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揚?孫鑫杰?趙媞
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藝術品也不斷地發展進化。黑白木刻這一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也發展得越來越時尚,黑白木刻的特殊藝術表現力在當今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黑白木刻是以黑白兩色表現的一種藝術形式,通過點、線、面的結合,以黑與白成就畫面,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本文在分析國內外學者關于黑板木刻研究基礎上分析其美術意義,并就其早期在革命宣傳和現代商業中的兩大應用進行闡述,以期增進大眾對黑白木刻認知的同時為黑板木刻藝術創作提供思考。
關鍵詞:黑白木刻;藝術創作;美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J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0-00-04
1 選題的意義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國民自身的文化素質都得到了極大改善,相應地,人們對藝術、美學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自主式裝飾個人生活起居環境也成為當下潮流,黑白木刻不例外地在這一方面占據了一席之地。黑白木刻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大多數人都認為木刻以黑白為正宗。黑白木刻以黑與白兩個極端的顏色構成畫面,注重點、線、面元素在畫面中的應用,相比于其他繪畫藝術更加單純。木板與刻刀間的碰撞而生的力量之美,加上黑與白的強烈對比,使得黑白木刻的裝飾性更強。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已走出各個美術館,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經常出現的公共場合,融入人們的生活。
2 國內外現狀分析
2.1 國內現狀
黑白木刻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凹凸藝術,一開始是用于復制中國畫。20世紀30年代,新興木刻版畫在魯迅先生的大力倡導下開啟了中國版畫的新篇章。從創作性黑白木刻誕生的那一天起,其便與中國革命事業息息相關,經歷了80多年的發展,在中國的藝術領域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有關黑白木刻版畫的藝術特點以及美術應用,我國學者做了大量的探討。周斌(2009)[1]就黑與白的精神屬性對黑白木刻版畫中的象征意義進行了探討,并得出其具有豐富畫面美感和審美趣味性的用途。谷春梅(2007)[2]在中國畫視角下淺析了黑與白在版畫藝術中的表現。高川(2010)、朱瑤(2014)、王蓓(2015)、何燕(2017)就木刻版畫在動畫設計中的運用做了分析。
2.2 國外現狀
國外版畫的杰出代表有德國版畫、日本浮世繪版畫。自歐洲文藝復興開始,版畫在歐洲得以繁榮發展,以丟勒的版畫最為突出。隨后工業革命,歐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版畫的媒介和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大量的畫家參與到版畫制作中來。發展到現在,國外版畫的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只限于用刻刀雕刻版面,綜合材料的運用給版畫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
3 黑白木刻的美學意義
黑白木刻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其歷史悠久,眾所周知的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便是通過木刻制成的。黑白木刻非黑即白,黑色是將各種鮮艷明亮的顏色帶入無窮的黑暗與激進,白色則讓所有的色彩又升華至無盡的神圣與光明的境地。正是這種色差的沖突和矛盾屬性,賦予了黑白木刻更深刻的美學意義。在一開始,黑白木刻并不是作為獨立藝術存在的,而是用作書籍的插圖制作或中國畫的復制工藝。到了19世紀30年代,從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版畫開始,傳統版畫中的復制木刻發展成了具有創作性的黑白木刻,并帶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所謂黑白版畫藝術,便是以研究黑白規律為核心,通過黑與白兩個極強的對比色來表達大千世界種種物象的特殊藝術語言。
就木刻的美學應用而言,要從黑白木刻的美學本身開始談起。徐冰先生曾說過:“版畫是間接性繪畫,是藝術家通過創作對媒介物進行分析處理后,經過反復的印制,最終該作品以痕跡的形式呈現。”版畫作品與其他描繪性的繪畫作品不同。我們熟知的油畫、國畫,都是通過畫筆,以線條、色塊以至畫面的物象形態,通過畫筆描繪出畫面。畫家的精力用于直接創作,這些創作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不斷添加的藝術。黑白木刻是一種不斷遞減的藝術,以刻刀代筆放刀直刻,在木板上刻出的形通過擠壓形成木刻印痕的線與形,這種線與形有著“刀味”和“木味”的特點[3],與一般的繪畫藝術大不相同。黑白木刻的制作過程也頗有講究,且工序極具復雜性和藝術性。黑白木刻就是通過對這種獨特的語言進行放大與強化,創造出獨特的黑白木刻語言。黑白木刻版畫的藝術特點也區別于其他美學,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首先,黑白木刻創作中需要保留對象原色,以凸顯木味;擅于將“留黑”手法應用于木刻中,對刻畫的形體作必要處理,使其藝術效果逼近版畫。其次,創作者也需要掌握刻板水印的特性,大塊陽刻可以更增添藝術效果。最后,巧妙的構圖和多變的藝術風格烘托作品主題也是關鍵[3]。
以往所說的黑白木刻的間接性,是指通過對木板的鏤刻,印于紙上或者其他材質,利用木板這個媒介,制版轉印的一種間接性繪畫方式,并且有可復制性。復制性版畫到創作性版畫的轉變,應該是從英國開始的。復制性版畫是一門技藝,包括“畫”“刻”“印”3個過程,由畫師完成底稿,再由雕刻師雕刻畫稿,最后工匠用刻好的版來印刷。
4 中西方黑白木刻簡述
19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涌現出大量木刻名家,如德國畫家丟勒和凱綏·珂勒惠支,挪威畫家愛德華愛德華·蒙克,西班牙畫家巴伯羅·畢加索。就丟勒而言,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木刻作品,個個雕工細微,極其精致。其大部分藝術作品以畫面構成中精準的排線布局著稱,特點鮮明,精微細膩,豐富嚴謹。丟勒的木刻版畫中,排列細致而密集的線條隨處可見,如同銅版畫那般。這些平行交叉的線條,加上強烈的光影與結構,大面積的線交織運用。他擅于在錯綜復雜中表現畫面上的明暗。這一特點在他的成名作——15幅組雕版畫《啟示錄》中表現尤為突出。丟勒內心常常積生著對生命的重新審視,在他的這些木刻版畫中,多描繪德國15世紀末發展且混亂的社會環境[4]。當時德國正處于無止境的戰爭之中,饑餓與瘟疫這些社會現象深深印刻在丟勒的版畫中,他以木刻的形式訴諸其內心對黑暗與死亡的恐懼和對美好生活展望的憧憬。我們不難得知,丟勒的《啟示錄》一經出版就風靡歐洲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傳遞了丟勒內心世界聲音的木刻版畫也深深地觸動了人們的內心。
20世紀初,中國青年版畫家在思想和技術上都深受珂勒惠支的影響。其中,我們從上海的新興木刻版畫就能深深地體會出來,其作者深受珂勒惠支的影響。不斷開展新興木刻運動,吸收西方版畫的藝術風格,改變了中國版畫的歷史進程。要想創作一幅好的黑白木刻作品,就從黑白處理、觀念、刀法的組織與運用、主題等等因素中尋找,從語言形式上來說,刀法組織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現在所有的架上繪畫在構成的整個畫面中基本是利用了點、線、面3個基本元素來構建。談到黑白木刻的創作,下面談一談黑白木刻的色彩。在中國水墨畫中,墨分五色,意思是墨的濃淡干濕有著不同的層次,用墨繪畫有著它自己的節奏規律變化,構成中國畫中豐富多彩的顏色。那么黑白木刻的色彩在哪里體現呢?雖然黑白木刻只有黑白兩個顏色,但黑白木刻也是要講色彩規律的,沒有色相的變化,有的是明度、疏密的變化。在黑白木刻中,點、線、面的運用沒有顏色深淺之分,但對利用造型和其他的表現形式來構成不同程度的“灰”,從而產生黑白木刻獨有的“顏色感”[5]。刀法的排列與組織也是黑白木刻的藝術語言,在黑與白這單一色相產生出豐富的灰度變化,這還需要版畫家利用手中的木刻刀,創造出豐富的灰色層次,從而達到色彩的效果,體現刀痕在排列和節奏上的變化,形成色彩變化。
5 黑白木刻的美學應用
5.1 革命宣傳應用
版畫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復制階段和創作階段。早期的中國版畫畫、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畫稿刻版,稱復制版畫。中國的復制版畫在印刷術發明時就開始發展了,直到20世紀30年代,在魯迅先生的提倡下,創作性版畫得以大力發展,因其成本低且傳播迅速,成為宣傳新思想的表現方式。例如,李燁的《怒潮》,通過對抓壯丁、搶糧這些場景的刻畫,把反動派壓榨剝削百姓,百姓受壓迫而奮起反抗的情景展現得生動形象,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作品概括了以廣大農民群眾為主的中國社會革命,表達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性。黑白木刻不僅是新的繪畫藝術,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藝術[6]。黑白木刻因為其創作材料的特殊性,使得黑白木刻擁有獨特的視覺藝術效果。在中國新興版畫發展期間,版畫大多用來表現革命運動的故事,用于傳播新思想,散播革命種子,極大地鼓舞人民群眾的士氣。這個時期的版畫構圖簡單平穩,敘事性強,簡練但不失情感表達。人物多為年輕士兵和群眾,也有大量偉人的形象,而且人物肖像多為3/4側的,線條干練、簡潔、工整。這種風格的黑白木刻在現在也很常見,例如在東北的鐵鍋燉餐館的墻面裝飾上能看到這樣的復古革命木刻藝術,成為這類餐飲的獨特風格。
5.2 美學商業應用
要想發展黑板木刻的美學商業應用,我們應該搞清楚黑白木刻的裝飾性概念。黑白木刻是注重主觀感受的藝術,和其他的繪畫相比,黑板木刻更依賴黑與白的搭配。黑白木刻的裝飾性因為畫面中黑與白的對比顯得尤為強烈,黑與白兩色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里顯得樸實無華,更能打動和感染觀眾,同時通過簡單的黑白兩色,更能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感情。純粹的黑和白構成的作品更能體現簡潔、純樸和力量[5],這才是黑白木刻獨特的裝飾性韻味。黑白木刻主要以點、線、面構成語言要素,通過刀法組織,點線面的多變組合,畫面產生豐富的視覺效果,與表達的思想感情發生碰撞,達到視覺上和思想上的完美呈現。在黑白木刻創作過程中,以刻刀挑、鏟、刻等技法展現黑白木刻的刀法組織,發揮刻刀的功能,以粗細或長短、齊整或凌亂的刻法,形成粗獷或細膩、柔美或硬朗的不同藝術風格。使用不同種類的刻刀可以刻出不同的刀味,平刀刀味粗獷、豪放,圓刀的刀味圓潤、柔軟,三角刀的刀味細膩、流暢[7]。
數字化時代,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必不可少。黑白木刻版畫在動畫演繹里也發揮著重要價值。動畫的表現風格多樣,而黑白木刻的單色畫面語言表現在動畫上,其視覺沖擊效應獨特,給人以深刻印象。木刻動畫顧名思義,是在傳統動畫制作基礎上將作品以黑白木刻形式呈現出來。這類動畫能夠很好地展示木刻版畫的木味、刀味和印味。《一場革命中還未來得及定義的行為》便是以木刻手法表現的短片。
6 結語
黑白木刻發展至今歷經了上千年的演變。在科技蓬勃發展的今天,本應是版畫藝術再創新的契機,然而人們對版畫的了解卻知之甚少。所以在新的時代尋找版畫的轉型,適應新時代,開拓新的商業藝術方向極為必要。黑白木刻的商業裝飾性應用需要創作者將其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不斷挖掘版畫的商業價值,創新版畫形式,發展成為人們喜愛和熟悉的藝術。作為一名版畫的學習者,應當肩負起發揚版畫的責任。在創作版畫的過程中,想要自己的作品走進人們的生活,應該考慮時代性問題,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現代感和時代感。想達到這樣的成就,就要超越技術層面進入深層的思考,但是并不是就要忽略技巧,高超精湛的技藝是基礎前提,同時又不能只專注技藝而忽略了思考,這樣的作品是膚淺沒有內涵的。要想作品被大眾認可,突破個體思維、增強社會效用很重要,這樣的作品才能被廣大群眾認可。
參考文獻:
[1] 付佳燁.黑白木刻版畫在動畫設計中的藝術應用[J].戲劇之家,2020(04):121.
[2] 谷春梅.版畫藝術中的黑白語言——淺析黑白木刻藝術[J].美與時代,2007(06):64-65.
[3] 魏薇.木刻繪畫藝術的形式美——黑白變化及虛實關系[J].美與時代(中),2019(11):115-116.
[4] 周斌.論黑白木刻版畫中的黑與白[J].大眾文藝,2009(22):109.
[5] 沙永匯,徐彥婷.黑、白與灰調系列在黑白木刻版畫中的表現意義[J].大眾文藝,2009(22):109.
[6] 夏在希.苗族服飾圖案滋養黑白木刻探討[J].藝術科技,2019,32(02):121+123.
[7] 何華.當代黑板木刻版畫刀痕肌理表現形式探索[J].群文天地,2012(01):231.
作者簡介:何飛揚(1997—),男,四川達州人,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版畫。
孫鑫杰(1998—),男,河南焦作人,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版畫。
通訊作者:趙媞(1983—),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研究生,碩士,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版畫。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版苗新型商業模式計劃”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1022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