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紅


一、項目的背景及實施概況
1.項目背景
海南中學近年來人口陸續導出,外來務工子女的增多,導致生源結構的變化,學生差異增加,促成他們的行為習慣、情感和心理方面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我們關注每一個孩子,研究學生的差異,為縮小差異,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借此項目,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體驗、自我感悟等能力,使學生的個性得以更好發展。
2.實施目標
“I-課程”即為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而開發的個別化課程。I課程,它是精致而有針對性的課程,支持學生的個性發展。
(1)彌補且豐富學校課程資源,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2)師生交流協商方式進行,旨在培養特定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個性特長。
(3)通過學生自主選擇,自我體驗,自我感悟,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改變問題的行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4)將在I課程實踐體會中的進步正遷移到學習生活的各方面。
3.項目內容
為此項目的實踐研究更有聚焦性,課程關注的重點更清晰,項目設計實施之初,不貪多求雜,主要是關注學生學習品質、行為習慣方面的矯正施治,定位生成符合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成個性化的課程。
首先深入觀察與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差異點;然后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個性化的課程;緊接著開展“I-課程”實踐, 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差異需求;最后建立學校“I-課程”目錄體系,完成開發設計“I-課程”校本教材。
(1)課程定位
I課程關注并解決學生的問題行為,是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關注學生問題行為或學生擅長的“個課程”,而問題解決的路徑是制定與生成一門個性化的、專門為某一個學生量身定做的課程內容及其實施方案。
關注課程重點是學生的差異點,且對學生的差異點正確描述,設計合理有效的實踐方案。
分析學生的差異點形成的主要緣由,確定分步關注的重點:學生的差異點有品質品性類的,有意志習慣養成類的,有心理因素類的,前三種是泛學科的,適宜以班主任和精神導師介入;也有學習方法類的,需以各學科老師的身份介入。本次我們I課程的關注重點在前三種。
(2)課程設計
主體部分含“七大模塊”內容:
(3)課程運作
總之,本課程涵蓋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評價四個要素;課程的內容主要涉及關于學生的問題行為即品行問題行為與人個性問題行為的矯正與改變以及學生對待世界和他人的態度的知識經驗;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識經驗等等; I課程具體表現形式即課程計劃可理解為課程設計;教材可理解為提供學生學習和訓練的內容。
(4)成果及評價
本項目最大的成果是基于“個課程”的教育實踐豐富案例,在附錄1中逐一呈現出來。并提煉“I-課程”實踐研究的經驗做法。同時完成“I-課程”的設計開發與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實踐研究的校本教材。
美國有一個教育者說:“孩子,不是你不能學好,而是我還沒有找到教好你的方法。”轉變一個問題學生和培養一個優秀學生同等重要。而此項目的投入與實踐,正是基于教師的耐心、細心尋找適合學生的好方法通過設計I課程實踐,使學生有了不同的增長點與進步。
二、項目的主要做法與經驗
1.全面動員,用心調查(research)
小組主要成員開展調研工作,成立項目組并確定核心成員;進行了專題訪談,進一步了解學生、家長與教師對于I課程的意愿。班主任與學生和家長進行溝通,梳理學生的問題行為。老師們拿出項目組第一手信息資料,初步了解此項目的研究意義與價值。學習I課程相關文章,開拓老師視野,為其提供研究設計資料;邀請專家開設講座,談談I課程,為老師們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
2.模板設計,骨干先行
骨干先行I課程的設計、典型引路,全面開發設計I課程。
(1)設計模板,骨干先行
拿出I課程首例設計,討論修改。由5位先行老師初步涉水,完成了幾篇有質量的I課程設計。
(2)討論修改,精益求精
3.傾情動員,設計開發:
鼓勵教師參與課程設計與開發:教師利用寒期整理修改資料,參照樣稿撰寫設計I課程;全面推行,每個班主任手中完成一個課程。
4.自主修改,策略得當
統整時發現,教師設計的課程涉及面多又雜,比起預期相差甚遠。教師介入的身份角色有異。項目核心人員一致認為在項目實施之初不能貪多求雜,最終食而不化。經討論及專家的指點,大家紛紛認為I課程需精致的定位即個性化的課程;且分類清晰,明晰產生學生問題行為的源頭癥結;最后需矯正得當,要制定應對學生問題行為解決策略。這樣的課程設計才接地氣,所以組內成員及時進行修改、調整。
(1)基本情況修改
關于學生的基本情況介紹,我們覺得簡約敘述比較恰當,同時,對學生基本情況介紹要避免純概念化,要注意以具體、生動、典型的細節。
(2)問題關注部分修改
重在對問題進行歸類。另外,關注的問題“點”不宜過多,只能1-2個。
(3)課程目標部分
“I課程”目標應條分縷析,措辭簡明;目標不要太高大上。
(4)課程設計部分
是“I課程”的核心所在,必須緊扣課程的特點,進行“課程內容”的具體設計。何謂“課程”?課程是一系列教育內容與活動的總和,那么,這個設計包括哪些明確的、成序列的教育內容呢?作為“I課程”的設計老師,對此應以具體的文字,予以明確。
(5)課程評價
是關于實施效果的記錄:“課程評價”是“I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說明以下內容:一是圍繞主題內容,明確了哪些評價方法和內容;二是具體的評價量表有哪些?三是利用這些評價量表所得到的評價數據、評價結論是什么?
王老師在《學生I課程設計A》“課程評價”板塊的描述值得肯定。王老師不僅對本“I課程”評價的主要方法手段作了介紹而且王老師在《學生I課程設計A》“課程評價”板塊中設計了兩則評價量表,這也是很好的。具體為(PPT)這些評價量表的制定,對于檢查課程的效果質量,都是十分有效的。我們可以在“課程實施”板塊,將使用評價量表的情況,加以記錄描述。
(6)課程實施
是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實際進展的跟蹤記錄。一方面,“課程實施”以觀察記錄的形式,具體、詳實地記錄課程實施中所走過的重要節點,所取得的具體進展。應反映階段進展、穿插介紹案例、突出量表使用、成敗效果判斷分析,等等。另一方面,“課程實施”不能將視野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方面。例如,周老師在《小牛同學I課程》中,較好地記錄了家庭教育的情況(PPT);在“課程實施”部分的撰寫時,應當注意的是以下幾點 “課程實施”千萬不能同“課程設計”混為一談。以戴老師《做事拖拉的小朋友》“課程實施”部分闡述的文字為例(PPT)
5.學生實踐,感悟體驗
在各班級學生中,進行I 課程的實施。由班主任引領學生,根據I課程設計進行課程實施,雖然時間有些緊張,但大家還是邊實踐、邊體驗、邊記錄。
6.三方合力,交流分享
每一個I課程在學生自主實踐、體驗中,班主任運用班會課的平臺,運用家校平臺,引領學生相互交流、反饋、分享。
7.反思總結,繼續實踐
學生實踐I課程,從師生各自角度進行總結,期望下一輪I課程的實踐可以更完美更貼近學生的需求。
綜上所述,我們覺得《“I-課程”的設計開發與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實踐研究》這一項目的開展,可以逐步解決矯正學生問題行為或縮減學生之間的差異或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逐步積累自己的知識、能力等,更好地符合學生個性化的需求。
類似這些課程與考試無關,看似無用實是有用,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問題行為,溫暖著學生的內心世界,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埋下了伏筆。課堂上是無法體驗到的,學生在自主選擇與體驗中興趣大增,在與同伴、教師、家長的交流分享時,學生們都躍躍欲試,不僅學生相互感受到了、聽到了、學到了、那些溫暖的收獲,同時學生的表達也逐漸有了進步,自信增強了許多。在我校的學生這幾年缺乏自信,I 課程的及時投入,讓不少孩子有了嶄新的進步與變化。
總之,學生在總結中談到自己上I課程的體會和收獲時,都提到喜歡此次I課程的體驗,因為是自己貼身的個性化的課程,最喜歡老師、同伴與家長真心實意的鼓勵與評價。學生們還認為通過I 課程的學習和體驗,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一些問題行為,明白了不少道理,開闊了新思路和視野。有同學在I課程的實踐中,通過找到自己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學會開始用自己的優點引領自己的發展、成長,減小對集體的破壞力,增多對集體的貢獻,改善他和同學、老師之間的關系。
當然,由于學生原有基礎十分薄弱,原有生活學習習慣很難徹底糾正,實踐還可能存在一些不足。相信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研究,師生定能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