情感結合,引導學生想象音響效果表達出怎樣的音樂情感,從而在整體上把握理解作品中的情緒表達。在《金蛇狂舞》器樂合奏中,具有民族特點的“螺絲結頂”演奏技法上,教師要通過對層層遞進的音樂表達情緒的分析,引導學生體會感知民族音樂中表達節日氣氛、以及音樂情緒的方式,從而在演奏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理解音樂作品,并提高其音樂演奏的表現力。
(三)文化熏陶
要提高其演奏水平,以及演奏中音樂作品的美感,應要深入理解其民族音樂的內涵,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在實踐教學中,依靠對某一音樂作品的講解以及通過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文化修養和民族情感更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音樂文化內涵的積累、民族音樂美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這需要長時間的音樂文化積累和拓展,需要教師在進行演奏教學中,更加注重其民族音樂作品文化內涵的擴展,不應急于講授技能方面的知識內容,而是先從情感上、文化背景上啟發學生對民族音樂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日積月累的音樂文化內涵的拓展中,循序漸進提升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以及對民族音樂美的感悟。
(四)創設表演實踐
培養學生音樂表演的美感方法之一是根據不同民族音樂作品的特點,創設不同的實踐表演。音樂實踐是體驗感知民族音樂,深入理解民族音樂特點,感悟民族音樂情懷較為有效的方法。在短短的課堂中,教師可以選擇具有民族風格特點的和實踐性的民族器樂音樂,課下由學生自己去了解作品的內涵,然后再課上組織編排演奏,通過學生演奏,小組評比或者教師點評的方式,使學生在音樂表演實踐過程中,自主獲得對民族音樂作品文化內涵的感悟,對民族音樂文化美的體驗,以及對民族音樂情感的升華。
以上內容僅是筆者針對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對于民族性音樂美感受不足而進行的一點思考,在這個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下,民族音樂更是需要我們亟待弘揚和傳承的,而課堂教學是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師在進行研究教法的同時,要關注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感悟民族音樂的美的價值。“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對音樂教育的探索不應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而是要從實際出發,探索真正符合學生發展的音樂教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錢建明.論音樂表演中的藝術個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6,(01).
[3]孫虹.談聲樂教學中美感意識的培養[J].學術論壇,2006,(01).
[4]李菁.民族器樂傳播的現實意義研究[J].戲劇之家,2019,(03).
[5]黃文君,隨欣.中國傳統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性[J].教學研究,2019,(10).
[6]譚水清.意韻一古琴藝術表現之精髓(上)[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