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芳 寶紅升
摘 要Seminar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講授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多輪的報告加討論式Seminar教學模式的運用,總結出在本科階段Seminar教學模式下教師應扮演學生的課前的引導者、課上的協助者和課后的評價者這一角色。角色的成功轉換可以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拓寬知識結構,以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Seminar;教學方法;教師角色
0 前言
與我國傳統的講授教學法不同,Seminar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理論和技能有著更大的優勢。因此Seminar教學模式在我國高校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路景濤等的研究結果表明:Seminar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范圍;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1]。Seminar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能力要求不同,夏悅認為:教師要能結合教學大綱和學時要求提前編排選題并選擇切合實際的切入點供學生進行研討以及教師要能掌控教學秩序和整個教學過程[2]。也有國內學者對教師在Seminar教學模式中的作用進行總結,例如賀曉英提出教師在Seminar教學中具有學術主導作用[3]。筆者在本科教學中多次運用報告加討論式Seminar教學模式,獲得一些實踐經驗。結合已有的教學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在報告加討論式Seminar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課前的引導者,課上的協助者和課后的評價者,教師成功地轉變自身的角色有利于Seminar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是發揮這種教學模式優勢的重要前提。
1 Seminar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角色
1.1 課前的引導者
根據本科教學要求,教學過程中必須有指定的教材,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主。因此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知識的積累的實際情況確定選題范圍,指定相關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講解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由于與他們的知識儲備的匹配度相對較高,學生參與該模式的積極性也較高[4]。并為學生介紹相關的文獻資料,拓寬學生的視野。由于Seminar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因此教師在課前對學生的有效引導,能夠有效保障Seminar教學的順利實行,能夠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的興趣。通過課前的有效引導能夠使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科研興趣與水平。
在學生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教師也扮演了引導者的角色。由于學生對教材內容和文獻資料的理解程度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對重點內容或難點內容把握的不是完全準確。這些問題往往能夠在課件中反映出來。另外,由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與學科發展相對滯后的缺陷,學生在選擇案例分析時缺乏時效性,需要教師在學生的課前準備過程中及時指導。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學生制作的課件進行指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習慣與能力。
1.2 課上的協助者
課上的協助者主要是指教師利用自身的知識結構,能力素養幫助學生完成本次Seminar教學。與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的是,Seminar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Seminar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遠遠高于傳統教學方式。從筆者多年的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來看,尤其是本科階段低年級的學生受傳統的教學方式影響很深,課堂上參與師生互動的意愿較低,多數只是被動的聽講,甚至參與一些與課堂無關的活動。學生很少有Seminar教學的經歷和相關經驗,同時又不具備與教學內容的相關社會實踐經驗,在討論過程中難以切入重點。同時在我國現有教學模式培養出的本科學生大多數在語言表達能力上存在較大的欠缺,此外對學生來說同樣缺乏對課堂秩序的組織能力。對多數組織Seminar教學的學生來說由于經驗與能力的欠缺,因此教師的協助者角色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在教師的幫助下也可以協助Seminar教學的學生組織者克服畏懼心理,順利地完成本次Seminar教學。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還表現在分組討論過程中,尤其是初期接觸Seminar教學模式的學生。往往表現出討論的氛圍不夠濃厚,出現“冷場”的局面。教師要協助學生組織者激發討論熱情,活躍氛圍。此外,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觀點。這種狀態下要求教師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對討論過程有效把控,對學生無法準確地回答加以補充,對不同的觀點加以解釋和說明。加深和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批判性理解與吸收的能力。
1.3 課后的評價者
課后的評價者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教師對組織Sem inar教學的學生評價;另一方面是教師對本次Seminar教學的自我評價。
從學生角度來說,盡管教師已經在課前對他們進行過指導和引導,以及課上的有效協助,但是由于缺乏知識儲備和能力素養,由他們組織和進行的Seminar教學還存在相當多的缺陷。因此,為不斷提高學生參與Seminar教學的水平,教師還有必要對他們的自我學習、探究性學習和課堂組織能力進行評價,對成功之處加以表揚和鼓勵,同時指出不足之處。
從教師角度來說,Seminar教學模式在我國的發展歷程相對較短,屬于傳統的講授教學模式的一種補充手段。因此運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師有必要在每次Seminar教學結束后進行自我總結與評價,從Seminar教學的內容選擇,文獻資料的選擇,課前對學生的引導過程,課中有效協助Seminar教學組織者的過程,以及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能力進行反思。這些有效的評價可以為其在未來的Seminar教學提供重要的借鑒和寶貴經驗。
2 小結
源于德國的Seminar教學模式引入我國的歷史相對較短,目前在我國本科教學中仍處在探索階段,屬于傳統講授教學方式的一種補充。但由于這種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愈加受到重視。Seminar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提出新的要求,概括起來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課前的引導者,課上的協助者和課后的評價者。教師成功的扮演上述角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同樣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路景濤,王怡,薛紹禮,等.Seminar教學法在《生物制品學》教學中的應用[J].皖西學院學報,2018(3):20-24.
[2]夏悅.本科教學中Seminar教學模式應用探討——以《英美文化概況》課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6(9):127-129.
[3]賀曉英,高海清.學術Seminar和課程Seminar的區別、聯系與應用關鍵[J].教育教學論壇,2018(49):111-112.
[4]孫元芳,寶紅升,邢昊天,等.Seminar教學模式在體育專業本科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研究——以體育概論課程為例[J].科技視界,2014(25):11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