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怡君
摘要:隨著現在物質生活的發展,人們對個人的精神需求也日益提高。選擇鋼琴作為課外功課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但是要將鋼琴彈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過硬的基本功做基礎外,還需要良好的樂感,對樂曲的理解能力、表現能力等,以達到最終對聽覺美的需求。在當代的音樂教育實踐中,巴赫的復調音樂對鋼琴學子來說是一門必修課。本文將通過對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6進行研究,使學習者更能了解巴赫,學習彈奏巴赫的作品,通過巴赫的作品培養一些必要的技術和感情基礎。
關鍵詞:巴赫? ?鋼琴? ?復調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106-02
巴洛克風格指的是歐洲的一種建筑、繪畫、音樂等藝術風格,是受到文藝復興運動的沖擊后的一種較為新潮的文化現象。巴洛克風格于16世紀最早產生,在18世紀發展到了頂峰。“巴洛克”一詞來源于意大利語Baroque,也有人認為它是由葡萄牙語Barroco演變而來,意思是不規則的珍珠。在當時的歐洲社會,藝術主要是為上層社會服務,為了迎合他們的審美趣味,巴洛克藝術風格整體上呈現出宏大奢華且富有戲劇色彩的特點。古典主義認為巴洛克一詞是對文藝復興的一種輕蔑和挑戰,同時還認為這種藝術并沒有積極性。但就目前來說,人們對巴洛克音樂逐漸接受,認為它不僅僅是一個獨特的藝術形式,而且還影響著其他音樂藝術的發展。巴洛克音樂中有著藝術家的靈魂,他們通過一定的寫作手法來將自己的想法得以表達。在中世紀,人們普遍采用紐姆譜的記譜方式,這種記譜法不能記錄音具體的高低以及長短。但是經過一些音樂家的改良,到了巴洛克時期,人們已經可以用較為科學的方法記譜,也正是得益于此,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不斷涌現。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出生于德國的一個音樂世家。受到家族的音樂氛圍的不斷熏陶,巴赫愛上了音樂。在巴赫中學畢業后,他就開始了音樂生涯,曾擔任過多處的教堂和宮廷的樂師和管風琴師。在他的一生中,創造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鋼琴曲、管風琴曲、聲樂曲等體裁。在他的這些音樂中,風格較為多變,但總體來說是深沉的,內在的,既充滿著高度的邏輯性,又具有內在的哲理性,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他的音樂中有著極其豐富的生活感受,生活給予他太多的苦難,但是他仍然認為一個人需要有崇高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以及自我犧牲的精神。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上卷寫于科滕時期,即1717年到1723年間,被譽為“鍵盤樂的舊約圣經”。而BWV846則是其中的一首,它展現出了巴赫高超的寫作技術,這首曲子的賦格極富歌唱性,被人們廣為流傳彈奏。而其彈奏的方法也可以舉一反三,借鑒到其同類型曲子的演奏練習之中。
一、突出練習聲部的層次
在一般的鋼琴樂譜布局和人們對樂譜的理解和演奏過程中,相對于右手而言,人們更偏向于減輕左手的下鍵力度。一是因為左手的運動機能比右手稍弱一點,二是在我們常見的曲子的結構中,左手一般作為右手的伴奏聲部與主旋律應和著主旋律出現。但是當彈奏這首曲子的時候并非如此,這首曲子是四個聲部,每個聲部各自獨立卻又相互融合。巴赫的音樂強調手指的獨立性,強調音樂的聲部感。在進行這首曲目的演奏的時候,需要演奏者注意各聲部的層次感,在一個聲部出來的時候需要選擇正確的下鍵方式進行突出。這首賦格由中聲部開始,依次加入上聲部,次中聲部和低聲部,這其中的聲部之間音不能太過粘連,也不可以太過獨立。若是過于粘連,音樂效果會感覺拖泥帶水,使聽眾昏昏欲睡,若是太過獨立,則沒有協和感,這就需要每個聲部相互配合,達到一種聽覺上“和”,才能起到良好的演奏效果。在練習這首曲子之前,需要演奏者在開始彈奏之前先清楚各個聲部間的關系,進行各個聲部的獨立訓練,理清聲部之間的問題,如若還不明朗,可以采取查閱文獻的方式進行學習以便于增強對這首曲子的理解感受。
二、鍛煉音樂的線條感
音樂是由音樂線條組成的,音樂旋律的發展不可以缺少音樂線條。也正是因為線條的存在,音樂才能出現它的旋律發展,使聽眾更能理解旋律的走向以及情感的表達。巴赫音樂的一大特點就是線條感。與浪漫時期樂曲線條的處理不同,巴赫的曲子線條應是在宏觀印象和整體風格的完整。在巴赫的BWV846的賦格曲中,它的旋律輕柔,寬廣流暢,富有歌唱性。所以在彈奏前,需要對音樂線條在腦中進行設計,思考如何才能夠使音樂表現的流動且充滿美感。在進行演奏時不僅僅要注意主題的突出,更要注重其他聲部的襯托。這需要演奏者勤聽大師錄音,仔細感受作品里的線條變化,理解各個聲部的模仿和交替,體會聲音的變化處理,培養多聲部聽覺能力。除此之外,演奏者還需具備良好的對音樂的控制感,正確控制音樂線條中的漸快與減慢,切忌忽快忽慢,以使整個音樂作品流動而富有生機且可以得到聽覺上的美感。
三、鍛煉演奏者對下鍵力度的控制
受到當時的音樂條件限制,這首賦格的表現進行并不很明顯。但是這首曲子的主題一共出現了24次,如果不將力度做出任何變化,那么整個樂曲無論是對演奏者還是聽眾都是索然無味的。因此,演奏者還需思考如何安排力度的變化的問題。在賦格第一小節和第十四小節開始時候,主題可以選擇稍弱的力度進入,隨后根據需要進行不同的安排。這需要演奏者對這首樂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整體的安排,也需要演奏者不斷鍛煉自身手中內在的力度,著重練習對各個聲部的處理的控制力,通過細微的力度變化展現所需要的情感表達要素。在正式練習這首曲子之前,演奏者可以做一些幫助控制手指的練習,認真體會不同的下鍵力度所帶來的聽覺上的變化,熟練進行不同力度的轉換。
四、穩定速度和節奏
在演奏任何作品時候首先注意對節奏和速度的整體把控對演奏者來說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在不同時期,人們對節奏和速度的要求不同。而巴赫的曲子一般節奏和速度基本要求是盡量保持平穩的狀態。且按照當時的鋼琴條件的制約以及大眾的生活節奏情況來推論,這首賦格的速度一定不是過快的且全曲應處于一種基本節奏之中。在進行彈奏練習的時候,需要靜下心來盡可能穩住拍子,盡量保持音樂在一個勻速運動的拍點上。但是到最后的結尾,可以根據所需要的表達要求來設計合適的拉寬處理,以達到聽覺上的完整感及美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結尾不宜過分拉寬,過分拉寬在聽覺上會感受到不和諧,顯得曲子拖泥帶水,毫無生氣。
五、鍛煉觸鍵感覺
在巴赫的年代,古鋼琴作為一種潮流樂器盛行。由于古鋼琴在制作時候的材料和制作工藝與現代鋼琴的不同,而且在現代社會,現代鋼琴基本替代了古鋼琴成為了人們日常常用的練習樂器。因為現代鋼琴在觸鍵以及音色更加順應時代的發展人們聽覺審美的需要,使得古鋼琴漸漸沒入歷史的塵埃中。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沒有好的實物參照造成了許多演奏者對古鋼琴的構造以及音色的不了解且對其彈奏效果不明確,在觸鍵時完全按照平常的樂曲來進行下鍵處理,這樣是十分錯誤的。對于這首賦格曲而言,正確的處理彈奏效果應該是深沉如歌的。這要求演奏者需要充分使用手指尖的力量,觸鍵必須結實有力,正確練習和運用連音奏法。
六、結語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天才藝術家,《十二平均律》更是人類藝術的瑰寶。有人說過:“巴赫音樂中的多聲思維,無與倫比的結構,激發人對控制和張力的興趣:巴赫音樂近乎神學的語言,一部精神啟示錄。使人類對內在力量賦予更多的憧憬”。巴赫對十二平均律的完美使用,不僅對于后世的音樂創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也為鋼琴學習者提供了完美的練習范本,受到了音樂界極大的重視。在練習的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多方面進行練習協調,對于一首曲子的演奏不僅需要手指上的功夫還需要聽覺上的敏感。二者相互結合,可以使音樂更具有美感,使人們對彈奏出來的音樂擁有更深刻的共鳴。長此以往,演奏者會對此類型的曲目擁有較好的演奏方法,而這種演奏方式還可以運用到其他相似的曲目中,獲得較好的演奏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曉婧.演奏巴赫鋼琴作品時應注意的要素——以《平均律鋼琴曲集》為例[J].北方音樂,2015,(01)
[2]袁玥.論鋼琴教學中巴赫復調音樂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5,(09).
[3]陳凱琪.論巴赫的復調音樂對鋼琴學習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19,(02).
[4]陳曉思.巴赫音樂風格淺談[J].北方音樂,2019,(22).
[5]藺瑞.探析巴赫鍵盤復調作品的演奏——以《平均律BWV846》為例[J].黃河之聲,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