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文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對我國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盡管當前疫情防控已經明顯見到成效,但是疫情給經濟發展帶來的許多負面影響還在繼續。為了盡快擺脫疫情對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困擾,避免經濟發展滑向短期衰退、影響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黨中央在分析評估疫情防控持續向好的基礎上,適時提出了“加快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力爭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軌道,為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任務創造條件”的決策部署。各地在繼續嚴控疫情蔓延擴散、有序組織企業復工復產的同時,結合編制“十四五”規劃積極謀劃有效恢復和穩定經濟發展的計劃與措施。擴大有效投資需求,加大投資安排力度是一項重要舉措。據相關媒體的不完全統計,近期全國已有25個省、區、市發布了202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說明各地正在認真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力圖通過擴大有效投資,推動經濟恢復發展。
一、有效投資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在我國的經濟增長結構中,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的相當長時期內,固定資產投資在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盡管有時因投資決策失當導致經濟過熱、環境破壞和資源配置浪費,但其對提升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性作用毋庸置疑。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40年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在絕大多數年份都是遠遠高于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前,我國經濟增長更多的是由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
根據統計資料,1982至2016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9%,其中1991年至2016年年均增長21.8%,高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個百分點以上。根據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9.0865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56.087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6%。按支出法統計的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占到45%左右。2015年以后這一比重出現下降,但仍然在43%左右。說明固定資產投資仍然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當然,長期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必然帶來經濟增長結構失調、經濟發展不可持續,最終會偏離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客觀上更加要求經濟增長必須以提高居民消費增長能力和全面改善人民的社會生活水平為支撐的高質量發展。近幾年,中央一直在致力于推動優化經濟增長結構,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投資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消費結構,最終消費支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步回升。總體上看,我國經濟增長結構在不斷地向最終消費率和服務業發展比重提升的方向發展。2019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到57.8%。
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是漸進的。由于最終消費率提高是個漸進的過程,再加上最終消費比重大幅度提升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增長預期以及社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影響,當下最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仍顯不足。穩定經濟增長仍然需要“三駕馬車”協調發力。近幾年由于投資需求不足,特別是產業投資意愿不強,致使投資增長低于經濟增長,也進一步影響了居民就業、收入及消費預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2%,初步推算拉動經濟增長1.9個百分點,這兩個數據與前些年相比明顯偏低。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嚴重沖擊文化、旅游、餐飲、交通運輸和商品、服務等消費市場,由于復工復產延時以及疫情防控,制造業發展也受到巨大沖擊。使生產經營活動全面、協調地恢復到正常水平還有不少不確定性因素。還要看到,盡管我國的疫情控制態勢積極向好,但國際上的疫情蔓延態勢卻日趨緊張,這將使本來就顯疲態的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市場更加不景氣。在此形勢下,如若不能使經濟秩序盡快恢復正常,創造市場需求,創造就業崗位,拉動制造業和服務業快速恢復,2020年的經濟局面會更加困難,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壓力會更大,國家財政狀況也會更加困難。既會影響全面小康社會如期建成和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實現,也會影響“十四五”順利開局。短期來看,合理擴大有效投資,加大投資增長以拉動經濟恢復增長是必要的。恢復和穩定經濟增長,相比消費拉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的確更直接、更明顯、更迅速,它不僅可以直接拉動制造業和相關服務業的發展,還因相當部分的投資直接轉化為消費資金而拉動消費市場。
二、堅持優化投資結構,努力擴大有效投資需求
擴大有效投資需求必須堅持以優化投資結構為前提,立足于為更長遠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的戰略支撐,立足于推動眼下發展面臨的短板供給和長遠發展需要,并能較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的項目建設。應該看到,相對于制造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言,因為季節氣候等原因,固定資產投資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影響較小,目前正是加緊啟動、推進項目建設的有利時機。應該因勢利導,貫徹新發展理念,選準投資方向,鼓勵、引導、扶持、推動有社會需求潛力、有市場發展前景、符合國家發展戰略要求的項目加快實施建設。
2003年非典疫情過后的那一輪投資熱潮,曾經造成經濟過熱、市場秩序混亂、通貨膨脹高企,埋下鋼鐵、水泥等一些基礎產業產能過剩、資源配置嚴重浪費的后患,應該深刻汲取這一教訓,切忌再出現不科學的行政導向、盲目地拍腦瓜決策、一擁而上、亂上項目、過度重復建設的情況。
擴大有效投資需求必須繼續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推進需求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杜絕盲目投資、亂上建設項目的問題。最近,新浪財經等媒體搜集、匯總了全國20多個省、區、市發布的項目建設投資總規模以及2020年的投資計劃和建設領域。從這些信息可以看出,各地政府安排投資建設計劃以及社會投資在理念上有了巨大進步。媒體匯集起來的信息和數據反映,各地的投資計劃主要包擴了以下幾個領域:一是科技產業暗戰、創新載體、高精尖產業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的建設;二是5G應用與信息傳輸、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現代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高鐵、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公共衛生、醫療設施、社會公共管理項目建設、民生工程建設;五是生態與環境保護建設、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這些投資方向基本上屬于補短板、強弱項、打基礎和提升增長動能的建設領域,是可以加快推進建設的。
將投資計劃轉化為建設實踐需要按照一定的投資程序進行立項、可研、施工準備和開工建設等工作。希望這些既有利于拉動當前經濟增長、提振市場發展信心,又能夠為今后更長遠發展提供戰略支撐的建設項目盡快啟動,盡快開工建設,盡快形成有效的工作量。需要強調的是,在加快推進投資計劃實施的時候,各方面尤其是各級地方政府應該牢固樹立區域協調發展和統籌協調的發展理念,減少自我封閉式發展布局和重復建設。中央投資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統籌協調,加強對地方發展規劃、投資計劃和生產力布局的指導,引導各地順從、遵循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引導形成區域間生產力合理布局和產業分工,推動形成合理的產業鏈、供應鏈布局。
分析各地的投資計劃信息,感覺有些不足的是比較重視新建(包括在建)等基本建設投資,而對企業技術改造投資重視不夠。誠然,技術改造投資更多是企業自己的事,但它卻具有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地發揮既有產業基礎作用的社會性。近些年,工業投資需求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工業投資合理增長的短板。隨著現代工業不斷發展進步,利用新興信息技術、智能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加速設備更新換代既有龐大的市場需求,也是提高傳統制造業現代化生產技術水平,提高我國傳統制造業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與宏觀需要。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要求各級政府在重視基本建設和新基建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問題,鼓勵、引導、支持市場主體將更多的投資用到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上
三、組合政策措施,有效提供建設資金供給
籌措好投資建設所需的資金,是保證固定資產投資盡早落地、有效推進的基礎,需要科學籌劃、組合投資來源。各地披露出來的投資計劃是項目建設的投資總規模,即從項目開展前期工作、可研、立項、施工直至建成投入運營全過程的投資總額。許多項目并不是一年可以建成,發生在今年的投資額僅是項目投資總規模的一部分。但項目建設資金的籌措則需要在一攬子計劃下分年進行,做好統籌平衡十分重要。
籌措建設資金,應該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投資體制改革的要求,根據項目屬性區分投資主體,分類籌措、多元化籌集。要分清哪些項目是必須由政府出資建設的;哪些項目可以通過政府部分投資支持引導市場主體進行建設;哪些項目應該由市場主體自主投資建設;哪些項目可以讓市場建設,政府實行購買服務或在后期分步贖回等等。這樣既可以調動社會投資的積極性,拓寬投資渠道,避免政府過多地做市場主體的事情;又可以減輕政府投資和財政支出的壓力,增加建設資金供給。目前,我國的投資體制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應該借助對沖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影響擴大有效投資的機會,深入推進投資體制改革,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提高政府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要求,進一步理清各級政府的投資職能,大力調整政府投資結構,改革政府投資使用分配機制,集中政府資金加大應由政府出資建設項目的投資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強調“宏觀政策重在逆周期調節,節奏和力度要能夠對沖疫情影響,防止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防止短期沖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并強調“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需求,