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春天如約而至。
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肆虐,近五萬名武漢人突遭橫禍,劉成宏也是其中之一。正月初九,在家等待床位的他血氧飽和度掉到85以下,呼吸困難讓他求生意志減弱,甚至開始向女兒劉欣交代“后事”。當天晚上,120救護車將劉成宏送到了醫院門口,又因為沒有床位將其送回,幸運的是,車上兩個小時的應急吸氧,將他從缺氧的痛苦中救了出來。
絕望之際,劉欣發了一條朋友圈,求借一臺救命的制氧機。凌晨1點20分,一臺舊的制氧機被送到了劉成宏家里,綠色的開機指示燈亮起來片刻后,氧氣被緩緩地送到劉成宏的肺里,劉欣知道,這一天總算是熬過去了。
那臺制氧機的主人是劉成宏單位退休的同事老周,作為一名慢阻肺患者,制氧機已是他的生活必需品。在得知情況后,他讓家人第一時間將制氧機送了出去。老周患病已經10年,太能明白缺氧是怎么樣的痛苦,嚴重的時候,每一次呼吸都是生不如死,肺泡如同癟下去的氣球,新冠肺炎病人的缺氧,更是這類痛苦的加速和放大。

3月初的武漢東湖櫻園 圖/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
生活釀成無數遺憾,劉欣在酒店隔離期間,老周不幸感染新冠去世。如今,劉欣已解除隔離回家,父親也康復在望,只不過那位在他們溺水時遞出一塊浮木的老人,卻等不到他們的感謝了。
此次新冠病毒進展到重癥及危重癥階段,往往引發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及時的氧療措施成為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然而疫情突發,患者基數過大造成醫療資源極度緊張,氧療救治所需的醫療器械面臨供需缺口,大型醫療企業如歐姆龍健康醫療(中國)有限公司,在2月5日通過廣東省鐘南山醫學基金會緊急捐贈給武漢醫用制氧機100臺、壓縮式霧化器100臺,以緩解醫療器械不足的問題。獨木不成林,隨著四方馳援力量匯聚武漢,愛心浮木筑成方舟,載著更多的如劉成宏一樣的患者,突破風雨,平穩駛向波瀾壯闊的新生活。
在武漢封城的一個多月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生離死別,老周的病逝在劉欣心中投下一片淡淡的陰影,也讓她首次了解到慢阻肺患者這個群體。
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COPD,是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情嚴重者受疾病影響,生活質量較差,需要進行長期氧療,去年4月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CPHS)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慢阻肺患病人數近1億,已經成為僅次于高血壓、糖尿病的最常見的慢性疾病。與健康人相比,慢阻肺患者本身免疫力較差,在新冠病毒流行之時,更易感染病毒、細菌、非典型病原體,從而引起氣道炎癥和系統性炎癥,加速肺功能的惡化,進而影響全身免疫系統、甚至引發死亡。2月27日廣州市新聞辦舉行的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上,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院士答記者問時表示,危重癥病死率比普通病人危險系數高9倍,特別是有慢阻肺、高血壓、心臟病等合并癥的危險系數會高好幾倍。老周便是這些不幸感染者中的一例。
近期,在醫學論文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鐘南山院士、何建行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結合全國31個省1590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分析,約1/4 的新冠肺炎患者合并有基礎疾病,這個比例在16%的重癥患者中更高,達到1/3,恰巧吻合了有基礎疾病的群體是新冠病毒肺炎病死率比較高的群體這一現象。
慢阻肺患者這個群體,在疫情期間的生存幾乎可謂“如履薄冰”。所幸的是,近期非新冠肺炎患者醫療救治逐步開展,眾多慢阻肺患者的常規醫療和防范措施日益受到關注,多個醫藥平臺借助互聯網優勢,打通層層關卡,解除斷藥危機。鐘南山院士帶領的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團隊在其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居家康復及防護策略》中也特別強調了針對慢阻肺患者或者其他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的呼吸康復工作。
鐘南山院士和他的團隊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一直奮戰在科研一線, 84歲的他早過了退休年齡,但從未停下。如果不是新冠肺炎,他還會繼續專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工作。
作為醫者,他見證過太多呼吸病患的苦難:呼吸困難,全程清醒,如溺水一般痛苦,無論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危重患者還是長期慢阻肺患者,都會經歷這種殘忍的折磨。因此,將“早診早治”形成一個全國的乃至全世界的一個慢阻肺的治療思想,是他多年來不變的追求。1999年,鐘南山院士帶領團隊提出對慢阻肺進行早期干預,經過十多年磨礪,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也被寫進世衛組織編撰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2017年9月7日,鐘南山、冉丕鑫有關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論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首次在國際上證實對早期無癥狀或僅有極少癥狀的慢阻肺患者使用單種藥物治療,可以明顯增加患者肺功能,并延緩肺功能每年的遞減率,引發了全球呼吸疾病領域的轟動,為國際上慢阻肺的早診早治提出了新的戰略。
從1979年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后更名為“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在珠江岸邊成立開始,時任呼研所所長的鐘南山便帶領全所上下和我國呼吸領域的科研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將慢阻肺扼殺于初始狀態。

《2017制氧機家庭應用指導藍皮書》和《2018制氧機家庭使用指導手冊》
“我們希望,在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后,百姓在基層做肺功能檢查時,只需要吹一口氣,就知道有沒有肺功能下降。從而在發展成中重度慢阻肺之前,進行早期干預和治療。如果在我國廣泛地開展早診早治,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的慢阻肺治療水平可以領先全世界。”
能做的還有很多,呼研院作為全國科普教育中心,堅持對公眾開放,并進入社區和學校,幫助民眾建立慢阻肺的診治觀念,對慢阻肺做到早診早治早防,也讓青少年學生從小意識到呼吸疾病的危害。從2017年起,呼研院聯合南方周末,連續幾年發布了《制氧機家庭應用指導藍皮書》等指導手冊,幫助患者更好地進行家庭氧療的輔助治療,并給消費者選購制氧設備帶來一定的啟發和幫助。
氧氣,維持生命的燃料,一呼一吸,交換的是生命的養分。劉欣回家后,仔仔細細收拾好老周的那臺制氧機,電視新聞里正報道鐘南山院士給孩子們的回信,寄語青少年“恰同學少年,愿風華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證道”。劉欣覺得這冥冥之中像是一種暗示,都是在傳遞,一個是醫學發展的希望,一個是生的希望。她想,如果今后有機會,一定要為慢阻肺患者群體貢獻綿薄之力,作為劫后余生的回饋。
(文中提到的劉成宏、劉欣、老周等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