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芳

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興起,在“大語文”教學觀念的指引下,推進課外閱讀、開展閱讀活動越來越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認可,其中,繪本以其豐富的畫畫、有趣的情節,吸引著無數孩子,尤其是低學段的學生。怎樣利用繪本的優質元素,更好地為我所用?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繪本?“picture book”?說到圖畫書,不熟悉的人可能會說,哦,就是帶圖的書……不,繪本絕不僅僅是帶圖的書。簡單地說,帶插圖的文字書去掉插圖,并不影響閱讀,而繪本的圖與文是一種相對完美的組合,去掉了圖,也就不成為一本完整的繪本。繪本中的圖與文并非簡單地相加,而是相互協調、水乳交融、和諧統一的關系。
兒童文學家彭懿在《圖畫書閱讀與經典》中指出,“繪本是用圖畫與文字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圖文合奏的。在繪本里,圖畫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圖書的生命,甚至有很多繪本是一個字也沒有的無字書。”
了解到繪本的這種特性,在帶領學生閱讀繪本時,我們可以采用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培養讀圖能力,聚焦關鍵細節
筆者以為,首當其沖的是學習“讀圖”,學習觀察繪本的圖畫,聚焦細節,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避免關注故事文本多過綜合考察繪本的圖文因素。
以《沒有耳朵的兔子》為例,一只沒有耳朵的兔子,還是一只真正的兔子嗎?果然,長耳朵的兔子們不跟他玩兒,無耳兔陷入了孤獨,直到,他撿到了一個雞蛋。由此,無耳兔心里開始有了希望,因為,雞的耳朵都非常小,應該不會嘲笑他。無耳兔非常非常疼愛蛋,給蛋讀自己最喜歡的書,為它織小帽子,教蛋游泳,帶它爬山……
如果按照正常的推理,蛋變成了小雞,那么這本書也就不會成為風靡德國的圖畫書經典了。圖1中可以看到,從蛋里出來的,不但是一只和兔子個頭差不多的“小雞”,還是一只長著長長耳朵的“小雞”。這簡直難以置信。
但,對于正在閱讀這本繪本的讀者來說,這一切卻并不突兀。因為讀者能夠看到蛋的變化,“蛋”越長越大,越來越重,讀圖帶來的形象感知,讓“小雞”的大顯得恰到好處,適逢其時。
其實,無耳兔的孤獨來自于他的特立獨行,外表的特立獨行與行為的特立獨行。他沒有試圖讓長耳兔們接受自己,而是通過孕育一個蛋的方式,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伙伴。不管你有多么特別,你所要做的就是,認同自己,快樂度過每一天。
只有當教師能夠讀懂這些細節時,他(她)才能帶領學生更好地走進繪本,走近作者,所以,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更需要教師具備“讀圖能力”。
二、分析敘事結構,發展語言能力
在閱讀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繪本故事都擁有重復式的敘事結構。比如,《鼠小弟的小背心》中,“小背心真漂亮。讓我穿穿好嗎?”“有點緊,不過還挺好看吧?”這兩句話在故事中反復出現,這種重復式的敘事結構受到了低年級學生的普遍歡迎,情節簡單,語言易懂,學生很快就能找到自己參與其中的閱讀快樂。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能夠在簡單的重復中開始嘗試自己講述故事,這對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大有裨益。
相對于《鼠小弟的小背心》中語言的簡單重復,繪本《月亮的味道》于重復中略有一些變化,學生也頗覺有趣。動物們通過搭天梯的方式試圖吃到月亮,月亮每次都是輕輕一跳就躲開了它們,直到小老鼠爬了上來。月亮玩累了,它想,小老鼠肯定夠不著,于是,月亮就沒動。誰知,小老鼠卻夠到了月亮,它咬下一塊,并分給了其它動物。
筆者在執教《月亮的味道》時發現,哪怕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在聽過故事之后也幾乎能按照這種結構模仿著說出故事的大致內容,而小老鼠這一環節的變化也更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有出乎意料之感。同時,這樣重復的敘事結構,對于發展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課堂上,在講完故事之后,筆者設計了“畫繪本”的環節,“你覺得還有哪些動物想嘗嘗月亮的味道,把它們畫下來吧。”學生不僅能用筆畫出心中不一樣的“月亮的故事”,而且,能夠依據畫面,講述屬于自己的故事。
朱自強教授在《親近圖畫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閱讀為什么有趣?小孩子為什么喜歡聽故事?一個重要因由是他不斷地在猜測這個故事下一步會怎么發展,有些地方被他猜中了,他會掌握住規律;有些地方他沒能猜中,他會修正自己的方法,同樣在掌握規律。”掌握敘事的規律,仿編或者創編簡單的故事,不正是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甚至寫作能力嗎?
三、用好繪本留白,提升理解能力
留白,是一種藝術創作的手段,繪本亦然。繪本展示的畫面比較有限,但它的“畫外之音”又極為豐富,用好繪本中的“留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繪本《愛花的牛》中,最愛靜坐聞花香的費迪南,在斗牛大賽出場時的畫面同樣運用了留白手法。畫面中的費迪南看起來那么孱弱,除此之外是巨大的門洞——然而,正是在這大面積的留白中,我們似乎讀出了費迪南的膽怯、惶恐、不知所措……
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善用這些留白,對把握繪本的內涵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走進畫面,走進進入人物內心,一直是閱讀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而繪本,以其獨特性,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這也是我們研究繪本閱讀的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