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霞
摘 要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分析,探討“醫教結合”模式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醫教結合”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具體構建方法,從而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開展。
關鍵詞醫教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指出,學校心理咨詢師除了熟悉心理健康知識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外,還應該了解精神衛生知識。學校應該設立心理健康中心,對學生普及心理、精神醫學的相關知識,及時疏導學生心中的不良情緒。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不得對精神障礙進行診斷治療,應當及時與專業醫生進行溝通交流并轉介。這就對新時期 “醫教結合”模式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
1 高校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在環境適應問題方面,大一新生中比較容易出現此類問題,學生從生活居住地的熟悉的高中環境到了新城市的新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生活、學習不適應問題。生活環境方面比如飲食習慣不同、水土不服等。學習環境方面,進入大學的都是與自己水平相當的“競爭對手”,而且大學學習模式與高中完全不同,更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發展。
2)在人際關系處理方面,高校學生的同學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兄弟姐妹, 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環境,對于剛剛獨立處理人際關系的大學生來說,可能會缺乏包容和理解,有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沖突,甚至一些極端的不良行為。
3)在戀愛關系方面,學生從高中的懵懂狀態進入了風花雪月的戀愛階段,在經歷了大學的美好戀愛后,當他們畢業擇業時,有時候可能會因工作的地方不同,或者有的學生回家繼承了家業回到家鄉,這對于他們無疑是一個挑戰和挫折。戀愛中的學生要面臨分離,心理也會出現焦慮、痛苦,甚至有的同學做出極端行為。
2 “醫教結合”模式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由輔導員、有心理咨詢師證書的教師組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因為沒有醫師資格證書,所以他們沒有權利對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的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如果發現可能患有精神障礙的學生,就應該及時轉介到相關醫療機構。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在開展學生心理工作時,容易受到專業和權限上的限制和影響。在這種形勢下,“醫教結合”模式尤為重要,補齊學校心理咨詢師的短板,為相關可能患有精神障礙的來訪者提供診斷治療。由此看來,高校開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發展趨勢是“醫教結合”。
2)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于心理精神病的認識雖然有所提高,但對于入住精神衛生醫療機構仍然有抵觸心理,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在我國,家長不愿意承認孩子有心理疾病的現實,去專業精神衛生機構診斷更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如果精神衛生系統的醫務人員來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為相關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咨詢診斷,有充足的時間了解學生的語言和行為,學生和家長也都能更容易接受。
3 “醫教結合”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構建
1)“醫教結合”模式有利于建設專業化復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各高校都非常重視高校心理危機工作,這項工作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此學校組建了心理危機干預隊伍。以學校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員為主的這支隊伍由于受專業限制的影響,不能對可能患有精神障礙的來訪者進行診斷治療。但在醫生和教育工作人員優勢互補的模式下,可以建立由精神科醫生、高校心理咨詢師、輔導員組成的新專業隊伍。在預防和干預高校心理危機方面,新隊伍人員可以做到預防、干預和診斷治療。
2)“醫教結合”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化能力
在“醫教結合”模式下,與高校協作的專業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的醫務工作人員可以為學校教育工作人員普及相關的精神醫學知識,講解一些常用精神疾病的預防方案,涉及精神疾病的辨別、診斷治療及用藥方法,以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在發現可能患有精神障礙的學生后可及時與醫生溝通交流。學校心理咨詢師在發現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心理問題和疾病時,要及時轉介給有相應資質和技術能力的精神醫生和心理治療師。
3)“醫教結合”模式提供專業的診斷治療,補齊學校心理咨詢師的短板
高校心理咨詢師可以為心理疾病學生提供心理咨詢,進行心理疏導,但由于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專業限制,他們無權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在“醫教結合”模式下,學生和家長不需要去精神衛生系統去進行咨詢診斷,有利于學生心理狀態的放松和疾病的恢復。精神科醫生具有專業的醫學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專業評估從而進行診斷治療。在需要用藥或其他治療時,他們有權開出處方藥以緩解可能患者的精神壓力。如果發現學生確實存在精神疾病,與高校協作的精神衛生機構可以為相關患者提供良好的“陽光病房”。
4)構建“預防一輔導一干預”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在“醫教結合”模式下,構建了“預防一輔導一干預”三位一體的以教育學、心理學、精神醫學三門專業優勢互補的工作模式。教育學、心理學重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學主要是進行個案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精神醫學重在進行專業評估、診斷和治療。對于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可通過教育學專題講座進行專題集體輔導,促進其共同成長發展;對于個別學生出現的個別問題,可利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技術進行個體化心理疏導,確保學生能夠進行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對于可能患有精神障礙的學生,學校可邀請定點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為患者咨詢診斷,輔助藥物治療,如有需要可及時轉送精神衛生機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可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專門的通道,讓學生及其家長消除對精神科的偏見和疑慮。在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盡量做到有問題早發現、早解決、早治療,“預防一輔導一干預”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這種工作模式下,學校心理咨詢師、醫院醫生、家長等人員都可以參與進來,全方位的了解、疏通和治療相關心理疾病,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結語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行“醫教結合”模式,解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缺乏醫學專業知識的問題,通過構建“預防一輔導一干預”三位一體的新模式,有效降低了高校心理危機發生的概率,促進了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開展。
參考文獻
[1]沈麗,薛玲.醫教結合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干預的優勢體現[J].統計與管理,2016(1).
[2]張海燕.高校醫教結合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探索:以上海高校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2016(1).
[3]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M].2013.
[4]畢玉芳.“醫教結合”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探索[J].心理輔導,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