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璟

【摘 要】 目的:探討中醫護理干預對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以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腹部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抽簽原則將受試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各32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中醫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較對照組短,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護理滿意度評分較對照組高,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中醫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護理質量,在腹部術后患者護理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中醫護理干預;腹部手術;胃腸功能恢復;并發癥
手術是臨床治療疾病、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在腹部手術患者中,常會因手術器械刺激、麻醉藥物、心理應激反應等因素而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出現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排氣困難等癥狀,不利于術后康復,輕則直接影響營養攝取狀況,重則延長術后恢復時間,使生活質量下降[1-2]。因此在術后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來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促進術后恢復。本研究以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腹部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中醫護理干預對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現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腹部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自愿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排除手術禁忌證、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精神疾病、認知及溝通障礙、伴有其他嚴重的系統性疾病及無法配合本次研究者。患者年齡28~75歲,平均(51.26±3.43)歲;手術類型:腸黏連清除術8例,胃大部切除術18例,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14例,闌尾炎切除術11例,膽囊切除術13例。根據隨機抽簽原則將受試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各32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術后常規護理,術前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全面了解患者的職業、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向患者講解術前準備、相關配合事項、手術方法、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干預措施等,提高患者的認知度。術后嚴密監測病情,監測體溫、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異常應及時上報。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給予腸外營養支持,預防感染。術后6h指導患者取半臥位,做好口腔及呼吸道護理,預防吸入性肺炎。保持引流管、導尿管等固定妥善,引流通暢。導管拔除后早日下床活動,待患者排氣后指導其清淡、流質飲食,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中醫護理干預,具體為:1)穴位護理。術后8h內對足三里、氣海、關元等穴位進行按摩,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雙腿彎曲,對患者雙側足三里采用大拇指指腹進行點、按、揉,每次40次,每日按摩5次。向下輕推關元、氣海穴,同時刺激中極穴[3]。并取食鹽、蔥白各500g炒熱后置于袋中對關元穴及神闕穴進行熱敷。取小茴香、麻黃、吳茱萸采用消毒后的紗布包裹后蒸熱,再敷于臍部。同時對神闕穴進行艾灸。2)耳穴壓豆。對耳廓進行常規消毒,取胃腸、膀胱、皮質下等穴采用王不留行籽進行耳穴壓豆,并指導患者每日進行穴位按摩,用力由輕至重,以出現酸麻脹痛或灼熱感為宜,每穴每次2min,每日3~5次。3)情志護理。向患者講解情志因素對疾病康復及臟腑功能的影響,根據中醫“怒勝思”、“思勝怒”、“喜勝憂”“恐勝喜”的情志相克法,平調“陰陽喜怒”,緩解患者憂郁、悲觀等不良情緒,并選擇《健身氣功·六字訣》,引導患者進行呼吸吐納運動[4]。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并于患者出院時采用自擬的滿意度測評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分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檢驗采用SPSS 19.0軟件,以(±s)表示計量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組間及組內比較分別行獨立樣本t檢驗及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1。
2.2 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護理滿意度評分較對照組高,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腹部手術常會引起胃腸道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與刺激,引發胃腸功能障礙,進而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因此術后采用合理的干預措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是提高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中醫認為,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屬于“氣滯”范疇,因此應以“理氣”為主治。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合穴,按摩可補氣行氣、理氣消脹、促進腸胃蠕動[5]。而耳穴壓豆可實現反饋性調節臟腑功能,促進排氣和排便。熱敷、艾灸腹部可刺激胃腸組織神經,應激性促進胃腸蠕動。情志護理則有利于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避免因情緒因素影響胃腸功能[6]。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護理滿意度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護理質量,在腹部術后患者護理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麗偉.腹部手術后中醫護理干預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8,34(08):1008-1009.
[2] 陶曉艷.中醫護理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河南中醫,2015,35(07):1724-1726.
[3] 楊曉霞,馮春蘭,張霞.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甘肅醫藥,2015,34(07):552-554.
[4] 盛紅梅.中醫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病人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44):271.
[5] 李連花.腹部手術后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護理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觀察[J].光明中醫,2015,(05):1090-1091.
[6] 李穎.探析中醫護理在改善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中的價值[J].當代醫學,2017,23(32):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